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文学院11级汉语言F11114019章雅桥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所谓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

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

根据对文的这一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求得某一词的确切解释。

例如:1.释词义:(1)利用对文格式,用已知推未知,可以有效扫除古今词义差异障碍,也是常用词释冷僻词的有效方法。

如《左传·昭公元年》:“赵孟将死矣,主玩岁而愒日。

”杜预注:“玩、愒皆贪也。

”《尔雅.释言》:“愒,贪也。

”由愒有贪义,以此推之,玩也有贪义。

“玩”“愒”为同义对文。

又《史记·孟尝君列传》:“天下将因秦之强怒,乘赵之弊瓜分之。

”王念孙在《读书杂志·卷二》注云:“此怒字非喜怒之怒。

《广雅》曰:‘怒,健也,健亦强也。

’强怒连文又与下句弊字对文,是怒即强也。

”怒在古代有“强”义。

如《后汉书·第五伦传》:“鲜车怒马。

”李贤注:“怒马,谓马之肥,其气愤盈也”怒马,即强健之马。

王念孙由“强怒”同义连文与“强怒”和“弊”(疲弱)反义对文的格式,推知“怒”为强义,就把古今词义差异形式的疑团解开了。

(2)此外词义有它的稳定性,但也有相对的灵活性,即作者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词的基本义和常用义,产生一些临时变义,而这种词义由于是偶然使用,一般的字典、辞典很难查找,这时可以利用对文来准确地推断它。

如《管子,小臣篇》:辨其功苦。

”“功”用做坚实、精好讲,在古代常见,如《荀子·议兵》:“械用兵革功完便利者。

”又《管子·七法》:“器械不功。

”这两句的“功”字都是坚实、精好之意。

“苦”与“功”是反义对文,因此由功义即可推知“苦”是不牢固、不精美之义。

韦昭注:“功,牢也;苦,脆也”。

尹知章注:“功谓坚美,苦谓滥恶。

”可知二人注释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苦”的临时变义也就准确注释出来了。

(3)通假字虽属用字问题,可跟词义也有密切关系,运用对文同样也可帮助我们明通假,识本义。

如《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畔”本是田界之义,但这里它与“顺”形成反义对文,则可推知畔乃叛之通音假借字。

又《韩非子·有度》:“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

”“饰”常用义是修饰。

修饰的东西,往往引人注目,被人重视,从文意分析,这里的“饰”应作重用讲。

“弊”本是弊病、弊端之义。

但这里“弊”“饰”反义对文,可知“弊”乃“蔽”之通假,隐蔽则可以引申为隐没、埋没讲。

从上述例子中,可看出对文在训释词义时可以起对比类推、事半功倍的效果。

(4)古代著名物典章制度在古书中占有较大比重,后人对此不大熟悉,容易与普通词语混淆,运用对文也可把它们区别出来。

2.校错注注释古书离不开前人的注解,前人的注解,并非字字珠玑,句句无误,要辨识前人的是非,改正前人的错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清代训诂大师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人,运用对文作出了出色的成绩。

如《尚书,吕刑》:“狱成而孚,输而孚。

”孔安国与孔颖达均把“输”注释为“写”即泻。

《正义》日:“输,写也。

下而为汝也。

断狱成辞而得信实,当输写汝之信以告于王”。

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卷四》纠正了二人的注释。

他说:“成与输相对为文。

输之言谕也,谓变更也。

《尔雅》‘谕,变也。

’《广雅》:‘输,更也。

’狱辞或有不实,又察其曲直而变更之,后世所谓平反也。

狱辞定而人信之,共有变更而人亦信之。

所谓民自以为不冤也。

故曰‘狱成而孚,输而孚。

’”王引之从对文特点指出“成”与“输”为反义对文,阐明了狱辞的确定和变更都要以真实,使人相信为标准,这样的解释与上文所说的“拆(断)狱”、“刑罚”都需“成庶中正”,紧紧吻合,二孔的注释就显得牵强附会。

3. 补遗漏古人说: “书三写,亥成虎,鱼变鲁”,古代文献多是靠前人用手抄写流传下来的。

错漏讹误是难免的。

校正讹误虽属校勘学,但因涉及古书的注释,也与训诂有关,先辈训诂大师也把校正讹误看做是训诂工作的一个内容。

王念孙、王引之等人在他们的训诂著作中,有很多地方就是校正讹误的。

而应用对文则是他们常用的办法。

在讹误现象中,出现最多的是错字、脱字和衍文。

如《汉书·贾邹枚路传》:“权不足以自守,劲不足以扞寇。

”王念孙指出:“劲当为势字之误也。

权轻则不足以守国,势弱则不足以扞寇。

势与权正相对,若作劲,则与权不相对矣。

”又如《墨子.非儒下篇》:“夫仁人事上竭忠,事亲得孝,务善则美,有过则炼。

”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卷六》中,用对文原则抉发其误,他说:“按‘得’字‘务’字传写误倒。

本作‘事亲务孝,得善则美’,‘务孝’与‘竭忠’,‘得善’与‘有过’皆相对成文。

”这四句是两对同义对文,务亦竭也,得亦有一也,由于传抄倒误,破坏了原文的对称格式,文意也不符合。

经俞樾校正后恢复本来面目即“夫仁人事上竭忠,事亲务孝,得善则美,有过则拣。

”这是用对文校错字。

再看校正脱文和衍文。

如《大戴礼记》:“故同声则异而相应,意合则未见而相亲。

”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指出:“异而相应本作处异而相应,与未见而相亲对文。

今本脱处字,则文义不明而句法参差矣。

”又如《韩非子•诡使篇》:“名之所以成,城池之所以广者。

”俞樾指出:“池乃地字之误,‘名之所以成,地之所以广’,相对成文,不当有城字。

‘城’即‘成’字之讹而衍也。

”这都是运用对文在纠正讹误中取得的成果。

这类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4.解语法虚词是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虚词比较灵活,不少虚词是由实词演变而来,兼类现象也比较普遍,因此要在句中准确断定虚词也是一个难点。

运用对文也可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如《管子.地员》:“其阴则生之检树,具阳安树之五麻”。

“安”既是形容词,又是疑问代词,也可做副词、连词用。

这里做什么词讲恰当呢?王念孙就根据对文原则妥贴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他在《读书杂志.管子第二》指出:“安与则相对为文,安亦则也,言其阳则树之五麻也。

”“安”则为连词用。

又《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家崒崩。

”“崒”字历来解说纷纭。

郑笺注幸为崔嵬,形容山顶崔嵬。

孔颖达正义引《尔雅·释山》解作山峰头巉岩。

颜师古则释为尽。

王引之力排众议释崒为猝。

他说,“崒当为猝。

猝,急也,暴也。

言山家猝然崩坏也。

崒崩与沸腾相对。

若训为崔嵬而与山冢崒连读,则与上句文义不伦矣。

”王引之的看法是正确的。

“山冢”即山顶,已含崔嵬之义,又与“百川”相对。

“沸腾”是状谓结构,即百川之水象沸水那样腾跃。

“崒”做“猝崩”讲也是状谓结构,描写山峰崩塌,来势突然迅猛,两句从句子结构相称和文意互相映照补充,很生动地描写了山崩、河沸巨大灾难的可怕情景,若做其他解释,则不准确。

5.决难疑此外在古书的注解中,常常出现几种注释,如何抉择,也是训诂工作常碰到的难题,前代学者也常用对文来断疑难。

如《汉书.李广苏建传》:“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对“物故”的注解,古人有多种解释。

颜师古注;“物故,谓死也。

言于其同于鬼物而故也。

一说,不欲斥言,但云其所服用之物,皆已故耳。

”《史记》张丞相《集解》引高堂隆答魏朝访注云:“物,无也;故,事也,言无所能于事。

”宋祁注:“物当从南本作殉,音没。

又《释名》曰:‘汉以来谓死为物故。

言其诸物皆就朽故也。

”这三种说法,谁正确呢?王念孙在《读书杂志.卷六》分析道:“子京(即宋祁)说近之,物与殉同。

《说文》:‘殉,终也。

或作殁。

’殉物声近而字通。

今吴人言物字声如没,语有轻重耳。

物故犹言死亡。

《楚元王传》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夏侯胜传》云:‘百姓流离,物故者过半’。

物故与流离对文,皆两字并列。

”王氏从声训指出“物”与“殉”是音近义通,再从对文结构特点流离与物故二字并列相对,推知其义是死亡,否定了颜氏和张氏的说法,选择了宋祁的看法,这是很精当的。

6.断句读“离经辨志”是读古书的基本功。

古书没有标点断句,要正确注解原文,就要正确断句,明句读也是训诂工作的一部分,应用对文也可帮助我们正确标点断句。

如《史记,张仪列传》:“中国无事,秦得烧掇焚扞,君之国有事,秦将轻使重币事君之国。

”这是司马贞《索隐》的断句。

王念孙不同意这种句读。

他说:“中国无事与有事相对为文,秦得烧掇焚扞君之国,与秦将轻使重币事君之国相对为文。

”王的断句是正确的,这是一对反义对文。

用以说明秦国对付义渠君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意思是中国(指中原六国)无事(指不共同对秦),秦就烧杀抢掠您的国家,中国有事(即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秦就会派使臣送很丰盛的礼物来给您。

对文句式整齐,文意对比鲜明。

《索隐》的断句破坏原文句式,文意不连贯,意思不清楚。

《荀子·荣辱篇》:“以治情则利,以为名则荣。

以群则和,以独则足,乐意者其是邪。

”杨倞注。

“以独则足为句,乐字下属。

”就是前而的断句。

陶鸿庆云:“‘和’字下夺(即脱)一‘一’字。

以群则和一,以独则足乐,相对为文。

下文云:‘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礼论篇》云:‘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

’其证。

”陶从下文和异文证明“和”本为“和一”,又用对文推知“和一”与“足乐”结构上才能相对。

因此是脱文而造成句读失误。

杨倞把乐字断在下句,则文不达意。

从以上几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对文在训诂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