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每日一练】新闻和报告文学阅读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每日一练】新闻和报告文学阅读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新闻和报告文学阅读(二)三、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1.拟写新闻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提纲挈领,浓缩文意,因此新闻标题必须简洁、确切、醒目。

常见的是拟写新闻的主标题或者拟写主标题和副标题,单独拟写副标题的不常见。

拟写新闻标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题文一致:标题所揭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完全一致。

(2)一语破的:要牢牢地抓住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有特点的最本质的事实,以一语破的。

(3)简洁明快:要通过锤炼字句和适当采用简称等办法使标题简洁明快。

(4)旗帜鲜明:标题要有明确的是非、鲜明的爱憎。

(5)生动活泼:标题要生动形象,就要注意选词并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6)注意字数要求:根据字数限制删繁就简,将字数控制在范围之内。

2.拟写一句话新闻就是用一句话采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大限度地完成报道新闻的目的,一句话新闻包含的答题要点:时间、地点、人物(对象)、事件(过程、结果)、原因(目的)。

这些要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拟写的句子可以是主谓句,不一定是单句。

答题方法:(1)根据新闻要素,准确筛选信息点。

(2)整理要点,遣词成句。

3.分析新闻结构,明确导语、结尾的作用新闻是实用类文本的一种,其结构包括导语、主体、结尾等部分。

分析新闻结构,属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近年来偶有考题出现。

其考查形式一般是要求分析新闻结构,主要是导语、结尾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应当多角度去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答题方法:(1)把握结构,抓住导语。

导语包含新闻的要点。

(2)结合内容,分析作用。

无论是导语还是结尾,都是为表现新闻的中心服务的,其作用应根据新闻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4.新闻点评的写法新闻点评是对新闻中的具体事实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评说,形式上要求简练明快,内容上要求扼要准确,立场上要求是非分明。

答题要求:读懂新闻,评中要害,评得有理,评得生动。

答题步骤:某某事件怎样,折射出社会中的何种现象(反映了社会上的某种问题),针对这种现象(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

5.思考判断新闻文本的某种特色对应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某种特色指的是修辞、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属于探究性试题,形式上一般要求分析作品中某种具有某种特色的写法的好处,较为简易。

注意两点:特色分析要具体,思考判断要深入。

6.准确评价文本的价值与影响对应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一般为肯定文本对推动社会进步、提升读者人格方面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作品中某种做法或思想的社会意义。

答题方法:(1)明确价值标准。

要符合文本所处的时代的主流价值和特定人物的价值取向。

(2)正确解读文本。

文本的观点,一是人物的,一是作者的,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相左,两者综合,构成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对此要准确把握。

(3)评价正确合理。

明确价值标准,正确理解文本,须以自己的思考作具体分析,切忌主观偏颇。

(4)凸显个性色彩。

评价要尽量调动自己的积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要有自己的思考,从而形成有个性特色的评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新华社北京3月6日新媒体专电】速度与激情——中国科技的世界印象2016,中国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

在海外科研人员看来,这里的科学家正用“速度与激情”,书写着另一个中国奇迹。

成果:忽如一夜春风来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太空停留33天、“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暗物质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去年一系列井喷的科学成果,不仅让国人“自嗨”,也获得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科研人员纷纷点赞。

“‘悟空’是中国的首颗空间高能粒子探测卫星,也是中国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

我很高兴看到它运行状况优异,且数据分析取得重要进展。

”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博士乔万尼•安布罗西说。

“中国能够启动量子卫星,可能出乎一些西方观察家的意料。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领域。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航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登普斯特表示。

中国对科研重器的投入力度,让海外同行们羡慕不已。

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所取得的成就非常“酷炫”,定会推动全人类科技进步。

速度:轻舟已过万重山让海外科研人员点赞的,是中国科研进展的惊人速度。

用法国大学教授达尼埃尔•科昂的话来说,这个成长速度“如同火箭升天”。

安德鲁•登普斯特的专长是卫星导航领域。

在他看来,中国北斗系统的发展堪称奇迹。

“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是仅有的两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但北斗系统却在短时间里崛起,它也已准备好在全球范围投入使用。

”乔万尼•安布罗西对中国科研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印象深刻。

他表示,无论是“中国天眼”还是“悟空”,很多国家都不可能在短短五六年间完成从创意到立项再到落成的过程,但中国却一次次用事实证明了他们具备这样的速度。

“中国加快了通过科技征服未来的脚步。

”达尼埃尔•科昂说,“并且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特色。

”定力:立根原在破岩中随着暗物质卫星“悟空”不断向地球传来数据,中国有望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乔万尼•安布罗西表示,正是因为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的20年坚守,从当初一个不被同行认可的idea,一步步变成一个可能会改变人类认识暗物质进程的成果。

作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专家,达尼埃尔•科昂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表示钦佩,“我知道她,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曾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因为她能够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在治疗疟疾这一世界性疾病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我对她十分崇拜,在那个时代里,她能尝试用这种药物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非常有勇气。

”达尼埃尔•科昂表示,中国拥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科学家。

这得益于中国的教育体系能够让所有人,包括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学习知识,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未来:直挂云帆济沧海对于中国科技的未来,他们怎么看?“大有前景!”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科学家保罗•欧亚拉说。

“中国的崛起,将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

”达尼埃尔•科昂说。

他认为,英美在科技上长期领先让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中国的强势崛起,必然能够激发世界强国发展科研的斗志。

“只要这样继续努力下去,中国获得更多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曾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说。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也被视作中国科技崛起的潜力所在。

达尼埃尔•科昂表示,若想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首先要是一个诗人。

因为超越现有如识体系离不开大胆设想。

“中国科学家的思维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充满了想象力和诗意。

相信这也是促使中国能够在科技探索方面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有删改)材料二:西方人应当认识,在中国人看来,科学并不是出于基督教传教士的慷慨恩赐,并不是在中国自己的文化里毫无根基的。

相反地,科学在中国文化中有光辉灿烂而深厚的根基。

如果中国中古世纪的社会当真像有些人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绝对专制、毫无自由的社会,我们就无法解释几千年来怎么会产生那么多的创造和发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在那样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总是处于比欧洲领先的地位。

——李约瑟(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注】李约瑟(1900-1995),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首颗空间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改变了人类认识暗物质的进程,赢得了海外科研人员的称赞。

B.在法国科学家达尼埃尔•科昂看来,中国科研进展速度惊人,意大利科学家乔万尼• 安布罗西也认为,这在其他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C.屠呦呦受到国际同行的钦佩甚至崇拜,原因主要是,她在那个时代里,能够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大胆尝试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

D.英美国家在科技上长期领先限制了他们取得更重大的进步与成果,只要中国奋起直追,不仅可以强势崛起,还可以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2.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与表达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新时代的中国传奇,不仅包含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还包括以令世界瞩目的“速度”为特点的科技成长。

B.中国科技的“激情”,不仅表现为一系列井喷的科技成果,也表现为昂扬奋发的精神与“大有前景”的未来。

C.科技的进步总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对科研重器的大力投入,将会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推动共同发展。

D.无论是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技术,还是以高新尖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无不显示中国科技的世界领先地位。

E.两则材料都主要借助外国科学家的评判来展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的突出成就,不仅视角独特,而且更为客观。

3.请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中国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水激活万水流——吉林省“河湖连通”工程走笔“一进洮南府,每天二两土。

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

”——白城昔日民谣河湖连通,一篇写满梦想的文章。

它是如何从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成为大地上的奇迹的?季节性泛滥,长期性干旱。

水,是吉林西部多年来苦苦不得其解又不得不解的难题。

怎样管水?怎样用水?这是一个考验我们智慧与胆识的科学命题。

白沙难,“河湖连通”四大水源工程之一——“引嫩入白”水利工程的起点。

在这里,自北而来的嫩江水被提升进入上百公里的沟渠,一路流向城市,流向灌区,流向湿地。

流动的水让这片土地滋润起来,生动起来。

嫩江,蒙古语为碧绿的江,这个充满绿意的名字承载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绿色梦想。

站在嫩江之畔,遥想当年,这片土地的景色全然与干旱无关。

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依然水草丰茂,湿地众多。

在八百里瀚海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天然湖泊沼泽,向我们述说着这里过去独特的生态系统:丰水期,地上水蓄满湖泊泡沼;枯水期,地下水默默滋养大地农田。

河与湖之间循环连通,天与地之间循环往复,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深秋的莫莫格,眼前的美景似乎在证明着生态“回归”。

成千上万的白鹤、天鵝、大雁、野鸭在天空翱翔,在水波中跋步,在苇海间穿行……向南100多公里以外的向海,是另一番繁茂景象:湖上水鸟低飞,岸上黄榆静立,苇荡芦花飞扬……这一派生机盎然,很难让人想到被誉为“吉林西部之肾”的向海和莫莫格两大湿地,此前一度濒临枯萎。

“湿地又‘活’了过来!”在向海水库一场闸,从向海水库放出来的清水沿着幸福渠浩荡远去,它们的目的地兴隆水库此前曾经干涸了12年。

通榆县委书记孙洪君手指幸福渠激动地说:“通榆县历来在白城最旱,降雨最少。

据观测,今年地下水位升高了1米左右,平均降水量现在已接近500毫米,没有‘河湖连通’工程这绝对不可想象。

”通过“河湖连通”工程,白城累计为向海、莫莫格补水6亿多立方米,恢复湿地近4万公顷。

从打井抗旱、筑坝防洪,到河湖连通、治水用水,生态引发的问题就要从生态这个“根”上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