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宝丰县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河南省宝丰县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
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
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

的壮丽景
象,表现了 《次北固山下》作者
的抱负。 ,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
年( 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思建议:
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自学 交 流案 1、了解诗 人李白和马致远
李白(公元 701 年—公元 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 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 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为
,七言律
诗的节奏一般为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
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
近口语。如本课的《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
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
1
2 年( 207 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
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
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
”这一联闻名。
3、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 __________,作者 ________,字 ________, ___时
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 ______ ____见称。
快又好)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 叫
诗。如本课的
《 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 》和《
诗、
叫近体诗。如本课
》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
言律诗、
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言律诗两 两联必
图,渲染了
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
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
艺术感受。尾句:“
”点明主旨。
3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诗歌的悲凉气氛不相符?采用了什么手
法?
4、前三句只是列举了景物,和诗歌的主题是怎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训练反馈案
《观沧海》,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







家,
家、诗人。
他的诗以
见称。
2、是非分明,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
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
“________” 。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 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
”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
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
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
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6/7
6、比一比,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熟练地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疑问】
【我的
【合作探究】
1、阅读【延伸拓展】部分,想一想这首诗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2、“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的事物 来写?这句话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闻道龙标过五溪“这一句写出了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情怀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 语文 导学案
审批:
主备 李玉萍
授课
学生
班级
题目: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准确地默写。
4.理解诗的主要内容,培养热爱中国文化精髓的思想感情,提高文
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 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七律
律诗形式: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
律、七律
律诗有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
8 句每
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
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体诗。我们通常所称的“元
曲”是指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散曲大致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1/7
二、 走进文本(借助工具书完成问题,看哪组又
《天净沙·秋思》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______ 。天净沙是 ______,秋思是
散曲的 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 ______ ,是 ______代著名 ______ 作家、 ______
家。他与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 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__
____。
4、解释字词意思,在括号内注音
临:
碣( )石:沧海: Nhomakorabea何:
澹澹(
):
竦峙(
):


萧瑟 ( ) : 日月:
洪波: 若:
幸甚至哉:
志:
客路:
青山 :
行舟:
绿水:
潮平:
阔:
风正:
悬:
残夜: 乡书:
春:
入旧年:
达:
归:
展示点评案
沙·秋思》被称为“ ___________”。
3 . 全 曲 中 , 暗 含 题 中 “ 秋 ” 字 的 三 个 最 直 接 的 景 象 是 :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
是 : “________” , 最 能 触 发 旅 人 ( 游 子 ) 思 乡 之 情 的 景 物 是 :
展示点评案
1、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
之情。 (二)研读 课文 2、研读《天净沙· 秋思》
5/7
(一 ) 图,真切的表现
出游子的
这首 小令仅五句 28 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
悲绪四溢的“
”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
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
次北固山下 1 、《次北固山下》作者
______ , ______ 人, ______ 代诗人,题目中
“次”是 ________的意思,本 诗 属 ______言 ____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
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3、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 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
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
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
鸦”是诗眼。

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
样子,“洪波涌起”是描
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3/7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3、《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教学难点: 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课前自学: 要求 熟读甚至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划分诗歌节
奏。 第一课时
自学 交 流案
一、教材助读: 诗歌相关知识简介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
112 年,汉王
马致远生于 1250 年,约卒于 1321 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 (今北京)人。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 家、散曲家。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 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 兼备。
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
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古人把这一乐府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