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随着抗菌药物的品种、规格的日渐增多,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逐渐上升。
从全国各个地区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情况来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居于所有药品首位,其引发的迟发型过敏反应也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青霉素过敏反应较常见,发生率为0.7%~10%,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
其中,严重的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率为0.004%~0.015%,不及时抢救病死率很高;血清病型反应(Ⅲ型过敏反应)亦较常见,发生率为1%~7%;其他过敏反应还包括溶血性贫血(Ⅱ型过敏反应)、药疹、哮喘发作.
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致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物热、血清病样反应、过敏性休克等。
一般来说,对青霉素过敏者中10%~30%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也过敏,而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绝大多数对青霉素也过敏。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药,曾被广泛应用,副作用较多,其中以过敏反应最常见。
随着多种抗菌药物出现,医师对磺胺类处方逐渐减少。
目前磺胺类药物较少被应用,因此许多医师在询问患者过敏史时,常忽视对磺胺类过敏史的询问。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种药物与磺胺类药物结构相似,可能与之存在交叉过敏反应。
因此,忽视患者磺胺类过敏史可能不利于多种药物的安全应用。
多种药物与磺胺类有交叉过敏
药物交叉过敏反应是指患者对某一药物发生过敏反应,在应用另一种化学结构与之相似的药物或该药的代谢产物后发生的过敏反应。
患者服用磺胺类药物后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为孤立性皮疹,亦可能发生罕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即迟发性过敏反应。
迟发性过敏反应通常出现在患者应用磺胺类药物的疗程晚期,其特征为发热、皮疹或紫癜,部分患者可表现有淋巴结肿大、肝炎、肾炎、心肌炎、嗜酸细胞增多症、异形淋巴细胞增多等,可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病死率约达10%。
发生磺胺类药物交叉过敏的患者可表现为上述磺胺类药物过敏症状。
在处方多种药物时(表),医师应注意询问患者的磺胺类药物过敏史,对磺胺类过敏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该药物。
交叉过敏反应的治疗策略
如对磺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误服上述药物而出现过敏症状时,须立即停用所服药物。
过敏反应症状较轻的患者,可服用氯苯那敏、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出现皮肤症状的患者,可涂擦外用药物,如炉甘石洗剂、含糖皮质激素的乳膏等;如患者的过敏反应较严重,须立即送至医院进行急救,医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过敏反应、防止休克。
一、什么是过敏反应(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身体对一种或多种物质的不正常反应,而这些物质对大多数人是无害的。
其主要起因是由于变态反应病患者体内产生了过多的一种特殊的抗体,称免疫球蛋白E(IgE)。
它可以和环境中的致敏物质(变应原)起反应,刺激机体产生、释放某些过量的化学物质,继而产生各种症状。
变态反应一般分为Ⅰ、Ⅱ、Ⅲ、Ⅳ型,常说的变态反应是指Ⅰ型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学是一门年轻的临床学科,它的历史还不到100年。
正常的免疫反应,对异体物质产生排斥,使机体得到保护,而变态反应,则是机体对这类抗原物质的过强反应,它导致组织损伤,产生轻重不等的危害
二、过敏发病的机理
⑴过敏原进入鼻腔和气管;
(2)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IgE;
(3)IgE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相结合;
(4)过敏原再次进入体内,引起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释放组织胺、白三稀、激肽等等过敏介质。
(5)过敏介质可导致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粘液分泌,血压降低及组织损伤等,这些过敏介质作用不同的部位,导致不同症状的过敏疾病的发。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主要参与Ⅰ型变态反应),它们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的鼻粘膜、扁桃体、支气管粘膜,胃肠道的胃肠粘膜,以及皮肤粘膜、眼角膜等处。
产生生过敏症状的部位主要在皮肤、黏膜等部位
三、过敏原因
1、家族遗传
遗传是过敏相当重要的因素之一。
根据研究显示,过敏有很强的家族遗传性,通常家长有过敏体质,小孩过敏的几率就非常高。
过敏是一种免疫变态反应,最开始可以帮助人体抵抗外来物的入侵,经过时间的演变和大环境的改变,反而变成了现代的文明病。
2、环境变迁
大环境的改变,以过敏原和空气污染为主。
过敏原包括花粉、灰尘、尘螨、动物皮毛等等,空气污染则有二手烟、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
但是呼吸空气是人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因此也就很难杜绝空气中的灰尘、花粉以及各种污染物。
不过,以目前的医学而言,避开过敏原、预防和减轻症状是可以做到的。
3、体内大量自由基的存在,是过敏的重要原因,也是过敏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
另外,生活方式的改变,食物添加剂的使用,抗生素的滥用,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都是造成过敏体质的原因。
(四)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
抗菌药物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随着抗菌药物的品种、规格的日渐增多,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逐渐上升。
从全国各个地区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情况来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居于所有药品首位,其引发的迟发型过敏反应也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青霉素过敏反应较常见,发生率为0.7%~10%,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
其中,严重的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率为0.004%~0.015%,不及时抢救病死率很高;血清病型反应(Ⅲ型过敏反应)亦较常见,发生率为1%~7%;其他过敏反应还包括溶血性贫血(Ⅱ型过敏反应)、药疹、哮喘发作.
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致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物热、血清病样反应、过敏性休克等。
一般来说,对青霉素过敏者中10%~30%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也过敏,而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绝大多数对青霉素也过敏。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药,曾被广泛应用,副作用较多,其中以过敏反应最常见。
随着多种抗菌药物出现,医师对磺胺类处方逐渐减少。
目前磺胺类药物较少被应用,因此许多医师在询问患者过敏史时,常忽视对磺胺类过敏史的询问。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种药物与磺胺类药物结构相似,可能与之存在交叉过敏反应。
因此,忽视患者磺胺类过敏史可能不利于多种药物的安全应用。
多种药物与磺胺类有交叉过敏
药物交叉过敏反应是指患者对某一药物发生过敏反应,在应用另一种化学结
构与之相似的药物或该药的代谢产物后发生的过敏反应。
患者服用磺胺类药物后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为孤立性皮疹,亦可能发生罕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即迟发性过敏反应。
迟发性过敏反应通常出现在患者应用磺胺类药物的疗程晚期,其特征为发热、皮疹或紫癜,部分患者可表现有淋巴结肿大、肝炎、肾炎、心肌炎、嗜酸细胞增多症、异形淋巴细胞增多等,可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病死率约达10%。
发生磺胺类药物交叉过敏的患者可表现为上述磺胺类药物过敏症状。
(五)医师询问
1.询问过敏史——避免过敏患者的用药风险
众所周知,药品过敏反应是药品不良反应的一种,严重过敏反应还可危及生命。
为避免过敏患者用药的不良事件的发生,医师需询问患者过敏史,例如询问开具格列吡嗪片的患者有无磺胺过敏史等。
药师简单的一句询问:“您以前用过这种药吗?”或“您以前对什么药过敏吗?”,就能帮助医师了解患者既往用药情况,进而避免处方用药问题发生,降低患者用药风险。
2.询问疾病史——避免禁忌证的用药风险
在为患者开具处方时,如果是一位负责的药师,会在发药前询问患者是否有相关禁忌证病史,就可以事先说明和干预类似问题,避免禁忌证的用药风险。
3.询问特殊病理生理状况——避免妊娠期等用药风险
医师应主动询问和明确提示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下的用药注意事项,就可事先防范,避免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