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观成都著名建筑

参观成都著名建筑

参观目的:了解多样化的建筑类型索引:●教育类--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成都图书馆●商业类-购物中心:IFS国际金融中心、绵阳万达广场、环球中心;商业街:宽窄巷子、太古里(方锁)、水锦界●展览类--四川省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办公类--IFS●体育类--四川省体育馆●酒店类--香格里拉大酒店●改造类--东郊记忆●交通类--天府广场地铁站●园林景观类--府南河滨河景观●古建筑类--青羊宫——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园建筑长桥是当我问起同学对川大第一印象时提起最多的内容。

在抵达之前,我也曾想象过,那是一片怎样的景色,湖河之中唯有一桥。

桥上及两旁没有植被,就这样直挺挺光裸裸地连接着教学区与生活区。

似乎除了便捷交通之外就再无其他优点,但当我从一个熟悉的校园环境切换到这里时还是觉得这样的设计是真真的不错。

长桥虽是一个交通通道,但还是大而化之把它划进建筑这个范畴聊聊。

建筑为着她所服务的人群起着功能性的作用。

实用性好像是现在最为推崇的设计理念,除去花哨的外表,建筑物说到底只是给我们搭建一个平台。

亮堂是我对这里最为浅薄的认知,虽说天空是灰沉沉的,但是开阔的视野也着实让人的心沉静下来不少。

将一个人工湖安置在校园中心地带,周围没有什么视线的阻挡,比起高楼林立摩肩接踵带来的压抑,这样的心境似乎更利于学习。

桥的中部植者竹子,桥上照明用的是灯反射到挡板上的光,桥的中部是分开的,桥路的石砖上刻着许多英文字母,不管说它是拼字游戏还是浪漫的情诗都给这长桥带来了灵动的点缀。

不知道有没有其他高校像江安一样,采用的是围合寝室,大寝中有小寝。

所有的一切都在和谐并不干扰的环境中进行,一个大寝由3个小寝各4人组成,相比起4人一个雅间,要宽敞实用得多,功能分区很明确,不会打扰到其他人,这是很多学校建设中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在江安我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教学楼,许多楼都建设的很长,倒解决了找不到地方,不会上另外的课跑很远的问题。

观察重点:特征性建筑,环境带给涉足者的心理感受,环境的实用性。

——成都图书馆这栋建筑并没有建在拥挤的大道周围,而是在一条小道附近,这应该是由书本的阅读所需要的环境决定的。

主楼内的空间也不显得空旷和狭小,由电梯连接着上下的主要通道。

——IFS国际金融中心之前路过了这里两次,都有被它的外形吸引的地方:一只向上攀爬的熊猫,留下了一个憨憨的屁股和背影,头向商场内部探进去,窥探里面的一切。

商场的可视部分主要集中在一楼的豪华商铺外展示的很小一部分商品。

从地下停车场上来,顿觉里面的设计和施工确实高大上。

花什么样的本钱确实就有什么样的效果呈现出来,这是和下午看的另外一家大商场作对比以后有感而发,虽然自己所在的小城镇也有梅西,沃尔玛这样的商场,但可取之处甚少,这可能也是老师让我们多走走多看看的目的所在。

虽然不知道以后自己的主攻方向是什么,但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时代,这些建筑类型肯定是避免不了接触的,更何况自己身处在这其中也确实感到心中油然而生的激动之情。

观察重点:室内设计,运用极简单的白色线条和玻璃幕墙。

白色有别于其他鲜艳的颜色,不会让人产生视觉饱和感,玻璃扶梯和电梯与之相契合,透明的材质也让人感觉高逼格。

出停车场时透明的玻璃里面还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旱冰场里的情形,大概是为了吸引下一波的顾客。

——环球中心这栋单体建筑真的太大了,大到让停车位最后都找不到的人情何以堪。

就是因为它的体型原因我们只是走马观花的溜了一遍,但是里面的内容真的挺丰富的,对于一般的消费群体来说,这一次没有走遍可能也会成为下一次继续的理由。

——绵阳万达一个跨度很大的商场,主要的商铺都集中在一条双向中空的长廊上,那种好像一眼可以望到头的感觉对于像ifs一样的豪华型商场不太适用,但是作为商场的设计案例也是不错的。

——宽窄巷子作为调研活动的延续还是再去了一趟,但是收获也就那样,今天的人实在是多,有些地方都不得不掉头避开。

但是宽窄巷子中间的两条小径倒真是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疏散人流和留影纪念的背景。

各式各样的店铺:西方的咖啡,西餐,红酒,当地的饮茶,中餐,装饰品,小吃,墙上反映过去的雕刻,都有机的充斥着这里,虽然地皮上是古建筑的模子,但还是相当于重修了一遍,现代主义和古式建筑的融合倒也不错,毕竟游客还是希望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游览,自己并不认同古建筑就不应该被现代的东西影响,相反地,这样的交汇反而会产生别样的火花,但是也不否认现代的都市人们已经对这种环境意象感到麻木而想要追求至臻至朴的东西了。

在城市中,虽然就站在古建筑脚下还是可以清晰的看见一座座耸立的玻璃幕墙和不绝于耳的喇叭声喧哗声。

但是在这里找点过去的影子慰藉一下老成都人心中的念想又未尝不可呢。

观察重点:古老的和现代的,西方的和成都的。

——太古里(方锁)方锁应该是太古里比较出名的店铺,就在我准备问路的时候就有人代劳了。

这也同样不是我第一次去,非常喜欢这里的环境,雅致。

虽然卖的东西贵的要命,但是说不一定就有脑一热的人就掏腰包了。

观察重点:室内装修和布置——水锦界商业街同太古里很类似的商业街区。

——四川省博物院从侧门进入,再返回主门拿到参观证站在馆前。

一如博物馆的庄严肃穆,由台阶上行,中间有两个休息平台的台阶显得大气而又具有疏散人流的实用性。

进入到内部就觉得不如外面看上去的那么宏伟了。

展厅共有三层,每一层中间都有一个大圆形的镂空空间可以看见上下的情况,通过台阶从2层进入,1层为室外地平面,有三个临时展厅,应该是为了临时展品便于运送。

进入的二层平台并不是平铺直叙,圆形区域的那个平台由踏步连接,让整个空间不会显得太过于沉闷,而后也由台阶连接着2,3层,也算有了挥应,由此产生的效果倒是没减。

有两个展厅的入口处让我印象比较深刻,张大千馆和一个临时馆。

临时馆:门的位置左边有一个海报是介绍展厅内陈设文物的,当时自己就自然而然的站在那里阅读着,但是从里面出来的游客却与自己撞了个正着,惊觉到好像自己的站立位置打扰到了进出口的通畅,但好像这里也确实没有其他的位置供进入的游客阅读关于文物的历史背景,这算是一个设计上的考虑不周吧。

张大千馆:可能是因为固定展馆的缘故,这个展厅的设计都显得要周全的多。

入口处有一个矩形区域(之所以是说这是一个区域,因为四周运用了不同的铺砖,其他三个方向还运用了木刻装饰,上层围栏,灯光的不同。

让游客既可以眼光无虑的掠过周围大致的景致,心里也会产生这里和周围环境是不同的感受)。

正对着的那个方向是进入后首先会留意到的位置,无疑,这里也是布置的重心:左右两边分别是中英文对应的对张大千这个人物的简单评价,并未对其进行细致的介绍,所以我是怀抱着想要了解他是什么时代的人这样简单的问题进行参观的,中间是空缺的较大空间,人们由此进人,这里正中还摆放着一个石刻,所以并不能将整个展厅内着重突出那幅画作一览无余,只能在心中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子,可能这也是设计者想待游客对张大千的此段生平有个大致了解后再欣赏,这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是再好不过的。

进入到内侧后,便有了对张大千的详细介绍,但是对于作品的展览顺序并未按照惯常的思维,按照画者的生平,像编年史一样向我们娓娓道来;而是选择了其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临摹敦煌石窟的画作,夺人眼球,移步至正中才可细看其代表作的精美,也对他创作这幅画作的艰辛有了清楚的认识,若是进入时就可随意观之未免也太草率,也缺乏对作者基本的尊重。

再继续往前走,便是简介了,其实我对画画并无多大的研究,也谈何不上评价,只是我对于张大千所说的一句话颇感认同“师古人之迹,先师古人之心”。

老的,旧的,以前的更能见微知著。

只是现在因为自己的无知还不能透彻的理解掌握罢了。

这在我下午参观青羊宫时有了更深的理解。

观察重点:馆厅布置(出入口和局部:展厅都大致采用回廊的设计,引领着步行者沿着设计者的思路一步步向前达到想要的目的,有时故意在其中镂空,让参观者也不会觉得一直的环绕是枯燥的。

若是想要突出某一部分,则故意设计出一些障碍,显眼地让游客认识到这是重点,各种还原以前的场景、采用高科技手段也不在话下;展厅出口处的设计,呈围合趋势,有大渐变为小,不再继续采用一路走下去的方式,这样变化的空间也让行走在这其间的人不会感到过于麻木)、博物院整体效果(着重台阶)——三星堆博物馆因为最近去过所以还有一点点的印象。

因为广汉相对成都来说有了更多的可利用的空间,所以显得外部的公共活动空间更为宽敞,外面的祭祀台和广场成了经常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祭祀台分为四层,每层都由台阶连接,但最后一层的台阶并不和下一层相对应??其他层数的台阶倒都是在一条直线上。

前面的广场则是向下凹进去了5个踢步,这样既可以让广场空间凝聚起来不会太松散,也与祭祀台向上的空间形成对照,一上一下,一人一神。

在着重参观的展馆中有三个还不错的发现:因为展出的是一个个的小巧的青铜面具,如果像其他物件一样摆成一排陈列在展示柜中则不免庸俗老套,这里却将每一个面具都单独摆放在一个展示柜内,将展示柜排成一排,搭配上灯光,一种穿越历史的神秘感油然而发;而对于大物件的陈列,就比如青铜人面像,采用的是圆柱形的展示柜而非中规中矩的矩形,圆形更显得大气;关于摇钱树,并不同于直接摆放在展示柜中,而是将原型放大三倍以后的展示品放在盘旋而上的楼梯内部,既可以参观到摇钱树的细部也可以顺着坡道进入到其他的展示厅内。

同时,从远处看是浑然一体的三星堆主建筑,走进却是可以沿坡道下行的疏散通道。

这也算是一个亮点。

观察重点:细部展品陈列方式,外部大空间的设计——四川省体育馆因为场馆在修复当中,所以并没有进入到其中,只有一个大的体育馆外观展示在眼前。

同样是沿台阶而上,四周都有各式各样不同的雕塑意象。

观察重点:行进方式途径,场馆外观——香格里拉大酒店只知道酒店在水锦界附近,没想到正面没注意到酒店的英文名称,到背后也就是酒店的真正出入口才发现香格里拉大酒店几个大字。

并没有进入到酒店的内部,所以也就只能从外面大概看了下酒店的大致外观。

在临河的街道上还可以看到底面的商铺也是对外开放的,较下层玻璃内的景致,钢琴伴奏喝咖啡聊天。

——东郊记忆由红光老厂房改建的建筑,印象里里面都是一些小店,从外面看起来就很舒服,布置得很小资,完全没有以前老旧废弃厂房的影子,之前在晚上的时候也去过一次U37,觉得这种在原厂址的基础上更改内饰和建筑外部表面涂饰,户外空间的休憩也都是不错的。

或许在有些人眼中这里的地价好像不值的让开发商改变修建高楼大厦的心意,但在城市这个大生态系统中总要有些别与其他惯性思维的东西。

三个厂房中间围合起来了一个大广场,这和【户外空间设计】这本书里所说的让这个广场不会轻易受到外面环境的影响是相契合的。

——天府广场地铁站根据自己的统计显示,地铁站所在的地盘共四层,从下往上分别为,1地铁运行轨道;2进出口闸道;3购物饮食消费平台;4地平面广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