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房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第一册共三册(勘察报告、钻孔柱状图)编制者:复核者:项目经理:公司总工程师:公司经理:目录一、概述 (1)(一)工程概况 (1)(二)勘察目的及任务 (1)(三)勘察技术方案及完成的工作量 (1)二、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2)(一)自然地理 (2)(二)、地层岩性 (3)(三)水文地质条件 (3)三、地质构造及地震 (3)(一)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 (3)(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 (4)(三)场地土的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 (4)(四)地基土的液化问题 (4)四、试验 (4)(一)土工试验 (4)(二)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 (4)五、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5)(一)地基土的评价 (5)(二)场地稳定性与建筑适宜性评价 (5)(三)地基基础方案分析与评价 (5)(四)桩基评价 (5)六、岩土工程论证 (5)(一)基坑开挖后的支护 (5)(二)地下室抗浮评价 (5)(三)基坑降水 (5)(四)软弱层的处理措施 (6)七、环境地质评价 (6)八、结论与建议 (6)(一)结论 (6)(二)建议 (6)附录1、工程地质平面图共1页2、工程地质剖面图共22页(47条剖面)3、钻孔柱状图共48页(95孔)4、动力触探成果图共81页(162孔)5、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共1页6、粘性土类试验成果汇总表共1页7、砂土类试验成果汇总表共1页8、水质分析报告共1页9、土的易溶盐试验报告共1页10、钻孔波速测试报告共6页郫县*****房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概述(一)工程概况郫县*****房建工程位于郫县******对面,占地规划净用地面积90970.38m2,约合136.4亩,***岩土工程公司受*****房地产开发总公司的委托,对位于郫县*****房建工程的场地进行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我公司地勘项目部于2006年10月8日进场,11月11日完成外业工作,12月10完成内业数据整理。
(二)勘察目的及任务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本次勘察拟建工程建筑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工程,地基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综合评定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为高层建筑甲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本次为详细勘察,其勘察的任务和要求为:(1)收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标高控制点,建筑物的性质、规模、结构特点等数据。
(2)查明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3)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范围、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
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物理力学指标。
(4)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
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5)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6)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详细勘察阶段的勘察点间距和勘察孔深度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J366-2004)的规定以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结合布设,并布设判明场地地基稳定性、不良地质作用和桩基持力层所必须的勘探点和确定其勘探深度。
(三)勘察技术方案及完成的工作量1、勘察依据(1)勘察合同(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5)《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41-2003、J261-2003)(6)《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J366-2004)(7)《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8)《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189-92)(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10)《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1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平面图、剖面图编制要求及图式、图例》(12)《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试行)(13)《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等2、布孔原则根据拟建建筑物特点及勘察目的任务要求,按《高层建筑岩土勘察规程》(JGJ72-2004,J366-2004),结合拟建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及荷载特点,勘探点位置沿拟建建筑物角点和周边及中部布置,共布置勘探孔257个(含钻孔95个,动探孔162个),其中深孔5个,最深孔40.14m。
控制性勘探孔共82个,一般性勘探孔175个。
(1)勘探点间距: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J366-2004)对二级地基,勘探点间距12~24m,考虑建筑物的周边,中部、角点,并兼顾控制整个场地,确定钻孔间距一般为15m,个别孔间距大于24m。
总共布设47条勘探剖面线。
(2)勘探孔深度:由于覆盖层较厚(大于40m),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及其可能选用的基础形式,确定勘探孔深度为:高层房屋控制孔深入卵石层20~22m左右,最深孔40.14m,一般性孔深入卵石土15~18m左右。
3、勘探技术手段勘探孔采用15台XY-100型机械回转取芯和6台SH30超重型动力触探机具结合施钻,具体操作如下:(1)钻探:上部土层干钻,下部卵石土采用植物胶护壁及跟管钻进,钻探严格操作规程,并执行了勘察大纲,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
目的是了解地层结构、岩性及其分布规律,并观察记录各土层宏观特征,通过对不同深度的土体分析试验,确定各地基土承载力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同时查明地下水埋深情况,了解覆盖层厚度。
(2)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对场地卵石土层作N=120kg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确定卵石土的密实状态并评价其力学特征。
(3)水文地质试验:采用单孔抽水,其目的是为施工开挖降水设计提供水文参数,拟在ZM-1-19钻孔内进行两落程抽水试验,孔深17.1M,最大降深7M,最大涌水量888.19M3/d渗透系数K=23.3M/d。
水量较丰富。
详见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图号24)。
(4)室内试验:代表性钻孔内取原状土样,通过室内试验,确定地基土的有关物理力学指针,为岩土工程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4、波速、声波测试:目的是测试场地纵横波速,计算场地的卓越周期、土层等速、波速及土层动力学参数,划分场地类别。
5、勘察工作完成情况本次勘察外业工作于2006年11月11日结束,室内土工试验于2006年11月28日全部结束,完成实物工作量如下表二、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一)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该拟建场地位于郫县犀浦镇国宁村犀团路右侧,即启明花苑对面,沱江河的右岸,属侵蚀~堆积地貌,勘察地段地形平坦开阔,交通方便。
2、气象成都地区地处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全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气候特征为春旱、夏热、秋雨,冬干,日照少。
无霜期长,降雨充沛且集中于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4.2%),年降雨日数为100-170天。
根据多年成都市气象资料,成都地区的气象指标如下:(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6.20C,极端最高气温38.30C,极端最低气温-5.90C。
(2)降雨量:多年平均降水量947.0mm,最大日降水量195.2mm。
(3)日照时间:多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228.3小时。
(4)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20.5mm。
(5)相对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
(6)风向:主导风向为NNE向。
(7)风速:多年平均风速为1.35/s,最大风速14.8m/s,极大风速为27.4m/s。
(二)、地层岩性根据地面调查、钻孔揭露,场地范围内上覆第四系土层,40m未揭穿土层,在勘探深度范围内(40m以内),主要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冰水堆积卵石土层,层间夹薄层粉细砂、中砂,表层零星覆盖第四系人工填土,各土层特征分述如下:(1)人工填土(Q4ml):为杂填土,主要由粉质黏土、碎块石、砖头、混凝土等废弃物组成,土质松散,零星分布于测区各地段地表,厚0~2m。
属I级松土。
(2)粉质黏土(Q3al+fgl):黄褐色、褐色,软塑~硬塑状,局部夹薄层黏土,厚度1~6m。
属Ⅱ级普通土。
(3)粉砂(Q3al+fgl):褐黄、灰黄色,松散,饱和,局部为中细砂。
厚0~3m,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卵石土层中。
属Ⅰ级松土。
(4-1)稍密卵石土(Q3al+fgl):褐色、褐黄等杂色,卵石含量普遍80%以上,φ60~140mm,其间含约15%的漂石,φ250~300mm,卵石成分以花岗岩、石英砂岩为主,磨圆度呈亚圆形,稍密,饱和。
质地坚硬,充填物以细砂及圆砾为主,分布范围详见工程地质断面图。
属Ⅱ级普通土。
(4-2)中密卵石土(Q3al+fgl):褐色、褐黄等杂色,卵石含量普遍80%以上,φ60~140mm,其间含约10%的漂石,φ250~300mm,卵石成分以花岗岩、石英砂岩为主,磨圆度呈亚圆形,中密,饱和。
质地坚硬,充填物以细砂及圆砾为主,在场地内广泛分布,分布范围详见工程地质断面图。
属Ⅲ级硬土。
(4-3)密实卵石土(Q3al+fgl):褐色、褐黄等杂色,卵石含量普遍80%以上,φ60~160mm,其间含约15%的漂石,φ200~300mm,卵石成分以花岗岩、石英砂岩为主,磨圆度呈亚圆形,密实,饱和。
质地坚硬,充填物以细砂及圆砾为主,在场地内广泛分布,分布范围详见工程地质断面图。
属Ⅲ级硬土。
(三)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层单元结构及现场数据分析,该场地内第四系冰水堆积层孔隙潜水丰富,且具较强的渗透性,富水性良好。
主要赋存于卵石层中,具微承压性。
勘察期间正值平水期(2006年10月中旬~11月上旬),测得地下水静止水位 2.0m,建议设计抗浮水位采用533.34m。
据ZM-1-19孔抽水试验:卵石含水层渗透系数K=23.3 m/d,单井出水量888.19m3/d,据室内对粉砂作试验,粉砂渗透系数K20=0.584~1.129(cm/s)×10-3。
场地内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下径流补给,地下水位一般夏高冬低,随季节及周围人类工程活动(人工降水)而明显变化,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水位年变化幅度在1~2.5m之间。
三、地质构造及地震(一)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成都平原在构造位置上处于我国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之川西褶带的西南缘,界于龙门山隆褶带山前江油~灌县区域性断裂和龙泉山褶皱带之间,为一断陷盆地。
该断陷盆地内,西部的大邑~彭县~什邡和东部的蒲江~新津~成都~广汉两条隐伏断裂将断裂盆地分为西部边缘构造带、中央凹陷和东部边缘构造带三部分,成都市区位于东部边缘构造带。
龙门山隆褶带,经青川、都江堰至二郎山,长500km,宽25~40km。
这是一个经历了多次强烈变动的、规模巨大的结构异常复杂的东北向构造带。
龙泉山褶皱带,展布于中江、龙泉驿、仁寿一带,长200km,宽15k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