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代表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道”的变化、功用有一定的规律,即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发展。

自然、社会、人生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行。

老子看到了事物相互依存、此消彼长的辩证发展过程。

“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生活境界。

在庄子看来,到了“道”的境界的人超脱了世俗生活,不依赖于任何条件,达到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即逍遥游的境界。

“坐忘”。

庄子的生命体验、审美体验的方式是直觉主义的“坐忘”。

“坐忘”即通过暂时与俗情世界绝缘,忘却知识、智力、礼乐、仁义,甚至人的形躯,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

“三表法”墨子提出“三表”作为判别是非、真伪的标准。

判断一个学说的真伪必须在历史的记载中寻找前人的经验作为根据;必须以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

“白马非马”“白马非马”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公孙龙的成名论题。

公孙龙认为,“白马”和“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达两个确定的共相。

这一命题从外延与内涵两方面论证了一般与特殊是不同的,表达了关于个别与一般的认识。

化性起伪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后天习得的是“伪”,人的本性是恶的,因而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国家刑罚与社会规范的制约,使人以理性支配感性,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这就叫做“化性起伪”。

人副天数董仲舒认为,人是天的副本,他把人看做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而宇宙是一个放大了的个人,天人之间因同类而合一。

“疾虚妄”汉代哲学家王充对当时盛行的种种虚妄之说一一进行了分析驳斥,就是“疾虚妄”,它体现了王充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

得意忘象王弼认为,要把握万物之本的“无”的内涵,就必须通过直观的形象,“寻象以观意”,进而“忘象以求意”,即透过象以观意。

这一思想包含有重视直觉体认的合理成分。

“法界缘起”“法界缘起”是华严宗的中心教义。

“法界”是关于宇宙万有的总相,包含理和事、事和事的相互关系。

它认为“法界”本身即是一个大缘起,宇宙万有即是互为缘起的一片“幻相”,它只是一个无根无据、无穷无尽的关系之网,没有任何独立的实体。

顿悟说顿悟说是佛教禅宗的成佛理论。

它认为由于人的“本性即佛”,所以从凡夫到佛的过程可以一刹那间完成,所谓“一悟即至佛地”,这一转变的关键就是“顿悟”。

“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命题。

“天理”即封建的纲常等级秩序,“人欲”即人的物质欲望。

宋明理学家认为,“天理”是至善的,“人欲”是万恶的,要“存天理”,就必须“灭人欲”。

这一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一物两体”张载认为,没有对立面就不可能形成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的两方面将无法相互作用,故“一”中涵“两”,“两”在“一”中,此谓“一物两体”。

知礼成性张载认为通过“知礼”作为为学的功夫,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之性,恢复人的天地之性,达到成性或成圣的目标。

“天地之性”张载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部分,先天的“太虚”本性叫做“天地之性”,它是宇宙全体之性,是至善无恶的,后天的“气质之性”是恶的来源。

所以必须变化气质,才能使人性复归于至善,使天地之性明白起来。

“理一分殊”宋代思想家朱熹认为,天地万物总体而言只有一个太极或一理,太极包含万理,万理分别完整地体现太极,此即“理一分殊”。

因所发能能必副所哲学家王夫之的认为,“能”是主观认知或实践的能力,“所”是认知或实践的对象。

“所”是实有其体,“能”是实有起用,“所不在内”而“能不在外”,“能”因“所”的刺激而被激发,而“能”可以达到对“所”的认识。

这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明夷待访录》《明夷待访录》是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是17世纪启蒙思潮的代表作。

实测内籀实测内籀是哲学家严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实测”是指一切科学的认识必须从观察事物的实际经验出发,即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内籀”是指归纳法。

“俱分进化论”近代思想家章太炎的思想。

所谓“俱分进化”,是说人类历史的进化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终极目标,因为善和恶、苦和乐是双方齐头并进同时发展的。

人类社会中的这种“俱分进化”是无法避免的,所以进化反而不如不进化。

“翕辟成变”“翕辟成变”是近代哲学家熊十力的观点。

他把“翕”看作物质化的趋势,把“辟”看作精神现象。

他用“翕辟成变”来解释本体的大用流行即显现为客观世界,说明本体显为大用,是永恒的流转。

(冯友兰)人生境界论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人对于宇宙和人生有所觉解,人们的觉解程度不同,则宇宙、人生对于人们的意义也就不同,这就造成了人们具有不同的境界。

这种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论述题:1、试述孔子“仁”学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仁”学的内涵。

第一,以“爱人”为“仁”。

第二,以“克己复礼”为“仁”。

第三,“忠”与“恕”接近于“仁”。

第四,孔子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第五,孔子的“仁”有不同的层次。

“仁”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谈谈你对孔子关于“礼”的学说的看法。

孔子论治国之道,认为“为国以礼”(《先进》),应该以礼治理国家;论处世之道,认为“齐之以礼”(《为政》),应该以礼约束人们;论修身之道,认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颜渊》),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来约束自己,“不知礼,无以立”(《尧曰》),不懂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论人生愉悦,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用《诗经》激励志气,用礼作为行为规范的立足点,用乐完成人格的修养。

孔子的“礼”论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意义。

3、简述老子关于“道”的学说。

4、试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命题,指出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合乎规律的运动,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否定的原理,构成了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老子》一书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且认为事物向对立面的转化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

局限:第一,缺乏从否定到肯定的统一。

第二,看问题只是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第三,以虚静为世界第一原理,把一切运动变化都看作是出于虚无又复归于虚无的循环往复过程。

5、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性善”说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也是他“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人天生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把“善端”扩而充之,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

孟子用人们的直接经验论证性善说,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论证性善说,从可能和现实这对范畴论证性善说。

孟子的性善说有着深刻的影响。

6、试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庄子的相对主义首先表现为否认客观事物的质的区别。

其次,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对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的可靠性也表示怀疑。

再次,庄子的相对主义还表现在否认认识的客观标准上。

最后,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对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的发展法则提出了种种责难。

7、试述庄子的道论。

8、简述荀子的天论。

第一,荀子阐发了“天”的自然义和规律义。

第二,荀子提出“天行有常”的命题。

第三,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

第四,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9、韩非如何论述法、术、势的关系。

韩非的法治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出的一套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集权思想。

法是臣民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势指君主所处之势位,或君主所掌握的统治权力,术是君主所掌握的驾驭群臣百官的秘术、权术。

法、术、势三者各有其特殊的职能,又是相互依存的,其中法是中心。

10、浅析董仲舒的“人副天数”思想。

天是人的始祖;人类是模仿、类比“天”而生育长养的,即“人副天数”;人对天的模仿包括形体躯干和情感意志在内的全方位模仿;人是天的目的。

11、简述郭象的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思想。

“独化于玄冥之境”是郭象哲学思想的基本命题,他强调事物都是独立存在,自己发展变化而处于一个玄妙、深远的境界。

首先,郭象讲的“玄冥之境”是以肯定“无”不能生“有”为前提的,“有”和“无”不能互相生化。

其次,郭象又认为“有”“自造”、“自在”而不知其因;事物“自变”、“自化”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不可捉摸,无法理解的,其“玄冥之境”又是指“有而无之”(有与无的统一)的那个“无”。

12、谈谈华严宗的“六相圆融”说。

华严宗的“六相圆融”说是为其圆融理论服务的。

六相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华严宗对于六相论述表现的是事物之间的全体与部分、统一性与差别性、肯定与否定等几对范畴,表现了较高的思辨性。

13、什么是禅宗的“三无”认识论?禅宗的“三无认识论”是指无念、无相、无住,“无念”的核心是说明本心自性的体性。

“无相”是契悟本心自性者对于外境的认识。

“无住”是指契悟本心之人内心的“心无所住”的状态。

三无之法,既是禅宗的认识论,也是禅宗的工夫论和实践论。

14、简述张载气本论的基本思想。

15、简述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

朱熹认为,太极包含万理,万理分别完整地体现太极,叫做“理一分殊”,“理一”是本,即太极,“分殊”是末,即阴阳、五行、万物、万理。

朱熹以为,“自其末以缘本”,则万物归结为五行、阴阳,最后归结为太极,即是万理归于一理。

“自其本而之末”,则万物分有太极以为体,即是一理摄万理。

他用“月印万川”来说明这个道理。

16、简述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含义。

致良知的含义:第一层意义就是使良知致其极,充拓致其极,即是扩充良知本体至全体呈露、充塞流行。

第二层意义是依良知而行。

17、试述王夫之对理气之辩进行的总结。

首先,王夫之在发挥张载“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思想时,从多方面论证“气”是世界的唯一的实体。

其次,王夫之对历史上的“有无”之辩作了深入的考察。

针对佛老主张虚无为世界本原、本体之说,王夫之提出“虚空皆气”的观点。

再次,王夫之在理气关系问题上,坚持“理在气中”、“理依于气”、“道不离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程朱理学所宣扬的“理先气后”、“理生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也批判了陆王心学的“心即理”、“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本体论。

最后,在道、器关系问题上,王夫之提出“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对“道在器先”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

18、试述王夫之对“动静”之辨的总结。

首先,王夫之更加明确地指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

第二,王夫之明确提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观点。

第三,王夫之明确提出事物的变化是一个新旧不断更替的“日新”过程。

第四,王夫之认为一切对立面不是“截然分析”,而是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因此必须“乐观其反”。

19、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

首先,黄宗羲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君权论展开猛烈的批判。

其次,黄宗羲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理想。

再次,黄宗羲提出一系列“工商皆本”、重定田赋,改革币制等“富民”的改革方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