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科学研究的一般具体步骤可归纳为:选题、查阅文献、提出假设、制定研究计划或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作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
得分:二、名词解释1、科学方法关闭提示答:科学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
其广义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科学方法论与具体的科学方法;而狭义的概念是指科学思维或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手段,即广义概念中的具体的科学方法。
2、科学方法论查看提示答:科学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进行研究工作的宏观指导,也就是科学的思想方法或思维方式。
唯物辩证法哲学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系统理论(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链接1、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等),都是科学的方法论,因为它们提供一系列科学的概念和认识手段,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以事物的共同属性,或普遍现象的某些特定的共同方面的规律的阐述,对于各类科学领域均适用。
3、科学研究关闭提示答:科学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去获取科学知识的实践过程。
这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科学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科学地改造现状的过程。
同时,这也是一种创造性过程。
这种创造性的认识和改造现状的实践过程,是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
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规律性的探讨活动,方能称之为科学研究。
二、简答题1、简述科学方法与非科学方法的区别。
关闭提示答:区别科学方法与非科学方法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客观性;科学方法的另一特征是客观性;科学方法还应具备准确性特征。
2、简述讲究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关闭提示答: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一)科学的研究方法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其发展与各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
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必带来学科的发展;没有研究方法上的革命,就没有学科理论的突破。
不断地完善与改造学科研究方法,积极促进学科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是各科工作者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许多科学家在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切身体会,论述了方法的重要性。
(三)科学的研究方法不仅能使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才华去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鉴别自己和别人研究成果的正确与谬误。
强调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适时地有选择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方法,是发展我国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当务之急,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措施。
3、简述研究问题的来源。
关闭提示答:研究问题可有多种来源:①从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中选定。
②从当前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中选题。
③从由中央到地方的研究规划中选题,这样便于上下结合,集中组织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4、简述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关闭提示答: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如下:(一)教育性。
研究过程与结果应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起正面的促进作用,使研究对象从中受益;(二)实用性。
研究课题与结果可向教育决策部门或学前儿童工作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可为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启发和指导。
其他研究者也可从中得到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和研究的启示或根据;(三)可行性。
考虑人员、经费、设备、技术等条件的承受能力时,应实事求是地选定课题范围;(四)恰当性。
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和编制测验;(五)准确性。
研究过程应按既定方案、方法和程序进行,不要随意更改。
5、简述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类型。
关闭提示答: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可根据各种不同的分类依据或标志,分为不同的基本类型:(一)按收集资料的手段可分为: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测验研究;(二)按研究的功能或目的可分为:基本研究、应用研究、评价研究、行动研究;(三)按对资料的分析可分为:描述性研究、相关研究、比较研究、内容分析;(四)按研究现象的领域可分为:个性(性格)研究、认知研究、语言研究、感知觉研究、动作研究、课程研究、教学方法研究等(五)按研究场所可分为:实验室研究、现场研究;(六)按研究时间可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第二章基本概念一、填空题1、抽样的方法大致有:单纯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法、分层抽样法、多级抽样法、整体抽样法、有意抽样法。
得分:二、名词解释1、抽样关闭提示答:抽样(Sampling):也叫取样,即从一个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
2、分层抽样法关闭提示答:分层抽样法:又称分类抽样,把总体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或分层,然后按类层抽选出与其比重成比例的单位数。
3、变量关闭提示答:变量:广义地说,变量就是随条件和情景的变化而在数量或类型上起变化的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方面。
在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中所特指的变量,是指研究者感兴趣的,或与所要研究与测量的特性有关的那些随条件和情景变化而在质与量上会起变化的那些方面。
4、连续变量。
关闭提示答:连续变量:是可代表一个持续量上任意数值的变量,如时间、力度、重量、分数等,其测量往往要求精密准确,常须借助仪器进行。
5、定性变量关闭提示答:定性变量:是表示种类或类型的变量,如左—右、对—错、是—否等,一般也是间断变量。
6、测量关闭提示答: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事件或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数量化的过程。
7、等级量表查看提示答:等级量表:根据某种特征的程度,将事物或属性排列序次,授以反映事物相对顺序关系的数值或词。
8、系统误差关闭提示答:系统误差:持续地使用测量或研究结果向某一方向产生偏差倾向的误差。
这种误差与测量或研究的效度有关,使结果缺乏真实性、有效性。
9、取样误差关闭提示答:取样误差:又称随机误差,其偏差无一定方向性,是由随机取样方法的先天局限造成的。
10、测量误差关闭提示答:测量误差:是使用各种测量工具(量表、问卷、调查表等)进行测量时所造成的误差,它和测验目的无关,使几次测得结果不一致,且此种不一致是无系统的,随机的。
这种误差是由测量工作种的缺点造成的,使测量结果具有可靠性。
11、操作定义关闭提示答:操作定义:就是按照特定研究中对变量进行测量所要进行的必要操作给变量定义,包括对必须测定的活动及操作过程的详细说明12、效度关闭提示答:效度:是指研究结论与现实的符合程度,或指测量结果与所要测的事物属性之间的符合程度。
效度是一项研究或测验中最重要的特征,没有这种与现实或客观属性的符合性,研究或测量便无价值可言。
抽样(Sampling):也叫取样,即从一个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
13、信度关闭提示答:信度:指研究所测得结果的可靠性稳定性。
这种可靠性与稳定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如,①在相同情景条件下所测结果的一致程度;②不同研究者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时间内测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③同一研究者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时间内测得的结果的一致程度;或④同一被试在不同时间内对同一种测量的反应的稳定程度,等等。
三、简答题1、谈谈抽样的要求有哪些。
关闭提示答:抽样的要求有:(1)决定总体界限。
研究者打算将来把结果推广到哪一范围,就应该在那个范围(总体)内抽样;(2)样本应有代表性。
从总体中选取的那部分研究对象,应基本具备总体对象的性质或特点,使样本对象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代表总体对象;(3)样本应有足够数量。
样本的数量(所抽取的部分对象的数量)可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程度。
2、教育与心理测量的特点。
查看提示答:(一)间接性。
人的心理、智力、性格等不能像物理测量那样直接了当地用很精确的量尺来表现,它往往需要在能表示心理、智力、性格等的具体活动、行为中进行间接测量。
(二)社会性。
这一领域的测量标准还具有社会现象特有的社会性。
(三)近似性。
测量结果往往具有近似性,而缺乏准确性与不变性。
3、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
关闭提示答: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有:第一,未能抽取真正有代表性的样本。
第二,由主试者自身的各种因素或工作中的偏差造成。
第三,被试方面的原因,如“好被试”心理,即竭力顺应主试对结果的期望,努力推断并设法迎合这种期望,想给人留下个好印象。
4、给变量下操作定义应注意的问题关闭提示答:研究者可根据自己的意愿给变量下操作定义,但在下定义时,要根据或参考概念的理论定义,使操作定义吻合于概念定义或理论定义的实际含义,并能够揭示相应的概念定义。
如果与某种操作定义相匹配的概念含义不能被别人接受的话,该操作定义也就难以受到承认;如果相应的概念含义能被人接受,并引起同行的兴趣,则该操作定义可能会被再次利用,以验证其结论。
因此,在研究报告中,通常应写明研究与测量中的概念定义与操作定义,以便让读者了解研究的操作内容与过程,可重复验证该项研究谈谈抽样的要求有哪些。
5、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关闭提示答: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1)实验情景以外的事件影响了实验条件的效度,使自变量作用混淆不明,因而难于确定它与因变量的关系;(2)儿童的自然发展与成熟影响实验效果,使自变量的作用难于区分;(3)测验效应与练习效应;(4)回归效应,即在对相同变量用相同样本测量两次之时,第一次测试中取得极端分数(低分或高分——正态分布的两极)的被试者,在第二次测试中,其分数倾向于向平均分数靠拢;(5)分组误差,经历不同实验条件的各组之间无对比价值,或基本条件不一致,故很难说实验条件有效与否;(6)失去被试,即有部分被试不能参与研究全过程;(7)反应方式与反应心向。
第三章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一、名词解释1、描述统计关闭提示答:描述统计:是用有意义的概括性图表或数字,描述和总结原始数据的分布情况,从而将大量的数值缩减,使其中有意义的信息得以清晰地显现。
2、推断统计关闭提示答:推断统计:是用概率数字来决定某两组(或若干组)数值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的可能性,即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由样本特征推断总体特性。
3、图示统计关闭提示答:图示统计:就是根据研究所获得数据资料,用点、线、面、体、色彩等描绘制成形象化的统计图,借此把事物或现象的特征表示出来。
4、集中量数关闭提示答:集中量数:是用来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量尺上表现为一个点。
5、差异量数关闭提示答:差异量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或离散程度,在量尺上表现为一段距离。
差异量数可反映集中量数所具有的代表性。
差异量数越大,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小;差异量数越小,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大;差异量数为0,集中量数即该数值本身。
6、相对地位量数关闭提示答:相对地位量数:表示在按分数高低大小顺序排列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分数在该团体中的相对地位。
在教育研究中,常需采用该种量数来表示各个被试的分数在总体分布中所处的地位,推算出比该被试分数高或低的人有多少。
7、关系量数查看提示答:关系量数:是阐释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数据相关关系的概括性量数(前面所述均属于单一变量范围的数据)。
相关,指两组以上(通常两组)资料或配对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关系数是表示相关程度的系数,取值范围常限于-1.00至+1.00,但有例外。
相关系数变量间关系的方向与强度,如r=+1.00或-1.00,表示完全相关或完全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