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立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闫桂芳《试论我国立法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立法的合宪性原则(国《立法法第3条规定: 立法应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对《立法法》应当遵循宪法基本原则的原则性规定、,这是立法工作的灵魂,也是衡量和检验制定法律的质量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准绳。
)立法的民主原则,立法的法制原则,立法的从实际出发原则.
第一节概述
一、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含义
立法指导思想是反映统治阶级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对立法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的系统的理论化的思想。
它是国家进行立法活动的理论基础,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性。
立法基本原则是在立法指导思想指引下,国家全部立法都应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
立法指导思想是观念化、抽象化的立法原则,立法基本原则是规范化、具体化的主要的立法指导思想。
立法指导思想要通过立法基本原则等来体现和具体化。
二、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本质和功能
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本质与立法的本质是一致的,它们是一定社会中政权的执掌者的意志、尤其是他们的立法意识的重要体现。
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对立法的功能集中表现在:立法活动作为政权活动的极为重要的内容,作为本身是或应当是科学的、有规律的活动,它只有以一定的思想为指导,坚持一定的基本原则,立法主体才能通过立法活动,把自己的意志有效地上升为政权意志,使所立的法能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三、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立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它决定了立法的方向、任务、原则和内容。
第二节立法的基本原则(立法法的基本原则及立法权限的划分张世诚)
一、民主原则(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在民主国家,立法是表达人民原则的活动,因此,民主原则是民主国家立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立法的民主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立法主体民主化
2、立法内容的民主原则
3、立法过程的民主化
二、法治原则
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而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立法的法治化问题,法治原则也因此是立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立法的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立法权限的法制化
2、立法内容的合法性
3、立法程序的法定性
三、立法的国情原则
立法的国情原则是实事求是原则在立法中的体现。
国情,是指一国的实际情况和根本特征,内容主要包括一国的生产方式、国家制度、政治形势、科学文化、历史传统、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根本特征。
由于立法对国情具有相当程度的依赖性,因此,立法必须遵循照顾国情的原则。
1、立法对国情的依赖性
2、国情因素对立法的作用
3、中国立法与中国国情
五、第五,立法应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立法法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对立法权限和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以进一步规范立法活动。
立法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立法权限作了基本的划分,各级机关在立法工作中,必须在立法法规定的职权范围内
进行工作,不得越权立法。
程序是民主法制的保障,同时完备的程序对保证立法质量也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立法主体
(我国立法主体缺陷及立法体制的改进刘妍)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才是权力真正拥有者,因此人民有权也应当参与到国家权力运用的过程中。
立法权的运用也是如此,需要公民参与到立法过程中进行监督并保障制定出的法律切实代表和保障人民利益。
作为最直接行使立法权的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整体,也存在着结构缺陷和责任缺失,缺乏必要的责任性规定来保障人大代表是秉持着人民的意志对法律草案进行审议通过,因此需要建立代表责任制,同时提高代表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立法体制的建构影响着法律的质量,而立法主体对于法律质量更起着直接决定作用。
当前立法主体存在的制度缺陷不容忽视,包括权限分工不明、表决制度不完善的实体缺陷,也存在着议事过程缺乏公开性、立法过程缺乏严谨性和连贯性的程序缺陷,要想彻底改善主体缺陷,就需要剖析到政治层面。
议事程序时间的重新分配、吸收公众参与到立法过程等都可以弥补立法主体在程序方面的不足。
而实体方面的不足,则需要从人大代表的产生制度,即选举制度出发,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存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直选范围,同时改善人大代表的组成结构,使人大代表真正的能在最大程度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在立法机关方面,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之间,可以进一步明晰立法权限,公法的制定和修改交由全国人大,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私法的制定和修改。
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低下公众参与程度低
立法主体的制度缺陷:立法权限分工不明表决制度不完善议事过程缺乏公开性立法过程缺乏严谨性连贯性
立法主体缺陷的立法体制改进:法律草案的提请时间增加法律草案的审议时间议事程序公开建立代表责任制全国人大常委会专
项立法
第一节立法主体概述
一、立法主体的概念
立法主体是各种立法活动参与者的总称。
对它的含义,有两种不同的界说。
一是法治说,二是功能说。
二、立法主体的种类
立法主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是作为立法主体的国家机关。
第二是作为立法主体的其它社会组织。
第三是作为立法主体的主权享有者。
第四,作为立法者个人的立法主体。
第二节立法机关
一、立法机关的概念
立法机关是国家政权机构中地位最高的,以立法为主要职能的甚至是唯一职能的,以议事形式进行立法活动的,制定、认可和变动法律的国家机关。
通常指议会或权力机关、代表机关。
二、立法机关的产生方式
立法机关的产生有选举产生和任命产生等方式。
三、立法机关的职能
立法机关的职权包括:立法权和监督法实施的权利;一定的人事权;批准或通过国家预算、决算权;质询权;国政调查权。
议员作为议会最基本的单位,享有特殊的人身权、言论权和诉讼权以及相应的物质待遇权。
议员同时要承担义务、履行职责。
议会委员会是立法机关最主要的工作机构,各国的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职能一般都有提出议案的职能,审议议案的职能,检查监督政府活动的职能,工作建议的职能等。
第三节国家元首、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一、国家元首及其立法功能
国家元首在立法领域行使的职权和起的作用主要有公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召集和解散立法机关权。
二、行政机关及其立法功能
行政机关是以行政为主要职能而兼有立法功能的立法主体。
行政机关的立法功能在立法主体群体中仅次于立法机关。
三、司法机关及其立法功能
司法机关的主要职能是司法,即审判。
但它通常也对立法发生一定的作用,比较普遍的是司法机关具有进行司法解释的权力。
在许多国家,特别是普通法国家,司法机关通过创制判例法对立法发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