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读书报告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读书报告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读书报告本文是关于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读书报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那么关于《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您了解过这本书吗?让来告诉你吧。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读书报告简介:《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洪业著,曾祥波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

洪业(1893—1980),号煨莲,福建侯官人,现代著名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哈佛大学东亚系研究员。

洪业先生在书前“自叙”中写过这样一个经历:“壬午岁(1942),予螺维于日寇之图固,欲阅《圣经》而不可得遂索杜诗一部——囊昔文文山(1236-1282)于元人狱中慨然引领而待死,集杜句成诗二百章。

予臆可以效法焉一—亦不获允。

其时于晨昏祷思之中,已默定他日脱身后必所当为之事若干,潜研杜诗即其一也。

”可见,此书不仅是先生潜研之作,更带有个人真切的生命体验于其中。

在这本400余页的皇皇著作中,洪业先生以唐帝国由盛及衰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引证、翻译和阐释杜甫的374首诗篇,详尽地论述了这位诗圣不朽的一生,读完之后发现,此书于学术有较多创见,于情怀亦深沉而浓烈,确为一本佳作。

先谈谈这本书的组织形式和体例。

此书按照杜甫生平经历的时间顺序组织起来,选用杜诗中的诗句作为小标题概括每一阶段,这本著作写的十分细致,以杜诗为材料,为读者详细地描绘出杜甫的一生。

与之前其他著作不同地是,这本书对杜诗编年有自己的理解,对前人的成果多是有怀疑态度,有不少新意。

对某些诗的写作时间,作者甚至精确到某年某季节某月,这种细腻的考证和“想象”,使著作像一本“严谨”的“故事书”。

在体例上,原书分为“本文”和“子注”两册,“本文”册中的所引的杜诗,译者以洪业先生所编《杜诗引得》为依据,“子注”部分译者摘选了部分作为当页注附于正文之下。

书中脚注有大量引证或说明,文中引用了大量杜诗原文配合论述,大大方便了读者的查阅。

正文内容是由“引论”、“结语”和十二个章节组成的,除了正文内容外,著作还包括了自序、四篇附录、索引、代译后记及补记,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附录二,先生以文言文花了近百页为我们梳理了与杜诗有关的著作的源流,严谨又仔细。

随着洪业先生的梳理,加上之前莫砺锋先生的“评传”和吉川先生在“札记”中对杜甫早期生活细节的补充,杜甫整个生活经历和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已经丰富起来,诗人的形象越来越细腻、丰满和真实,之前困扰自己的一些小问题逐渐明朗,即便还没有结论,但至少会有新的方法和材料让自己更加自信。

对于这本著作,我主要谈以下几个关键词:“编年”、“细节”、“创新”和“工具”。

其实,这本著作的整体就是杜甫的生命历程、杜诗的编年、以及各阶段发生的事情,选用杜诗中具有代表性的诗句作为小标题概括每一阶段,其实每每看到这些诗句的确会把人带到当时的历史环境。

类似于诗人年谱的写法,让读者从这十二句诗可以看出诗人一生的缩影,展示出作者强烈的编年意识和历史意识。

因为这是著作的主题,同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笔者将这十二部分概括如下:第一章“记一不识十”(712—735)选自《送率府程录事还乡》,是在为杜甫早年诗歌(712—735,从杜甫出生、漫游吴越到第一次科举不第)没有流传下来而遗憾,导致我们只能通过杜甫晚期诗文中的回忆和偶尔提及去重新建构其早年生活,显得零星碎片化。

诗人早期的诗歌所存寥寥无几,让我们对诗人这一时期生活的了解也近乎空白,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第二章“快意八九年”(736—745)选自《壮游》,讲述诗人在736至745十年间的生活。

杜甫以京兆举子的身份参加735年的科举考试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荣誉,但是不第,于是东游齐赵,定居洛阳,过着几年“快意八九年”的生活,但随着父亲的去世,杜甫的生活逐渐困窘。

第三章“骑驴三四载”(745—749)引自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文作“骑驴三十载”,一作“十三载”,洪业先生改为“三四载”),这段时间玄宗皇帝个人开始转变,随着奸相的任用,辉煌的大唐帝国急剧衰落,杜甫敏感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此时他在长安生活。

第四章“陵厉不飞翻”(749—752)引自《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在此期间杜甫献三大礼赋,引起玄宗重视,让杜甫待制集贤院,却仍无官职,理想仍然无法实现。

朱鹤龄云:“公以词赋为人主所知,再降恩泽,止送隶有司参列选序,故有青冥契阔之叹。

”第五章“故山归兴尽”(752—755)引自《官定后戏做》,在这一章,作者假设了杜甫在752年的婚姻,在长安日益贫困的诗人还焦急地等待着朝廷的任命,在拒绝河西尉的职务之后,诗人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在探亲途中写下《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第六章“东胡反未已”(756—757)引自《北征》,在这两年的时间中,诗人辗转于奉先、长安、凤翔和鄜州,可谓一生中最为辛苦的阶段,国家不幸,人民不幸,诗人尝尽战乱和飘零之苦。

第七章“万国兵前草木风”(757—758)引自《洗兵马》,这首诗可以说代表了杜甫在生命最快乐的这段时期欢乐情绪的顶点,他梦想和平永在,武器弃置一边,这段时间官军收复都城长安,杜甫随朝廷回到长安做官。

由于诗人的屡次直谏和房琯的牵连,不久就左迁为华州司功参军。

第八章“一岁四行役”(759)引自《发同谷县》,这年春,杜甫由洛阳回华州,秋又由华州来秦州,冬十月复由秦州至同谷,而今十二月又去同谷赴成都,故云“一岁四行役”。

行役与一般旅行不同,多出于无可奈何。

第九章“此生那老蜀”(760—762)引自《奉送严公入朝十韵》,这两年间是诗人第一次来成都,他用心地经营着自己的草堂,这也成了他结婚成家以来最为闲适最为快乐的日子,写下了大量精致的小诗。

第十章“何地置老夫”(762—766)引自《草堂》,这四年间诗人避难到梓州、阆州,重回成都,又离开成都到云安。

作者在这里重点讲述了诗人与好友严武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第十一章“夔子之国杜陵翁”(766—768)引自《复阴》,这两年时间杜甫在夔州度过,这段时间是杜甫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两年时间写下400多首诗歌,是他现存作品的四分之一还多。

第十二章“孤舟增郁郁”(768—770)引自杜甫《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

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

诗人离开夔州顺流而下至湖北湖南,这也是诗人生命最后的旅程。

结语:“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引自《梦李白》,元稹在820xx年所写的《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是研究杜甫身后的重要材料,杜甫的后人基本都以默默无闻的生活度过一生,我们也没有更多信息。

最后,洪业先生这样评价杜甫:“我不敢轻言自己完全懂得了作为诗人的杜甫。

我相信我对于作为个人的杜甫已经有了相当准确的了解。

他是孝子,是慈父,是慷慨的兄长,是忠诚的丈夫,是可信的朋友,是守职的官员,是心系家邦的国民。

他不但秉性善良,而且心存智慧。

他对文学和历史有着深入的研习,得以理解人类本性的力量和脆弱,领会政治的正大光明与肮脏醒龊。

他所观察到的八世纪大唐帝国的某些情形仍然存在于现代中国;而且,也存在于其他的国度。

”书中对于很多细节的关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现举几例。

比如说十分寻常的杜甫出生年份问题,我们往往会脱口而出是“唐玄宗先天元年”,但洪业先生注意到了细节,他说:“因为不清楚杜甫的生日,所以我们无法确定杜甫出生时是哪位皇帝在位?720xx年3月1日之前,属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或三年。

从3月1日起,到4月20日止,属于睿宗太极元年。

从4月21日起,到9月11日止,属于睿宗延和元年。

从9月8日开始,睿宗传位于其子玄宗,也就是唐明皇,但直到第二年(720xx年)7月31日,他才放弃了某些最重要的政府权力。

720xx年9月12日至此年结束,都属于另一时期,即玄宗先天元年。

到底是在哪个皇帝在位期间?史学家可以在容宗和明皇中随便挑选。

”再如,《端午日赐衣》一诗我们常常认为表现了一种“惊喜”之情,长期以来的注者偏重强调“喜”,而洪业先生更多地强调“惊”,“也许杜甫已经感觉到,皇帝对他作为拾遗、不断谏议的行为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因此,在写于758年6月15日的《端年且赐衣》一诗中,他流露出了惊讶。

”我觉得这种分析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杜甫与皇帝此刻微妙的关系变化,当然也是洪业先生意识到了此刻杜甫情绪的细节。

再如对于“骑驴三四载”的解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骑驴三十载’。

一个十七世纪的注释者注意到,即使是杜甫三十岁时,他也不可能有三十年骑驴的经历,他认为应该改为“十三载”。

尽管这个修订被普遍接受,但我发现还是很难将十三年乞食生涯与八九年的快意日子调和起来,要知道这八九年可占了十三年中的大部分时间。

因此我建议将“三十”读为“三四”,这是杜甫说“三年多”的惯用方式。

”虽然这只是一个字的细节改动,但是我觉得亦是有道理的。

作为一个研究者,可以去从宏观上研究,但是注重细节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品质,此点于我启发很大。

书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洪业先生众多创新的见解,先生学贯中西,好古亦疑古,书中多有新意,正如他自己总结的学术优势:“他们不曾而我曾参阅日法英美德意学者的翻译讨论。

语言的隔阂,虽然常让东西洋学者犯了使人惊愕的错误,却因他们不受汉宋传统思想所拘束,而有时竟与我以意料之外的启发。

”现举例如下。

一是对于杜甫是否有政治才能的看法,莫砺锋先生的答案是否定的,吉川幸次郎先生是肯定的,我是否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杜甫有政治才能但缺乏政治技巧,他政治才能主要表现在他坚定耿直的政治态度和准确的政治远见,他政治技巧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屡次得罪皇帝上。

其实,这也是很多诗人相似的政治表现。

洪业先生则有细致地分析:“但他(杜甫)总认为自己的能力只在于对政策和原则问题提供谏议,对日常办公事务并不感兴趣……”他还得出结论:“杜甫论事常有先见之明;他设策以适用为要;他参谋有收效之功。

”这些可以在《杜诗镜铨》末杜甫赋表及政论文中看见。

二是关于杜甫现存最早的诗,诸家往往以为是漫游齐赵时的《登兖州城楼》,如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认为:“这和前诗《望岳》同是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是他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

”杨伦在《杜诗镜铨》中将此诗放在《望岳》之后,全集第三首,并且认为“(《登兖州城楼》是)此集中第一首律诗。

”而洪业先生别有创见,他认为是《夜宴左氏庄》,他说:“二十年前,我遵循前人注释,认为杜甫在720xx年至735年的诗歌都没有保存下来。

现在我改变了这个观点,将此诗系年于735年。

因为诗中提到了吴地方言(吴咏),这使我相信此诗作于东南游历时期。

它甚至可能是735年之前写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