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
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已成为影视界的一大热潮。
但这却是一种风险极大的投资,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且不说观众对改编后的电影的不同看法,光是读者在阅读原名著时,因为自身资质以及各方面原因对名著的解读方式更是千秋各异的。
因此,如何恰到好处地向观众诠释一部好的文学著作,既传承原著本身的意境又抓住观众的眼球的确是一门学问。
国内外由名著改变的电影数不胜数:《雷雨》、《春蚕》、《孩子王》、《简爱》、《呼啸山庄》、《双城记》、《罗密欧与朱丽叶》、《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老人与海》、《傲慢与偏见》、《麦克白》、《指环王》等。
虽然同样是由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但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2010年由陈英雄指导的《挪威的森林》,不论是角色的选定,还是剧情的设置,伤透了大千读者的心。
然而,改编成功的电影,同样如恒河沙数,令人津津乐道。
由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的《布拉格之恋》中,无论是气氛的营造还是意境的诠释都是恰到好处的。
而且电影的选角也很到位,历史的穿插很清晰,叙事不急不缓,该删的要删、该表现的也要添加。
更让观众欣喜的是它为我们还原了卡列宁的微笑。
这样的改编,就算不是十全十美,至少也瑕不掩瑜。
名著改编成电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想观众还是愿意去观赏的。
名著小说改编成出色的电影,最重要的应该是电影对原著主题的把握与突出,以及意境的传承和营造。
所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需要注意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
那样才能更深入的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伴随的思想和情感。
现在很多的改编电影非常注重视觉效果,带着很浓的商业气息。
这或许能增加一点票房,但这种途径带来的效果显然是卑微的,
而且是不被提倡的,甚至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华丽鲜艳的画面不是观众想要的,越真实越具有原著气息的电影才是他们追求的。
当书里的世界神奇般的显现在自己面前,这无疑不是一种震撼和享受。
一部能引起观众共鸣的电影应该算得上一部成功的电影。
电影删了多少内容或者是增加了多少情节不是观众所在意的。
但如果电影所表现的主题和观众内心的想法大相径庭时,就会引起观众的不满了。
除此之外,电影营造的氛围也应该极力与原著相符。
在语言、举止、音乐以及主人公的穿着打扮等方面应该特别注意。
由中国名著《红楼梦》改编的连续剧《新红楼梦》中人物穿着风格的改变让观众一时无法接受,引起了不小的非议。
这或许是第一部被改变的连续剧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记忆的缘故,但是这不能排除导演的大胆创新的确是超出了观众的接受程度范围之内的。
所以,我觉得真实演绎应该是需要始终坚持的原则。
其次,演员的表现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
其实每位读者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的同时,内心已经跟随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主人公的形象了。
当然这是带着读者主观色彩的刻画。
所以,当看到电影里与自己内心不相符合的主人公演绎者,难免有些失落。
因此,我认为,一部成功的电影需要好的演员来演绎,由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更是如此。
因为作品中包含了作者太多的感悟和寄托,演员必须要有良好的感悟能力和表演天赋,才能将作者匠心独运之处体现出来。
同时,表演者本身的气质也应该和名著中刻画的主人公相似。
当然,在继承的基础上展现自我风采是最好的。
因为即使是名著也存在这缺点与不足,如果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诠释,让观众有一种更新更深刻的理解是再好不过了。
总而言之,名著小说改编成出色的电影,最关键的还是在于电影对原著主题的把握与突出、人物的丰满与深刻、意境的传承与营造,而不完全关乎电影删了多少内容、又添加了多少故事。
而观者抑或读者在乎的,只是在于电影创作者对原著的尊重,以及引起共鸣的理解。
我想,这样的改编,即使不是最好的诠释,但也不会引起观众的不满,因为它与观众之间存在着心灵的沟通与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