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105班魏鹏 2010220872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以其对传统的反叛而对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形成强大冲击,甚至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也引起了强烈的文化震荡。
多以否定性的形式展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矛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正在影响着中国社会,我们应本着批判和借鉴想结合的原则关注它、研究它,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结合的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它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标志着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
它于本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起,70、80年代在欧美达到巅峰。
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形成于建筑和文化领域,后来扩展到艺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
虽然自命或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人并不很多,但其影响却相当深远。
后现代主义自8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
《后现代的生存》中阐述:后现代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许多迹象表明,这种状态“正在以种种方式进入中国社会”。
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而它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后现代主义是不能模仿的,它属于复杂、特殊的传统,早已现代化的、发达的工业、后工业西方社会奠定了后现代想象的基础,而处在从前现代到现代过渡的中国社会对后现代主义的进入,则应本着批判与借鉴的原则,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融合的和谐社会。
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解释,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
1. 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
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义则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它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结论,否认人能达到对事物总体本质的认识。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灾难,因而批判、否定、解构理性主义,推崇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致力的目标。
2. 解构现代主体性。
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
首先,后现代主义抨击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厚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
其次,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性中,个人主义是一切合理性的基础。
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3. 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
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反思中,后现代主义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的一套整体性、同一性的叙述,对现代性中许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怀疑态度。
与反对“同一性”、“整体性”相适应,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
对他们来说,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与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而应保留,分析和表述问题应从微观入手,反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主张多元主义。
由此派生的是后现代主义对于确定性的否定,强调不确定性。
总的来看,后现代主义实际上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的转换和变化。
它并未向人们展示一幅完整的现代状态下的社会图像,而强调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
二、后现代主义的正面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代表着后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特征。
作为一种思潮,它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比较和反思,对科学与文明的审视,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评估。
1.倡导多元论,尊重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拒斥人类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彻底的相对主义的态度来张扬科学的怀疑精神。
在知识领域里后现代主义拒绝对理性、本质和普遍绝对真理的信仰,反对直线进步的价值观,提倡多元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在社会关系领域中拒绝一切普遍主义的社会方案,主张社会关系中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兼容性,拒绝任何囊括世界历史全部内容的理论,强调社会生活中的相对主义、特殊主义和情境主义,要求人们尊重差异,学会宽容。
后现代主义号召人们要像读一首诗、一部神话一样解读哲学原著和哲学书本,其用意也在于倡导一种多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德里达、福柯、德勒兹力倡导差异性、多样性、多元性,其目的就在于对抗形而上学的同性总体化、极权化的僵化的理论模式。
2. 倡导创造性。
后现代思想家最推崇的活动是创造性活动,最推崇的人生是创造性的人生,最欣赏的人是从事创造活动的人。
后现代主义取向的核心是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基于此,后现代主义思潮极力倡导人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寻求新的有价值的世界观,在社会生活领域内创建生活的价值意义,在社会关系领域内创造多样性、有差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
3. 力主平等。
在后现代思想家看来,“个人主义已成为社会中各种问题的根源”。
尤其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现代精神和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二元论、男性中心主义进行文思和批判,指出:现代性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个人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二元论,在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中强调男性主义,实际是强调人与人的不平等,证明人对自然的优越性,男性对女性的优越性。
后现代主义思潮更为关注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应该如何更好地适应正在极速变化的信息化和高品化的高科技社会。
在全球化的今天,处在跨国文化的语境中的中国,以和而不同的差异性,强调不同民族、不同人群、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提倡创造性和平等,从而使得和谐对话逐渐取代文明冲突,以创建和谐富足的社会。
三、后现代主义的负面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了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官僚政治秩序的强烈不满,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的尊严的摧残的严历控拆,对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所带来的实际成就的深重优虑,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基础之可靠性的深刻怀疑。
”①自八十年代末以来,国家政治危机相对缓和,社会生活相对稳定,商品化逻辑无限扩张,大众传媒的迅速普及,后现代已经包围着中国人。
在娱乐文化方面,后现代氛围日渐浓厚。
流行音乐、排行榜、卡拉OK、通俗文学、畅销书、电视小品、连续剧甚至肥皂剧、武打片、言情片等等,消费文化市场已经形成,文化工业初具规模,艺术、理想、品德、情操、权威、价值等崇高的意义已经悄然引退,高雅和通俗的界限正在打破,无论政治还是文化,诸多领域已经渗透着资本的逻辑,甚至理论也成为一种实用主义的手段。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大众文化的流行提供了温床。
首先,后现代主义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是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了当代商品经济的印记,因而失去了美的崇高和独立的价值。
后现代艺术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的冲击,导致崇高和理想的衰落。
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在后现代主义的浸染下变得相当模糊、淡化,这就难免导致文化生态的平衡和社会大众文化素养的低俗化。
其次,文化传承的弱化,和文化自信的削弱。
后现代主义的“复制性”导致“快餐文化”的泛滥,使千锤百炼、呕心沥血的文化力作、精品的出现,变得几乎没有可能。
电影、电视、广播等电子传媒的出现,意味着不仅是对物质的复制也是对精神的复制,的确,后现代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复制的文化,它不仅是可以复制在胶片、磁带、激光唱盘上的批量生产的商品,而且它的类型、风格、模式,甚至语音也是复制出来的。
人们当然会担心:在一个丧失了首创性和怀疑精神的社会中,我们的生存、发展,靠什么来得到保障?而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几件力作、经典的文化产品推出,那么,它的文化建设无疑是很不成功的。
虽然,后现代主义也追求“独创性”,但这类“独创”并非真正的创新,而是以时尚的胡闹来博取轰动的新闻效应。
这在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后现代艺术中表现得最为鲜明。
先进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它的正确性和真理性。
也就是要求我们用真理去战胜谬误,而决不是听任或追随谬误去战胜真理。
而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将导致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
在中国目前面临精神危机和道德失落的情况下,这种消解主义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最后一点,国家、民族认同的弱化。
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既有促使大众从全球的视野思考人的存在与价值的积极一面,也有影响到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生成的消极一面。
民族精神表现的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情感、信念与责任,而情感、信念与责任等都建立在对民族认同的基础上。
西方文化思潮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存方式,淡化了他们对国家、社会的情感,使他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弱化。
当代的社会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宽松,人们享有更充分的自主和更多元的选择。
他们既希望得到国家和他人的帮助,又不希望受到国家和他人的干扰。
在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时,由于对个性和个人价值的过分推崇,容易淡化对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畅通无阻,渗透于宽松的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如果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它将迅速地同化中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
因此,在这多种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思潮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大众的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四、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她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对于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尤其是对于不断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无不具有重要意义。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就要正确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
我们既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切忌把传统文化极端商业化、粗俗化。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当今现实生活中,应做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紧密结合,从而推陈出新,不断创新。
因此,在中国国情下,正确理解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需要,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时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