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二)新小说派
• 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法国。以反传统的立场介入 到小说艺术的创新,力图在摆脱传统小说观念与 道德标高的束缚的基础上,实现对物的世界进行 某种纯客观的描绘,即“让物体和姿态首先以它 们的存在去发生作用,让它们的存在继续为人们 感觉到”, 进而在一种零度写作态度和读者共同 参与的场域中彰显出小说正在进行自我反省式的 重大历史变革。 • 基本特征:作品情节淡化,人物模糊,环境朦胧, 语言新颖。代表作家:(法)萨洛特、西蒙、罗 伯· 格里耶等。
• 戈多究竟代表什么?上帝?永生?理想?希望? • 等待戈多,反映处在人生痛苦状态下的人们对自 身苦难的厌倦,也是西方人在经历过二次大战灾 难后希望摆脱困境的心理体现。 • 作品通过主人公荒诞的生存条件和人物的种种荒 诞举动,揭示了人类一个基本状态: “等待” 。 • 贝克特在剧中所揭示的世界是荒诞的、残酷的、 不可思议的。而在这种世界中,人的处境是尴尬 的,人的寻求和期待是无望的。 • 戈多应是人们正在等 待的某种希望,但这种希望 渺茫无期。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观念
•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正式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 60年代前期,在70年代和80年代形成夺人之势并震慑思想 界。 • 丹尼尔· 贝尔把社会形态分成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 工业社会三种,认为:前工业社会的“意图”是同自然界 的竞争;工业社会的意图是“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 以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把自然环境变为技术环境; 后工业社会的意图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以信息为 基础的“智能技术”同机械技术并驾齐驱。
• 如果你对现实感到不满,想对其进行揭示与批 判,心目中还有理想的憧憬,想象着一个美好 的未来,那么充其量是(前)现代的。 • 后现代不会真的去批判左派或右派,而是笑话 它们,如果人们要求给出理由,那么后现代就 笑话自己。 • 后现代的态度是这样的:对世界成为现在这个 样子也不太满意,但绝不是批判的态度,而是 接受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并且把它进一步彻底 荒谬化,在失去意义中获得快乐。
• 不再追求或典型、或崇高、或优雅、或玄 奥的审美趣味,取而代之的是从本能角度 表现人性及人的生存状态的本真面貌,不 再注重甚至是全面放弃“文学性”的提炼 或者修饰,将本能、丑陋、猥琐、堕落、 罪恶等,赤裸裸地、直白浅显粗鄙地呈现 在文学书写之中。
• (4)作家中心论受到挑战:大众传播媒体 的介入已经使作家的创作不再可能成为纯粹 的自主行为,甚至不再可能成为独自一个人 就能完成的行为。作家必须适应媒体,适应 媒体的受众。另一方面,在大众传媒上,特 别是在互联网上,发表作品不再是某一部分 人的特权,因此,不仅仅作家中心论的观念 被消解了,甚至连作家的身份也受到质疑。 • (5)复制与模仿代替独创与个性。 • (6)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 (7)文学自身的危机:解构性即文学的后 现代性。
• 以贝克特、尤奈斯库及其戏剧《等待 戈多》、《秃头歌女》等为代表。其 剧作立意认为人与世界往往处于一种 敌对状态,人被一种异己的强大力量 所左右,并且在相互关联的情境中却 无法沟通;因此人的存在方式就体现 为一种荒诞性,且在毫无意义的世界 中飘浮不定。 • 基于对社会生活与人生的深沉思考和 关爱,在满足当时代人的精神需求与 渴望的同时,也将碎片化、虚无化、 荒诞化的时特征鲜明地展现出来。
• 后现代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现象。 • 后现代主义文学界理论的主张除表现在 作品中之外,还表现在女性主义研究、 解构主义哲学、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 新历史主义学术思想当中。拒绝理论与 深度模式是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 • 所谓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后现代主 义生活方式与文化现象研究者对其研究 对象进行的归纳。这些理论家包括贝尔、 杰姆逊、利奥塔、哈贝马斯、哈桑等人。 这些人当中,许多人对后现代主义是持 保留态度或者是批判态度的。
(四)黑色幽默文学 • 20世纪60、70年代流行于美国。所谓黑色 幽默,是阴郁的幽默(它深受存在主义的 影响)。代表作家:海勒等。 • 往往以辛辣、绝望、悲观的幽默嘲讽社会、 嬉戏人生,在一种苦涩的自我解剖和自我 嘲弄中将现实景象予以突显、放大、焦聚 和变形,并且极力开掘语言对悲剧的各种 掩饰性功能,倾心于语言的技巧性,青睐 语言的诙谐、情趣和深刻,于荒诞滑稽、 冷峻超然之中将悲剧人生和社会喜剧化地 展现出来。
第六章 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 历史进入20世纪中期,西方的资本主义已 经把科技和理性推到极端,科技革命使人 的理性主体地位消失了,人被全面异化, 人们肆无忌惮地征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 己,导致了人类自然生存家园的破坏和精 神家园的丧失。 • 在这种情形下,西方社会开始反省现代性, 对现代性的中心价值观念理性和普遍性作 出质疑和摈弃,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对人类 体验和解释世界做出了重新的思考。
• • • • • • •
现代主义 有目的 有意设计 隐喻 所指 形而上学 确定性 超验性
后现代主义 游戏 无意偶然 换喻 能指 反讽 不确定性 内向性
如果现代主义是寻求永恒真理,那么后现代主义 就是对这些永恒真理的怀疑;如果现代主义是寻 求知识的明确表征,那么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 的状态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及文化进入后 现代时代而改变着”。 后现代主义取消了现代性所确立的此岸与彼岸、 短暂与永恒、中心与边缘、深刻与表面、现象与 本质、主体与客体等等之间的对立和差距,它要 冲破现代性所营造的条理分明、井然有序的整个 世界,使整个世界进入多元的、表面化的、短暂 的、散乱的、无政府主义的、模棱两可的、不确 定的维度之中。
•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第一幕,两个身份 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 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 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 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他们 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乐克)当作了 戈多。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 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 • 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 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 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乐克)成了哑巴。天 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 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 却又站着不动。
• 海勒,当代美国作家,被称为“黑色幽默文学” 的一面旗帜。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 • 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对一支驻扎 在意大利附近的一个名叫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国空 军部队内幕生活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非理性、无 秩序、梦魇式的荒诞世界。 • “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 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 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第 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 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 能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 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 • 象征: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高秩序的制度中某 种无形的、不可抗拒的神秘的强制力量。
• 如果我们强调后现代与现代的联系,那么,后现 代主义是指对现代主义的否定,是对现代主义的 扬弃,是现代主义的消解,它更多地是指文学、 艺术等文化产品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现代主义的风 格。因此,无法用现代主义的风格来表达,于是 只能用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来表示这种新的创作风 格。 • “后现代”不应理解为和现代相断裂的一个崭新 的历史时代,它不是位于现代之后,而是隶属于 现代的一个部分。后现代主义不是穷途末路的现 代主义,而是现代主义的新生状态。因此“后现 代主义的‘后’字意味着纯粹的接替,意味着一 连串历史性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清楚的确定。 ‘后’字意味着一种类似转换的东西:从以前的 方向转到一个新方向。”——利奥塔
• 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崛起是一种内发性要求达致的 反思结果,亦即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控制社会机 制的批判性反应,勾连起对整体西方启蒙理性的 反思意识,所以其源起完全是一种内部自省的形 态,这种形态的绵延伸展才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对 外扩张如何形成世界性霸权的批判,有关“知识” 与“权力”之关系的后现代叙说也必须在这个层 面上加以理解。 • 社会发展问题上用“后”这一缀语,一方面是对 业已逝去、另一方面也是对尚未到来的未来先进 工业社会感到迷惘的“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受”, 意在说明人们正在进入一种过渡性时代。
(三) “垮掉的一代”
• “二战”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凯鲁亚克、金斯堡等。小说创作往往力求坦白个 体化的隐私,强调对自我感觉的流露,在一种非 理性乃至梦魇、幻觉和错觉的情境中进行小说创 作,从而将从精神到肉体全面垮掉的“自我”暴 露在丰繁的小说文本之中。 • 基本特征:思想倾向上,深受欧洲存在主义的某 些观念的影响,关注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状 态、抗议社会对他们的压抑;艺术上,追求无节 制的自我放纵,作品的结构无拘束乃至杂乱无章, 语言粗糙。风格粗犷自然。
• 现代性的规定是: (1)对科学和技术的压倒一切的信仰和信 任; (2)推崇技术的正面效果; (3)认为发展是必然的,是现代思维所希 望的。 • 后现代主义的规定特性就是对现代主义规 定特性的排斥,并代之以(1)信仰多元化; (2)全方位地审视技术所带来的结果; (3)审视发展是否总是必然的,“技术发 展”可能根本就不是发展。
三、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简介
• (一)荒诞派戏剧 • “二战”后不久产生于法国,以各种新实验 艺术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反形式、模糊界限、 弱化意义、突显群众、彰显表演,以及注重 混杂手法的新的艺术概念 。 • 基本特征:强调表现抽象的主观感受,喜欢 采用漫画式的夸张和比喻,情节没有连贯性, 人物缺乏鲜明个性,常用东扯西拉的对话表 现人的孤独。
•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一词最 早出现在 1934 年费德利科· 德· 奥尼斯的 《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一书中, 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后现代主义究竟肇始于 哪一年?没必要深究,按学界共识即可。
到上世纪 70年代后期到 80 年代,“后现代主义 逐渐发展为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术语,几 乎所有不能归类为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的文化与 文学艺术现象,都被归拢到了‘后现代主义’的 名下。” 后现代主义认为,在今天的世界里,各种各样不 稳定、不确定、非连续、无序、断裂和突变现象 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 由此,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们的 意识:它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公式 和原则以及普适的规律来说明和统治世界,主张 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 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