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手机产业分析报告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的通信产业都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尤其是手机行业由最初的单一化发展到今天的智能化。
伴随着这一浪潮的蔓延,分析我国智能手机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机遇和挑战,提出如何推动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对策,为我国智能手机产业提供参考。
智能手机,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手机类型的总称。
智能手机的使用范围已经布满全世界,但不是人人都知晓与使用因为智能手机具有优秀的操作系统、可自由安装各类软件(仅安卓系统)、完全大屏的全触屏操作感这三大特性,所以完全终结了前几年的键盘式手机。
智能手机的诞生,是掌上电脑(PocketPC )演变而来的。
最早的掌上电脑并不具备通话功能,但是随着用户对于掌上电脑的个人信息处理方面功能的依赖的提升,又不习惯于随时都携带手机和PPC 两个设备,所以厂商将掌上电脑的系统移植到了手机中,于是才出现了智能手机这个概念。
智能手机同传统手机外观和操作方式类似,不仅包含触摸屏也包含非触摸屏数字键盘手机和全尺寸键盘操作的手机。
但是传统手机都使用的是生产厂商自行开发的封闭式操作系统,所能实现的功能非常有限,不具备智能手机的扩展性。
智能手机这个说法主要是针对功能手机 sttby经济学13-3班 1306102076 田静雨(Feature phone)而来的,本身并不意味着这个手机有多智能(Smart);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所谓的“智能手机”就是一台可以随意安装和卸载应用软件的手机(就像电脑那样)。
功能手机是不能随意安装卸载软件的,JAVA的出现使后来的功能手机具备了安装JAVA应用程序的功能,但是JAVA程序的操作友好性,运行效率及对系统资源的操作都比智能手机差很多。
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机是IBM公司1993年推出的Simon,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触摸屏的智能手机,使用Zaurus操作系统,只有一款名为《DispatchIt》第三方应用软件。
它为以后的智能手机处理器奠定了基础,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据《2013-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估算,2012前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总数已经突破了10亿大关。
而2011前三季度的用户量只有约7亿户。
可以看出,智能手机市场的潜力不可估量。
其中Google(谷歌)、苹果、三星、诺基亚、HTC(宏达电)这五大品牌在全世界最广为皆知,而小米(Mi)、华为(HUAWEI)、魅族(MEIZU)、联想(Lenovo)、中兴(ZTE)、酷派(Coolpad)、一加手机(oneplus)、金立(GIONEE)、天宇(天语,K-Touch)VIVO、OPPO等品牌在中国备受关注。
产业现状新一代的智能手机从2007年起步,2011年开始普及,到了2013年,在中国市场基本已经替代完了功能手机。
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超英赶美,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
这就意味着,2014年以后主要的市场是换机,而不是新购智能机,用户经历了首次使用之后,已经熟悉智能机的操作方式,新更换智能机的时候,对体验、品牌的要求会提升。
市场总体的增长速度会放慢,而品牌会进一步集中化。
智能手机制造商对发展中地区市场份额的争夺将更趋激烈。
中国厂商目前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占有大约30%的份额,而在中国市场占有64%的份额。
未来几年,随着新兴市场在全球移动设备市场的比重上升,中国制造商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2014年,智能手机市场风云变幻,三星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国产手机进一步崛起。
2014年,小米手机销量达到6112万台,较2013年的1870万台增长227%;华为手机2014年总出货量也超过了7500万台。
索尼连续7年下滑,摩托被联想收购,目前市场份额已不足2%,黑莓的市场份额已跌至1%。
国内小米华为为代表的国产厂商崛起,苹果则持续增长,进入全盛时代。
2014年全年中国手机市场累计出货量为4.52亿部,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89亿部,同比下降8.2%,市场占有率达86%。
2014年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89亿部,同比下降8.2%,市场占有率达到86.0%,其中安卓手机出货量3.49亿部,同比下降12.4%,占同期智能手机出货量的89.7%。
其中上市智能手机新机型1659款,同比下降27.5%,占同期新机型总数的79.8%。
而在2015年二月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品牌关注中又有改变,三星,苹果,华为成为前三甲,但苹果的iPhone6系列却是关注度最高的智能手机。
产业组织(以下分析均以2013年数据为例)市场集中度2013年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市场份额排名前四的是三星、苹果、LG和华为,他们的CR4值达到了59,4%。
第二季度排名前四的手机生产商是三星、联想、酷派、华为,他们的CR4值达到了50.3%。
根据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我国智能手机行业属于“中集中寡占型”产业(CR4值处于50%-65%之间)。
进入壁垒绝对消费壁垒:一方面由于国外一些大型智能手机厂商拥有成熟的技术,对专利和技术诀窍具有排他性占有优势,使得缺乏核心技术的其它厂商只能获得终端的少许利润。
另一方面绝对费用壁垒还可能体现在原材料的优先占有上。
在智能手机产业迅猛发展时期,如果手机原材料紧缺,供应商通常会优先满足在位的大型智能手机生产商,进一步增加了新企业进入这一产业的难度。
规模经济壁垒:智能手机产业在位的生产商因生产上规模经济相对与潜在进入者的成本优势明显。
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厂商才能享有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节约。
智能手机在位企业相对潜在进入者具有产品差别化优势。
一方面,在为厂商的产品和品牌经过多年的信誉积累和广告宣传在消费者心中树立的良好口碑和较高的知名度,而新厂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及资金进行研发和产品推广才能获得消费者认可。
另外,智能手机产品还在CPU、手机形态、操作系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价格策略新产品限制性定价: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几大主要的生产商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时限制新企业进入,在新产品的定位上往往采取限制性定价策略。
即在新产品刚进入市场时先订立一个高价,当其他企业生产出类似的产品时来时降低价格。
这种动态限制性定价策略有利于市场主导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而随着产品价格的陆续降低,一些跟随的厂商由于技术落后、缺乏规模优势等原因,最终导致亏损,不得不退出这个市场。
产品策略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不同的手机生产商采用的产品策略迥异,三星采取的是迎合市场需求的多产品策略。
在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中,三星在销售产品超过百款,大幅领先HTC、摩托罗拉等竞争对手。
同时三星在市场上销售着至少13款显示屏在2.8英寸至5.8英寸之间的智能手机。
三星的产品价格范围也从低端手机的几百元到高端手机的几千元,基本覆盖了各个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该攻的最主要竞争对手苹果公司却一直坚持单一产品策略。
其手机核心产品IPHONE基本定价在4000元以上。
苹果运用其独特的产品策略,产站高端市场的份额,牢牢抓住最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并以此抓住了大份额的市场利润。
市场绩效市场绩效但特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率,我们从产品的品种、成本以及行业利润率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的智能手机产业的市场绩效。
产品品种市场内产品种类的多元化反应产业创新和科技进步的程度。
在2003年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初期,市场仅有30余种智能手机产品,而现在的智能手机市场上有好几百种,产品品种极大丰富。
产品成本智能手机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产业内及上下游产业的技术创新,具体表现为产品的成本不断下降。
这种成本的下降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的平均价格的变化来体现。
从2003年起,中国智能手机的价格普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且降幅越来越明显。
行业利润率行业的利润水平也是市场绩效的重要方面,根据贝恩的观点,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将会提高产业长期利润率。
投资公司Oppenheimer在发表的一份投资报告中称苹果公司的利润大约占到智能手机产业的65%,远远高出行业平均利润率10%。
尽管三星是出货量是最大的但其毛利率大约只有13%。
由此可见智能手机的行业毛利率资源配置并不理想。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一些企业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将产品以高价卖给最有消费能力的客户。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智能手机的处理器系统结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单一内核处理器系统结构,基带处理器+应用处理器系统结构,多处理器内和系统结构。
单一内核处理器,既处理通信协议又实现应用功能的单一高性能内核处理器的手机架构受制于功耗方面的挑战和所需软件复杂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采用这种单一内核芯片系统架构的手机,若要增加新的通信功能或新应用功能,需要升级基带芯片以获得更强的CPU 能力,并在基带芯片上编写和执行新应用程序。
基带处理器+应用处理器的系统架构把基带处理器工作和应用处理器工作分开,基带处理器实现目前手机所做的呼叫/接听等基本的电话功能,应用处理器专用于处理高负荷的多媒体应用,二者之间的通信靠消息传递实现。
该架构消除了由新应用的软件缺陷引起基带处理器失效的风险。
但基带处理器+应用处理器的系统架构在短期内是可行的,但它们会显着增加功耗,而且物料成本也会增加。
多处理器内核系统结构,采用多个不同处理器内核的手机架构一般是将两个不同的处理器内核集成在单一芯片上,一个主要用来处理通信功能,另一个主要用来处理多媒体应用。
这种可合成、可伸缩内核的处理器架构现在可以使整个系统提供最佳的性能表现,而且在将来也可满足广泛的设计需求并保持软件的兼容性。
随着集成技术的发展和处理器成本的下降,这种架构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目前,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被谷歌Android,苹果IOS,微软WINDOWS PHONE这三大主要操作系统占据,这三种操作系统的特点却各有不同。
谷歌(Android),中文名“安卓”或“安致”,中国大陆地区较多人称之,其实尚未有统一中文名称,是由谷歌、开放手持设备联盟联合研发,谷歌独家推出的智能操作系统,2011年初数据显示,仅正式上市两年的操作系统Android已经超越称霸十年的塞班操作系统,跃居全球第一。
2012年11月数据显示,安卓占据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76%的份额,中国市场占有率为90%,彻底占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
因为谷歌推出安卓时采用开放源代码(开源)的形式推出,所以导致世界大量手机生产商采用安卓系统生产智能手机,其中来源于中国手机生产商的基于安卓智能操作系统的第三方智能操作系统最为广泛,再加上安卓在性能和其他各个方面上也非常优秀,便让安卓一举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操作系统。
苹果iOS,采用封闭源代码(闭源)的形式推出,苹果公司独家采用,截止至2011年11月,根据Canalys的数据显示,iOS已经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系统市场份额的30%,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为43%,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操作系统,iOS在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竞争对手为谷歌推出的安卓智能操作系统和微软推出的Windows Phone智能操作系统,但iOS因为具有着独特又极为人性化,极为强大的界面和性能深受用户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