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系统检验规范液压系统检验规范版本/修订:发布日期:共15页第1页来料紧固件检验规范文件编号:版号:编制:批准:受控状态:分发号:液压系统检验规范版本/修订:发布日期:共15页第2页1、目的为了确保本公司采购的液压系统符合技术设计要求,特制订本检验规范。
采购人员和检验人员需要依此规范进行采购和验收。
2、范围本检验规范规定了本公司采购的液压系统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和验收规则。
3、职责检验员:负责依据检验规范及相关产品规格的标准资料执行各项目检验。
采购人员:负责依本规范的质量要求进行产品的采购。
仓库员:负责来料的液压系统报检和入库管理。
调试责任人:由电气设计部负责准备液压系统测试所需要的成套控制系统(控制程序),同时把控制程序调试到与实际工况相一致,确保在测试过程中液压系统能按控制系统规定的要求运行。
检验责任人:负责审批相关检验记录表,协调处理质量异常问题。
4、工作程序4.1来料检验员取得公司质量检验员任职资格,了解液压系统的相关术语及要求,熟悉公司流程。
4.2检验设备及工具游标卡尺、卷尺、万用表。
4.3检验前准备4.3.1确认液压系统、厂牌及图面资料,承认书及检验注意事项。
4.3.2核对液压系统型号与验收单的料号是否符合。
4.3.3设备验收记录表。
5、技术条件5.1基本原则5.1.1油箱、泵站、阀块、阀架、蓄能器架、滤油器和冷却器架的安装。
管道的最终安装必须在一个清洁的室内进行。
近旁不允许进行喷沙和打磨等作业。
5.1.2制造油箱、阀块、管道的材料应符合图纸要求,其材质必须由明确的原始依据或自行理化检验报告和合格证。
5.1.3所有装在系统上的元件都必须有元件出厂合格证,并应存档保存或随系统总成付用户。
对在保管和运输过程中因变形、锈蚀、污染等产品质量受影响的元件不得用于装配。
5.1.4元件的内部清洁度都应符合相应各类液压元件质量分等标准中清洁度要求。
如不符合表格中相应标准规定的,应重新清洗后方可应用。
5.1.5系统中所有元件必须按元件制造厂的规定应用和进行操作。
5.1.6所有装在系统上的橡胶密封件,包括外购液压元件上已装上的橡胶密封件,都必须在有效使用期内。
5.1.7.在装配前,必须对所有加工零件进行清洗,清除毛刺。
5.2.基本要求5.2.1.在装配过程中,零件间的接缝必须平整,不能出现明显的错边。
5.2.2.考虑到系统在制造完成后需要进行耐压试验、循环冲洗、分回路功能试验,因此需要提前制定试验方法,并准备好试验所需的配件,如准备、冲洗板、盲盖、回路沟通板等,同时还要准备好负载试验用的油缸(或油达、加载阀、调速阀等)。
5.2.3.在产品每个独立台架上的明显和适当部分,应牢固地装贴与该台架上有关的液压系统图。
5.2.4.在产品的明显和适当部位,应牢固地装贴产品标牌,标牌的内容至少应包括系统名称、主要技术参数、制造厂家、设计单位、验收单位、出厂年月。
5.2.5.在装配完毕后,所有外露油口应使用耐油塞子封口,禁止使用纸张、棉纱、木塞等材料进行封口。
5.2.6.经过试验合格后,系统各组件、元件、外露表面应涂上耐用油漆,涂液要求符合涂装规范。
5.2.7.液压系统总成生产厂应对系统的使用、现场调试负责。
在使用期限内,如果因设计、制造质量等问题(除了外购配套件)发生质量问题,系统总成生产厂应无偿为用户进行修理或更换。
5.2.8.液压系统的设计制造还应符合GB-83液压通用技术条件。
5.2.9.在产品的明显和适当部位,应牢固地装贴每个回路和各外接油口的标牌。
编号:液压系统检验规范版本/修订:发布日期:共15页第4页5.2.基本原则5.2.1.油箱的容积应大于泵流量五倍以上的油液容量。
5.2.2.油箱底部应高于安装面150毫米以上,以便搬移、放油和散热,并应有足够的支承面,以便在装配和安装时使用垫片、楔块等进行调整。
5.2.3.油箱底部的形状及油箱底部设置的放油口必须能够将液压油放尽。
5.2.4.油箱必须在便于观察处设置目示液位计、油温计,对于重要设备,还必须设置液位和油温的自动控制和报警器,温度感应点应置于液体环流途径中,以检查到油箱中液体的近似平均温度。
5.2.5.各检测装置(如温度计)应可以从外部拆除,以便在这些装置失灵时,从油箱上拆除不损失油液和减少污染。
5.2.6.当各类元件、辅件布置在油箱外边,但低于油面时,应具备拆卸元件而不使油箱放油的手段。
5.2.7.油箱应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孔盖(或人孔),以便清洗油箱整个内部。
5.2.8.油箱内部壁应保持平整,减少焊接和装配部件,以便于清理内部污垢。
5.2.9.回油管终端应在油箱最低液位以下200mm,并且与油箱底面距离应大于2-3倍回油管外径。
回油管端应切成45度斜口。
5.2.10.吸油管口与油箱侧壁距离应大于3倍吸油管外径。
吸油管端应设在至少离箱底50mm处,并且至少低于工作液面75mm或1.5倍管径,取其中更大的值。
5.2.11.吸油管、回油管、漏油管均应采用不锈钢管,并与油箱焊接一体。
5.2.12.油箱必须具有较好的密封性,以防止尘埃进入。
5.2.13.穿过油箱顶盖的管道必须有效密封和抗震性。
5.2.14.固定元件和辅件于油箱顶盖和箱壁时,紧固件孔应为盲孔。
5.2.15.对于重要设备的油箱,应考虑消泡措施。
5.2.16.油箱应设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吊耳或起吊孔。
5.2.17.焊接完成后,应先进行渗漏检验,以检查是否有渗漏。
对于压力油箱,还必须进行压力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2.5倍,加压2小时不得有渗漏。
5.2.18.油箱内壁应使用酸洗磷化法清洗,或使用喷丸处理除绣。
5.2.19.经酸洗磷化处理后的油箱必须停放48小时,待磷酸盐充分析出后再清洗涂漆。
在此期间不得用污油的手触摸或其他污油织物擦摸油箱表面。
5.2.20.经喷丸处理后的油箱必须在6小时内涂漆。
在此期间不得用污油手触摸或其他污油织物擦摸油箱表面。
5.2.21.油箱内壁表面应涂上耐油涂料,如锌粉、过氯乙烯涂料、R0-1耐油涂料等,并且必须经过试验验证合格。
6.1.泄油管路、先导控制回路和主回油管应各自独立回油箱。
6.2.管道敷设排列和走向应整齐一致,层次分明。
尽量采用水平或垂直布管,水平管道的下水平度应≤2/1000,垂直管道的不垂直度应≤2/1000,必须使用水平仪检测。
6.3.在一列平行布置的管道中,各管道之间的平行度允许误差为2/1000.6.4.平行或交叉的管道之间必须有10mm以上的空间。
6.5.管道的配置必须使管道、液压阀和其他元件装卸、维修方便。
文章已经整理,如下:6.23.焊接面不允许在转角处,如图3-5所示。
6.24.应避免在管道的两个之间存在的焊缝,如图3-6所示,因为这种焊缝内腔难于清理。
如不可避免时,此种焊缝必须采用在管道内通入惰性气体保护焊。
也可用加中间管接头或一对法兰来解决。
6.25.在长直管道的中部应避免管子与管子直接焊接,因为这种焊缝内腔难于清理,可改为加中间管街头或一对法兰来解决。
如不可避免时,此种焊缝必须采用在管道内通入惰性气体保护焊。
6.26.压力管道宜采用转动平焊。
6.27.在配管焊接时,必须先点焊定位,再拆下来焊接。
焊后再组装上整形。
6.28.管道配管焊接以后,所有管道都应按应有位置预安装一次。
将各液压元件、泵站、阀架、阀块连接起来。
各连接口应自然贴合、对中。
不能强扭接合。
当松开管接头或法兰连接螺钉时,相对接合面中心线相错位置合二贴合面之间的间隙量应符合表3-4的规定。
表3-4:管道直径(mm) ≤ 16 16~18.18~38.38~60.60~100二相对面中心线错位置≤ 1 ≤ 1 ≤ 1 ≤ 2 ≤ 2.5二相对端面间的间隙(mm) ≤ 1 ≤ 1.5 ≤ 2 ≤ 2.5 ≤ 3.5注:对于较粗管道发生错位时可用气焊具火烤整形清除。
7.管道的清洗7.1.管道经酸洗、磷化后,须对管道内壁先进行一次预清洗,再进行系统整体的循环冲洗。
7.2.管道的预清洗可以利用一台油泵,操纵阀合循环清洗液的冲洗装置进行。
可将各段管道分别接到冲洗装置的出口进行循环冲洗,也可将待冲洗的全部管道按照不同直径分组连接,分组冲洗。
每组连接的管径大小最好一致,若管径不一致,则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连接起来,并从大直径端相小直径方向冲洗。
7.3.经冲洗合格的管道应立即用干净的塑料堵头或塑料薄膜密封管口,存防再清洁干燥的室内,需总装管道时方可启封。
7.4.清洗后安装的管道如再次拆卸时,必须及时注意密封管口,以免污物进入。
7.5.配管合管子焊接后的耐压试验可单根进行,也可几根关系串连一起检查,配管的一端装上堵头(或盲盖)另一端注入试验用油,装上试验台,连接压力油源,用系统工作压力的2倍进行试验,保压5分钟,检查焊缝有无渗漏现象(允许敲击配套检查)。
8.软管的应用与安装8.1.软管只能应用于:1.设备中可动元件之间,需要注意抑制机械振动或噪声的传递,以及便于替换件的更换处。
2.安装软管时,应尽量使长度短且直,避免严重弯曲和变形。
同时,扭转变形也应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软管不应位于易磨损的位置,如必须安装,应予保护。
当软管自重引起过分变形时,应有充分的支托或使管端下垂布置。
软管的弯曲半径和连接管端的安装位置,都应符合软管产品说明书的允许范围。
3.如果软管故障会引起危险,必须限制使用软管或予以屏蔽。
在装入系统之前,软管内腔也应清洗干净。
4.液压泵的吸油管路必须短而直,避免断面突变,以改善泵的自吸性能和降低噪声。
吸油管的通径应大于泵吸油口口径。
尽量避免在吸油管路中设置滤油器,除非主工作油泵的吸油口另有供油泵供油。
一般应将滤油器设在系统的回油管上。
泵与电动机(或其他原动机)之间,应采用绕性传动联轴节。
泵与电动机(或其他原动机)之间的外露旋转轴和联轴节,必须设置保护罩。
在泵装置中,如果拆卸零件会引起漏油或渗油,应设置接油盘。
5.阀块图上应有对应该阀块的液压系统图,并标明所有液压元件的规格型号和序号。
在阀的安装面视图上,应标出所安装阀的型号。
阀块上各孔距宜以XYZ三坐标的形式标出,选定某一角作原点O,标出各孔的中心坐标位置。
各液压流口应标出它的功能,如P、A、B、T、L、X等。
带定位销的液压阀与阀块之间的连接必须设置定位销,避免液压阀安装错位。
与阀块上连接的末端管接头螺纹孔,外贴合面之间的垂直角度允差在8级以上,加工该螺纹时也必须达到此要求。
阀块上与液压阀的贴合面、与法兰和末端管接头的贴合面,其表面粗糙度要求应达到Ra<0.4.重量在10公斤以上的阀块都应设置起吊螺钉孔。
对于应贯通的孔,贯通孔必须保证有足够的通流面积。
阀块与阀块不宜用螺栓连接叠合,尤其是相互贴合面较大时,叠装高度不宜过高,以防紧固螺栓的强度和刚度不足。
阀块四周各菱边都必须倒角去净毛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