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题1.动物界也存在与人类本质上相同的教育现象。
错:这是“生物起源论”的观点,把人类教育等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从根本上否认的教育的社会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1. “一两遗传胜过两吨教育”错。
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固然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物质前提,但它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性,还要靠后天的环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错。
这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着重要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但是,环境仅仅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而不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3.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会任意地使他们加以改变,或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或是乞、小偷错。
这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但是,教育并不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要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也离不开遗传、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1.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错。
这是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观。
新课程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知识拥有者转变为合作学习者;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习者、研究者。
1.课程资源就是指教材错。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教材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也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
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资源,它弥散于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
1、教学就是上课。
错。
从教学活动全程来看,教学活动包括三大基本阶段,一是教学设计、计划与准备阶段,即备课阶段;二是教学实施阶段,包括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等;三是总结评价阶段,包括学业成绩的的检查、评价与反馈。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但仅仅是教学实施阶段中的一环,因而,不能将教学仅仅视为上课。
1.学校教育应确立德育为首的目标。
这种认识是正确的。
通常认为学校教育由德、智、体、美、劳五育构成,五育之间的关系是:德育首位,统领其他各育,智育是基础和条件,美育、体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是途径。
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往往智育首位,德育实效性难保。
简述题1.简述教育的本质特性。
答案要点: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2.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
答案要点: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人的培养。
培养人是教育的最基本职能,也是教育的特质所在。
通过教育,加速实现人的社会化,使人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人类文明的传承,不是靠生物遗传实现的,而是靠教育。
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择和传承人类经验的精华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人才选拔是学校选择职能的又一方面。
1.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答案要点:1)了解和研究学生。
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与方法、个性特点等,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正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正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正视学生是整体的人、认知与情意发展的统一体,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先导。
(3)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这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体现。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这是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必要措施和途径。
(5)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这是影响师生关系、做好育人工作的核心因素。
1.怎样理解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两个不同主张?个人本位论主张:第一,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第二,教育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本性,增进个人价值;第三,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第四,评价教育的价值应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主张:第一,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第二,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第三,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第四,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在处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关系的问题上,两种主张各执一端,割裂了个人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的关系,走向对立,因而都是不科学的。
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辨证统一起来,才是唯一科学的观点。
2.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什么?答案要点(1)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2)教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3)教育目的确立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3.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其中,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为各育提供智力支持;德育则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五育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不能互相取代的;同时它们又互相依存、相互渗透的、相互促进。
在实践中,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五育”并举并非要求学生门门百分平均发展,要正视学生个性差异,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4个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4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出发点;选择教育经验和组织教育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它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系统运行的结果检验和基本保证。
2、课程标准包括哪些内涵?答案要点: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1)它是按门类制定的;(2)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3)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4)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5)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有哪些?答案要点:(1)确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2)努力解决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3)因地制宜,体现出地域特性、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4)因校制宜,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什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为:(1)关注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
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
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 简答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和统一的规律。
(1)“知”即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关系、道德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及其社会意义的认识。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而产生的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
“意”即道德意志,是在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行”即道德行为及习惯,是指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表现的行动。
(2)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
其中,知是基础,是情和意产生的依据,并对行具有定向调节作用;情和意是构成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向行过度的中间环节;行是品德形成的最重要标志,是知、情、意的外在具体表现。
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又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
(3)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构成,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工作应注意全面性,对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培养。
论述题1.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答案要点:(1)教育的人口功能第一,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第二,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第三,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第四,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2)教育的经济功能第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第二,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第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3)教育的政治功能第一,培养政治人才;第二,培养合格公民;第三,传播政治意识,培养主流政治价值观;(4)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交流与融合、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
1.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内因,教育是外因,教育只有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如下:第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根据顺序性和阶段性特点,要求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尊重不同年龄学生的阶段特征,注意各年龄阶段间的相互衔接,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第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或在个别方面是不均衡的,存在着发展的关键期。
根据不均衡性特点,要求教育把握关键期,及时而教,促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第三,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个别差异性。
根据差异性特点,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促进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四,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要求教育把握各个年龄阶段中比较稳定的共同特征;可变性则要求教育把握学生身心发展时代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