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律61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61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 1935 年 10 月,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希翼大家能够喜欢!《七律 61 长征》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学会 3 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初步体味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简单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律诗的特点,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前四句诗句内容,体味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顽强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同学们,长征是什么意思?(漫长的征途)长征还有一个特殊的意思,你们知道吗?→ 出示资料图片 (板书长征)→请学生读 PPT是啊,正是因为这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洗礼,红军才浴火重生,走向辉煌。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红军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险阻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 _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走进长征,感受长征精神。

二、朗读全诗,感知诗意。

1、投影全诗,请学生自由读,要求读的通顺,掌握生字词读音。

2、诗歌要读的感人,就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现在我们请同学来读读看。

3、学生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指导停顿(出示标明停顿的全诗)→ 再请学生读(小组读、男_读等)要求能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4、读的时候为什么会朗朗上口?→回顾《泊船瓜洲》、《秋思》→压韵(简介什么是七律,七律押韵的讲究) 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普通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一韵到底,之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5、本课文押的什么韵?“an”韵。

【韵脚】“难”、“闲”、“丸”、“暖”、“寒”、“颜”6、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三、品味诗句,感知诗情1、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啊,其中的艰难困苦多的难以想象,让我们来看看革命先辈们的长征路线吧。

《七律 61 长征》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 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略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势。

2. 体味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音乐性的特点,以及对仗的严谨。

教学准备:1. 了解长征的背景2. 搜集_的诗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一、需重新设计个有特色的导入语二、 1、作者_需稍稍介绍(可请学生先说)2、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为了走上抗日第一线,拯救中华民族。

解放全国人民, 1934 年 10 月,中央苏区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yú)都等地出发,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就这样开始了震惊全世界的空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解题并介绍七律的特征,学生齐读感受律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解读诗歌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头两句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对艰难怎样的态度?明确: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对艰难的轻蔑,变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势。

诗句中首先肯定“远征”是艰难的。

但红军的回答是“不怕”。

这是多么有力的回答!接着诗人把遇到的千万件艰难,只用“万水千山”四个字加以概括,对“万水千山”所概括的艰难的态度是“只等闲”。

也就是“没什么”的意思。

“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轻蔑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的。

这两句,实际上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

2. 如果说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那末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

那末诗歌具体描写了红军长征中要面对的哪些艰难呢?明确:“弯弯曲曲五岭山、高大的乌蒙山、险要的金沙江、凶险的大渡河、终年积雪寒冷的岷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

在红军看来,也无非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高大的乌蒙山脉也无非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

是把轻蔑艰难的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

两个动词“腾”和“走”,使静的高山峻岭跃然纸上这种反衬的写法,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琳漓尽致地刻划出来了。

五、总结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可请学生说说,教师再总结)问:这首诗歌无论从内容和艺术来说,都有很高的价值,你觉得这首诗写得好的地方在哪些地方?六、稍稍拓展一下, _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的豪迈的气势还在他的哪些诗歌中体现?说说一两句即可。

七、布置作业。

《七律 61 长征》教学设计 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认识本课 4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味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势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体味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势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颈联中的“暖”“寒”的含义。

教学准备:PPT 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现在我们国家主席是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是谁 ?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 生自荐回答。

师小结、补充,简介_主席。

2、、板书课题,简介写作背景。

二、检查预习:1、了解“七律”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出示课件,适当讲解。

2、指名说说对长征的了解,出示长征地图。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四个生字,指名读,齐读。

4、指名读课文,集体评价。

5、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想一想,说一说;指名说。

三、精读课文:1、诗中具体写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那些艰难?请认真读书,边读边标画。

同位交流。

集体交流,师点拨。

四、指导书写:1、学生书写自己最喜欢的诗句。

2、展示、评价。

五、总结评价:1、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评价学习效果,强调重点。

六、布置作业;必选:背诵《七律·长征》《七律 61 长征》教学设计 4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地位〈〈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 1935 年 10 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a、理清本诗结构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领略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略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环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示、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

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略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lu)磅礴(pangbo)崖(ya)岷(min)释义——等闲:寻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4)师生互动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 ,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 ,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 ,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 :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 ,还要领略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置作业(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2)给本诗作画。

附:板书设计:七律长征毛泽东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欢跃《七律 61 长征》教学设计 525.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3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势。

教学重点: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势。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味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认识大屏幕上的人物吗?(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人民的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大家了解他吗?(学生汇报)2.教师板书课题。

(长征诗是一个伟大历史事件的再现)3.出示长征路线图,并随图介绍同学们想了解长征路线图吗?(一起看大屏幕)1934 年 10 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1935 年 1 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我党的领导地位。

此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水草地,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1935 年 10 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 15 军团会师。

随即,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1936 年 10 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在这激动人心的特殊时刻,毛泽东同志以无比豪迈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