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参考翻译试试身手吧,这些特殊标记的字,?知之?还是?不知??论语八则1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2.子曰:?温故而3.子曰:?学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子曰:?默而.不厌,何有于我哉!?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改之。
?寓言三则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阿豺折箭阿豺有子二十人。
阿豺谓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折之地下。
?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只箭折之。
?慕利延折之。
又曰:折之。
?延不能折。
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
?言终而.死。
扁鹊见蔡桓公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乃取一葫芦臵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七年级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桓侯故使之问之。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②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三、动词,译作:去、到①吾欲之楚。
而,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并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敏而好学。
2、表示顺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③堕而折其髀。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学而不厌4、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睨之,久而不去。
②默而知之5、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以钱覆其口。
公亦以此自矜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天下之以躁急自败,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八则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高兴吗?有志趣相投的同窗好友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
?孔子说:?教导你的东西你懂得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啊!?孔子说:?只读书而不去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惘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见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到无德无才的人就应该在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称为‘文’的呢??孔子说:?他勤奋而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所以他的谥号称为‘文’。
?孔子说:?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学到的东西,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对我来说有什么呀??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寓言三则南辕北辙今天我来上朝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对着北面驾着他的马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您要去楚国,为何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马虽然是好马,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准备)的费用多。
?我说:?费用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又)说:?我的车夫驾车的技术高超。
?这几样条件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啊!塞翁失马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精通术数的人。
(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了胡人的领地。
人们都为此来安慰他。
那家的父亲说:?这怎么就不会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们都来祝贺他。
那家的父亲说:?这怎么就不能是祸患呢??家里多了一匹好马,那家的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
人们都来慰问他,那家的父亲说:?这怎么就不会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青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
(住在)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
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参战),父子俩性命都得以保全。
阿豺折箭阿豺有二十个儿子。
一天,阿豺对儿子们说:?你们每人给我拿一支箭来,把所有的箭都折断,扔在地下。
?一会儿,阿豺又对他同母的亲兄弟慕利延说:?你也拿一支箭把它折断。
?慕利延(毫不费力地)折断了。
阿豺又说:?你再拿十九支箭(捆成一束),把它们折断。
?慕利延(用尽全力,却)不能把它们折断。
阿豺(对大家)说:?你们明白吗?单独一支箭容易折断,许多箭合在一起,就很难折断了。
只要你们同心协力,国家就一定能够巩固。
?说完阿豺就死了渡者之言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出发,打算到蛟川县城去,让书童用夹书的木版捆着书跟着我。
当时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云雾环绕着山林。
远看离城大约还有两里路,于是向船夫问道:?还能赶得上南门开吗??船夫仔细地看了看书童,回答道:?慢慢走还赶得上,快走就关了。
?我认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就快步赶路。
走到了一半路程的时候,书童摔了一跤,捆书的绳子断开,书也散了,他哭哭啼啼没有马上起来。
等我们收拾好书,把书捆好继续前进,城门已经闭门上闩了。
我心里顿时豁然开朗,想起船夫说的话很有道理。
天下因为急躁而导致失败,直到天黑也无处归宿的人,就和这一样啊!就和这一样啊!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
?桓侯说:?我没有病。
?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
?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很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
?桓侯还是不理睬。
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
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病在皮肤纹理间的,(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里,(是)针灸(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肠胃,(是)火齐汤(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所管的事,(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了。
?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
桓侯就死了.卖油翁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
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射箭,久久地不离去。
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对此点头。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法娴熟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注入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铜钱却不沾湿。
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法娴熟罢了。
?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他走了。
黔之驴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运到后却没有用处,就把它放臵山下。
老虎见到它,是个身形庞大的家伙,就把它当成了神奇的东西。
于是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看它。
老虎渐渐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
有一天,驴一声大叫,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老虎)逐渐地习惯了驴的叫声,又靠近它,出现在它的身前身后,但始终不敢进攻驴子,(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更加态度亲近而不庄重,碰撞、靠近、冲击、冒犯它,驴禁不住发怒了,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高兴起来,盘算这件事。
心想:?驴的本领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子的喉咙,吃光它的肉,才离开了。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驴子)当初(如果说)不使出它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进攻驴子。
现在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观沧海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