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10篇)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篇1)吴有性: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明朝末年,战争连绵,灾荒不断,疫病流行。
崇祯辛巳(公元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疫情猖獗,延门阖户,感染者往往相率倒毙。
一般医者以伤寒论治,难以取效。
“不死于病,乃死于医”,身处那种情况下的吴有性认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方,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
”吴氏因此系统地钻研古代医书,认为历代医书研究温病的太少,故而不揣固陋,大胆设想,深入观察,“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瘟疫论》,成为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继《伤寒论》之后又一部论述急性外感传染病的专著,在外感病学及传染病学领域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吴氏的医学成就与其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疫区寻求疾病之因、探求治疾病之法,奋不顾身地为患者着想的精神与举动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患者的生死才是大事。
只要自己所为有利于患者便行,怎么能够因为自己的福祸而左右探求为民疗疾方法的步伐呢!真可谓: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篇2)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
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
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
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
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
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
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晋国(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正碰到了晋国卿相赵简子由于“专国事”,用脑过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
大夫(官名)们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鹊诊治。
扁鹊按了脉,从房里出来。
有人尾随着探问病情,显得很焦急。
扁鹊沉静地对他说:“病人的脉搏照常跳动,你不必大惊小怪!不出三日,他就会康复的。
”果然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就醒过来了。
准确地用切脉诊病是扁鹊的首创。
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高度赞扬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篇3)皇甫谧出生于公元215年,东汉时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一个贫苦的农舍中。
初取名静,后改谧,字士安。
年轻时拜乡里着名的学者席坦为师,数年以后,他已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学者。
他认为,不求名利才会无损于生命;不追求富贵,才能获得深厚的道行。
因此,尽管郡守曾请他出仕,举荐他为孝廉,相国也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
他甘心一生玩味经典册籍,为将知识传播他人而着书立说,为後世立言。
他40岁时,不幸得了风症,半身麻木,右腿肌肉萎缩,服寒食散又药物中毒,身发热,寒冬时尚须袒露身服食冰雪,夏天则更烦闷不堪,并伴有咳嗽、喘、浮肿和四肢酸重,时刻处于病危之中。
疾病的折磨考验了他的意志,求生的欲望又促使他研读医学典籍,而针灸治疗风症的效果使他更对针灸学感兴趣,于是他广泛研读针灸文献,终于成了一位针灸大家。
当时医学经典著作颇多,但经络胞穴并不统一。
于是他把当时风行的《黄帝针经》、《素问》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叁部书进行了比较研究“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词,除其重,论其精要”,著成《黄帝部针灸甲乙经》10卷,又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约完成于公元259年。
南北朝时改为12卷本。
原书以天干编次,主论医学理论和针灸之法,故以《针灸甲乙经》命名。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而较完整的针灸学着作。
前部分阐明脏腑、经络、脑穴、诊法病;后部分论述各病证及针灸法。
它是中国晋代以前针灸学成就的总结性文献。
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篇4)葛洪:让贫困低薪阶层轻松廉价地用药晋代名医葛洪鉴于以往“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的情况,决心“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
由此可见,葛洪作为一名医生是很关注贫困、低薪阶层人民的,能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从他们的经济利益出发,不辞劳苦,编著成《肘后备急方》,里面的方药物美价廉,文字朴实易懂,从现在的角度看也不失为一本家庭用药手册。
这种处处为方便贫苦患者着想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赞许。
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篇5)针灸鼻祖皇甫谧皇甫谧,(公元214年—282年),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人(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魏晋著名学者、医学家、史学家,文史、医学等方面均建树非凡。
皇甫谧出身东汉名门世族。
六世祖皇甫棱为度辽将军,五世祖皇甫旗为扶凤都尉,四世祖皇甫节为雁门太守。
节之弟皇甫规文武双全,时为安羌名将,官至度辽将军、尚书,封寿成亭侯,为“凉州三明”之一。
曾祖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太尉。
后来,皇甫氏族渐趋没落,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
痴玩少年皇甫谧出生后不久遂丧生母,家道更加衰落,被过继给了叔父,15岁时随叔父迁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在战乱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
他自幼贪玩不思上进,跟村童编荆为盾,执杖为矛,分阵相刺,嬉游习兵。
20岁了仍游荡无度,犹不好学,人以为痴。
一次,他将所得瓜果进献叔母任氏,《晋书·皇甫谧传》记载,任氏云:“《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何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从教。
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纯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与我何有。
”叔母说的大意是:“《孝经》里说,一个人虽然经常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但是如果他不学无术,不成器,仍然是个不孝的人。
你现在20岁了,却不读书,你再孝顺,但这个样子,让我怎么放心呢?”皇甫谧幡然醒悟,感痛流涕,遂奋发勤学。
奋志青年皇甫谧从此改弦易辙,矢志奋进。
他发现汉代以前纪年残缺不全,于是研习古籍,博采百家,加以甄别,发奋著述,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考证和补充,26岁著《帝王世纪》《年历》等。
《晋书·皇甫谧传》记载:“(谧)勤力不怠。
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
著《礼乐》、《圣真》之论。
”名起壮年40岁时,叔母去世,皇甫谧遂还故乡,回到了他的出生地灵台朝那,继续潜心著书。
42岁时(公元256年)不幸患风痹症,也就是风湿性关节炎。
在服用中药后仍未好转,于是他悉心攻读医学,依据《黄帝内经》中的针灸方法,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性治疗,并开始撰集“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
46岁时,他已成为名声显赫的著名学者,司马昭下诏征其为官,他谢绝不仕,更加废寝忘食的专注研籍著书,《释劝论》等作品不断问世,时人称其为“书淫”。
皇甫谧10多年间屡诏不仕,直到晋武帝仍多次下诏,推举他为“贤良方正”“太子中庶”“议郎”“著作郎”“功曹”等职,他都淡然弃之,皆称病不就,终身不仕,从容地过着隐逸躬耕的问学著书生活。
相传曾到陕西龙门洞、平凉崆峒山避诏。
经历无数风霜寒暑、春秋岁月,参照《黄帝内经》对人体经络血脉和100多个穴位的初步认知,皇甫谧无数次以身试针,不断探索试验性针灸。
通过将特制钢针刺入穴位而融通经脉,并通过经络、血脉作用于关联的腑脏器官,达到减轻或治愈疾病的目的。
他发现现存医书中对针灸之法仍然存在很多表述不清、研判不准之处,十分不利医者操作。
而且如果对穴位找的不准,针灸不但不能治病,还会造成损伤。
于是,皇甫谧“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通过结合前人成果,“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并融合自身实践,不断修正完善人体穴位经脉针灸医法,提升理论指导性和科学操作性。
功成晚年68岁时(公元282年),经过20多年努力,名震古今、光耀千秋的传世巨作《针灸甲乙经》终于成书经世。
《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又称《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
全书共12卷、128篇,前六卷论述针灸与穴位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治疗之法,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针灸和预后等。
全书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在总结吸收《黄帝内经·素问》《针经》《明堂纪穴针灸治要》等古典医学著作精华的基础上,厘定腧穴349个,比《黄帝内经》多出了189个,明确了穴位的归经和部位,统一了穴位名称,区分了正名和别名。
同时,采用分部依线法,划分了头、面、颈、胸、腹、四肢等35条经络线路,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全面的针灸学专著。
特别是皇甫谧在为穴位起名时,特意用家乡“灵台”作为一处穴位的名字。
“灵台穴”“手三里穴”与其出生地灵台县朝那镇三里村便息息相关,《针灸甲乙经》对中华针灸学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由晋到宋的针灸著作,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其穴位和适应证基本没有超出本书范围;如《针灸资生经》等专著,无不遵循本书编辑而成;明清两代如《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专著,都是在本书基础上发展起来。
唐代医署设立针灸科,并将其作为医生必修教材。
此书传到国外,特别受到日本和朝鲜的重视。
公元701年,日本法令《大宝律令》中明确规定将《针灸甲乙经》列为医者必读书目之一。
直到今日,我国中医针灸疗法虽在穴名上略有变动,但在原则上均遵循于它。
唐代医学家王焘评此书:“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
《针灸甲乙经》流传千古,蜚声中外,奠定了中医针灸学科理论基础,开创了世界针灸医学先河,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光辉典范。
皇甫谧与流俗异趣,不趋炎附势,累官不仕,作为一名平民学者,除《针灸甲乙经》,其著书之丰,确是魏晋“首富”。
《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郡国志》《国都城记》等文史著作广采百纳,博据考稽,建树史学,对三皇五帝到曹魏数千年间的帝王世系及重要事件,作了较为详尽的整理,在史前史研究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玄晏春秋》《鬼谷之注》《三都赋序》《释劝论》等,藏珍纳萃,字字珠玑,在文学领域独树一帜。
因此,《晋书·皇甫谧传》评价其:“皇甫谧素履幽贞,闲居养疾,留情笔削,敦悦丘坟,轩冕未足为荣,贫贱不以为耻,确乎不拔,斯固有晋之高人者欤!”李巨来《书古文尚书冤词后》亦赞云:“考晋时著书之富,无若皇甫谧者。
”皇甫谧在提携人才上也被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