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三篇】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三篇】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三篇】
导读:本文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高渐离故事】
荆轲刺秦王,失败身死。

没有一个人能懂荆轲,也没有一个人敢为荆轲复仇。

就连当初任用荆轲的太子丹,最后也被自己的父亲处死献于秦。

历只有一人,记得荆轲,懂得荆轲,敢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不顾性命为荆轲复仇,那就是高渐离。

高渐离这个名字到了今日,为人所熟知更多的因为热门手游《王者荣耀》有这样一个英雄。

大家只知道高渐离是个弹着琴的法师,输出还不错,却不知道历的高渐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说实话,挺遗憾的。

高渐离是战国时期燕国人,是位琴师同时也是位刺客。

不过高渐离这个刺客比较特殊,因为在史记中刺杀秦王的刺客中,只有高渐离这一例,不为权势也不为权贵驱使,仅仅是为了给好友荆轲复仇而行刺。

高渐离敢于舍弃性命复仇,就可以得知与荆轲感情有多深厚了。

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颇有些“好基友,一生一起走”的意思。

荆轲刚到燕地之时,结交了善于击筑(古代弦乐器,颈细肩园,中空,十三弦)的高渐离。

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知己。

据说荆轲嗜好喝酒,有一天与高渐离连同狗屠在燕市喝酒。

酒至酣处,高渐离击筑,而荆轲也站起来高歌和之。

两人相视一笑,快乐无比,一会儿又相对哭泣流泪,旁若无人。

他们一定是知己,知道对方的喜悦,也知道对方的伤心,才能在情感上有共鸣。

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加快,燕已经无法抗衡,最终太子丹找到了荆轲,请求他前往刺杀秦王。

荆轲既然是太子宾客,受太子恩惠,没有不答应的。

当荆轲前往刺秦之时,太子丹并知道此事的宾客都来到易水边相送。

高渐离也来了,他击筑为荆轲送行,荆轲再次高声以和。

也许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了,荆轲的歌声直入人心,悲壮无比。

在座的士子都相顾垂泪,后又上前一步高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伴随着歌声相送,荆轲乘车离去,再没有回过头。

荆轲刺秦王失败,荆轲死,而燕国也开始承受秦王的怒火。

燕王喜为了保全国家,杀掉太子丹请求秦王息怒。

但是秦王根本没有停止的意思,“诏王翦军以伐燕”。

用了五年的时间灭掉燕国,俘虏燕王喜。

太子丹的宾客和荆轲的朋友,都被秦王驱逐斩杀。

高渐离隐姓埋名,成为一名酒保,到宋子家工作。

当时宴会击筑是常事,高渐离听到宴会的击筑声,最终没有忍住指点。

高渐离一看就是懂音乐的人,于是侍从告知宋子。

宋子命高渐离
前来击筑,一座称善,赐酒。

高渐离知道自己隐瞒不下去了,于是“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有一个十分善击筑的宾客,不知道怎么传到秦王耳中。

秦王命高渐离来击筑,有人认出了他。

秦王知道他是荆轲的好友,害怕他为荆轲复仇,于是虽然让他为自己击筑,却也命人戳瞎了高渐离的双眼。

高渐离瞎了眼击筑,仍然满座皆惊。

因为他没有其他动作,渐渐的能在靠近秦王的位置上演奏。

等到时机成熟之时,他在筑中灌满铅,在秦王赏乐之时,拿起筑直击秦王头颅。

高渐离最后当然失败了,而他自己也丢了性命。

但是这种不为名利权贵,只为好友复仇的“义”,仍然让人佩服。

【李泰宠冠诸王】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史载宠冠诸王,大意是说李泰在所有儿子中是唐太宗宠爱的。

能让史官说出这番话,还记录下来,那么李泰的受宠应该就是实打实的了。

那么李泰到底有多受宠呢?
在李世民还没有登基之前,李泰就被祖父李渊封为卫王,承李元霸之位。

李世民继位之后,年仅9岁的李泰改封越王,此后开始了他宠冠诸王的人生。

李泰年长,按照规矩是要前往封地的。

但是因为李世民舍不得这个儿子,所以李泰一直留在京中。

而李泰并不是白身,不仅身在王位,并且身上扛了很多头衔,全都是实权在握的官职。

有了官职是不是要去任地了,但是李世民却还让李泰不之官。

也就是说虽然身在官位手握大权,却不用前去任地。

李泰不去任地,唐太宗就下令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还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

除此之外,还有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也被唐太宗赐给了李泰。

据说李世民一天没有见到李泰都想念的很,每天都会召见李泰。

如果因为有事儿不能见面,也会让专门驯良的一只叫“将军”的白鹘送信,一天要往返数次。

李泰生的有点胖,让唐太宗有些担心。

但是他的担心和一般父母的担心不同,别的父母可能会担心肥胖影响身材体格。

而李世民是担心自己的儿子走路太累,上朝太累,所以为此下令允许李泰乘小轿子上朝。

李泰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受宠,而得到李世民的特殊对待。

四岁的时候李欣便被接到宫中教养,被养在长孙皇后身边。

长孙皇后待他犹如亲子,一直等到弱冠之年才去了封地。

李世民还曾经多次为了李泰和他重视的大臣对上,其中就包括魏征和房玄龄等人。

据说与魏征、房玄龄等不合的官员,上报唐太宗,说魏征和房玄龄经常私下谈论李泰的不是。

李世民听了之后,当即大怒,丝毫怀疑也无,直接让人将为魏征
等宣进宫中。

也不听魏征等人的说法,抢先就对两人一阵痛骂。

李泰受宠,宠俸优渥,就连朝中大臣都看不过去了。

曾经多次上谏,请求唐太宗不要过度。

但是却唐太宗却都置之不理,该如何宠李泰就如何宠。

而唐太宗赐给李泰的东西之中,经常会有许多连太子也不能使用的东西,这些都被太子李承乾看在眼里。

李泰因为唐太宗的过度宠爱,生出错觉。

认为只要除掉自己占了太子之位的兄长,那么自己就一定是下一任储君。

所以此后李承乾和李泰两人对上,以至于演变成兄弟相争。

最后将李承乾逼上谋反,失去太子之位。

其实李承乾也是唐太宗宠爱的儿子,并且程度不下李泰。

但是唐太宗对两人的宠爱却有所不同,李承乾因为是帝国未来继承人,所以李世民注重教育和培养。

但是李泰却只是一位王爷,以后不继承自己的江山,所以李世民就当作普通孩子宠爱。

有什么好东西都想到给他,不怕他学坏。

李世民绝对想不到有一天,自己宠爱的儿子们会因为帝宠,而闹翻以至走上绝路。

【王羲之趣味小故事】
东床快婿,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

其实不用小编多作解释,大家应该也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

但是这个词语,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因他而生想来大家就不知道了。

王羲之出身魏晋名门世家琅琊王氏,在朝廷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之职。

但他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艺术上。

王羲之书法出众,有“书圣之称”,其所写《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据传当初晋帝到北郊祭祀,命王羲之将祝词写在木板上,再拿去让工人雕刻。

工人将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书法墨迹一直浸到木板里面去了。

一直削了有三分的深度,才算见了底。

王羲之笔力雄劲,以致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床快婿中的“婿”,那么“东床”和“快”又指什么呢?这还要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东晋重臣郗鉴有个女儿,名叫郗璇,年方二八已是到了婚嫁的年龄。

郗鉴自然要考虑给自己的女儿,择一位上好佳婿。

郗鉴与王导同朝为官,感情不错,又听人说琅琊王氏的子弟,个个生得丰神俊郎,才华横溢。

与其找些不知根底的人家,不如与王导结亲。

郗鉴将自己的想法给王导说了,王导听了也十分干脆。

他直接对郗鉴说:“那好啊,我家子弟甚多,您抽空到家里来看看。

若是您相中了哪个,不管是谁,我都是同意的。


别看王导说的好像不把自己子弟当回事儿,但正是这种随便人选的态度,可见其子弟都是出众之辈,不丢人。

郗鉴听了王导的话,没多久就让管家带上礼物上门,先来打听打听消息。

而这边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觅婿,个个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

管家看来看去,觉得王府的确子弟出众,个个都是青年才俊。

但要说一眼惊艳,当即想让人定下来的那也没有。

于是管家就说,没有别的人了吗?
王府管家一看,人数还真少了一人,便是王羲之。

王府管家带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看见靠东墙的床上躺着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

原来王羲之回府半路上赏玩了东汉书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早忘了还有相亲这么回事儿了。

回府之后,又因为天气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的喝茶。

管家见王羲之安然自若的躺在床上,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心中十分惊讶,暗自留了心。

等回到太尉府之后,郗鉴询问结果。

管家说:“王家年轻公子二十多人,听说您觅婿后,都争相恐后。

但唯有东床上有一位公子,对此事无动于衷,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听了后笑道:“我要找的女婿正该是这样的人,走,快带我去看看。


郗鉴来到王府,见王羲之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

他十分满意,当场就下了聘礼,择王羲之为婿。

这“东床”指的是王羲之躺的床,而“快”则说郗鉴定下王羲之的速度之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