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毕加索_立体主义_绘画的思索

对毕加索_立体主义_绘画的思索

大 众 文 艺大92摘要:毕加索是现代艺术中立体主义绘画的开创者,这种立体派的创作方法,对西方美术的现代流派影响很大,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追求比现实还要真实的“理念中的真实”。

关键词: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语言一说到毕加索,一些词汇就会从脑海里浮现:20世纪最杰出、最具有独创性、风格变化最无常、最富有诱惑力、最多产等等。

毕加索一生都在追求新的东西,不断地突破传统。

他那种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特别立体派创作方法,对西方美术的现代流派影响很大。

被誉为“20世纪美术的一位最伟大的大师”。

在这里,我就这位杰出而又神秘的艺术大师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作品,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进行一些思索。

毕加索(PabloPieasso1881一1973)西班牙一法国画家。

1881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小镇马拉加。

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他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艺术,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塞罗那,就读于美术学校,见识了新艺术与思想。

后又考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但他对学院派保守的教学方法不满,很快又回到巴塞罗那。

当时的巴塞罗那对西欧各种新文化思潮反应敏感,著名的四猫咖啡店是文化界人士聚会的沙龙,毕加索是这个艺术沙龙中年龄最小的常客。

当时流行的各种艺术思潮,如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对他都有吸引力。

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

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他曾对友人说:“忧郁创造艺术”。

此时,他的作品采用低沉、不明朗的色调表现充满着孤寂、荒凉的情绪,画中人物多是贫穷者、残疾人、病人、老人、孤独者。

优美、细长的线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了孤寂和绝望、痛苦和不幸的感觉。

这时期的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蓝郁。

1904年至1906年被称为“粉红时期”或“玫瑰色时期”。

当时他的经济已好转,生活比以前愉快,画面当中出现了淡黄褐色和粉红色;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孩。

形象虽忧郁,但并不孤寂。

毕加索早期的作品属于批判现实主义范畴,但含有西班牙民族艺术的特征和20世纪的时代特征。

含有较浓厚的悲剧成分和神秘色彩。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时期。

1906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响,此即为毕加索的非洲时期。

1907年,毕加索和勃拉克首次宣布了一个原则:甚至连人物也可以服从于整个绘画。

这种绘画语言可以变形、割裂、变成一系列平涂色彩的小平面还有重组的立体空间。

1908年,在巴黎秋季沙龙的展览上,当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那些风格新奇独特的作品时,不由得惊叹道:“这不过是一些立方体呀!”同年,评论家沃塞尔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借马蒂斯的这一说法,对布拉克展于卡思维勒画廊的作品评论说:“布拉克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

他首先采用了“立体主义”这个字眼。

后来,作为对毕加索和布拉克所创的画风及画派的指称,“立体主义”(Cubism)的名字便约定俗成了。

像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外,立体主义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

其艺术追求与塞尚的艺术观有着直接的关联。

立体派画家自己便曾声称:“谁理解塞尚谁就理解立体主义”。

立体派画家受到塞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思想启示,试图在画中创造结构美。

他们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

虽然其作品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具象性,但是从根本上看,他们的目标却与客观再现大相径庭。

他们从塞尚那里发展出一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绘画语言,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

他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这种特征,在1907年的《亚威农少女》中显露无遗,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这幅油画也成为20世纪头15年中视觉艺术上的三个伟大复兴运动之一的标志。

为创作此画,毕加索用炭笔、铅笔、水彩和油画,画了30多幅草图、小稿和人物速写。

他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大胆地向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审美法则挑战,画面从左至右,靠内两个裸女接近正面,一个右臂上举,曲肘于脑后,左臂下伸手持衣巾,居画面中央的裸女,双臂上举,曲肘相交于脑后,腹下围着衣巾;画面右侧两女,一个蹲坐在右下角,一个站立在坐者身后,呈四分之三侧面。

正下方地面的一块三角形布面上放置水果。

画面左右两边似为红褐色和蓝色的“背景布”。

画中没有任何情节,没有具体的环境描写。

具体而言,这幅画的一切看起来都是平面的。

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

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

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

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

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但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

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

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

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一般说来,《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而立体主义运动则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

1908至1909年是分解的立体主义阶段;1911年至1914年则是综合的立体主义阶段。

分解的立体主义就是在不破坏画面平面性、不模仿客观物象表面的情况下,同时描绘出一个物象的几个方面,就像我们从不同的视点去看一个物象一样,从而能创造出一种能界定量感与其间关系的绘画语言。

分解的立体主义排斥装饰性的阿拉伯图案和明亮的色彩。

画家们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

毕加索1910年创作的《小女和曼多林》、《卡恩韦勒像》就是例证;在综合的立体主义阶段,色彩被重新重视,出现灰色,黄绿色和淡黄色之间的色调,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

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

如19n与1912年创作的《静物与藤椅》。

毕加索1912的作品《斗牛士或斗牛迷》,像画谜一样既看不到斗牛场面,也看不到斗牛迷的活动,画面上是大大小小的几何形体拼接,与画名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它却是暗示观者借助画名的指引,去看画面几何形体的垂直构图和艺术技巧,并且把画面当作“纯粹和单纯”的艺术作品来观察其结构。

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加索1908—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

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

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

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

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

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

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

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对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的思索常凤霞 (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730070)艺术与人文大 众 文 艺93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城市的环境艺术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室内装饰艺术品也有了新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商业利润空间。

纤维艺术大系中的挂毯艺术作为特殊材料的装饰艺术品,有着艺术和精神上的独特内涵。

在现代室内环境中,挂毯作品有着其他艺术品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除了起到隔音、吸音、恒温功能等物理性作用之外,还会给人以温馨的视觉感受和愉悦的心理满足,给室内空间增加亮点,调和室内环境的色彩关系。

挂毯艺术在我国作为一种新潮、高贵的软装饰品已经在现代家庭、公共建筑内环境中广为运用,它色泽柔美、做工精细、典雅大方,让现代都市人感觉到了家的温馨与亲切。

本人在进行室内设计中有幸接触到了挂毯作品,有了切身的艺术体验,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美学意义。

一、环境协调美现代装饰壁挂都是从属于建筑环境的,应该是环境的产物。

要求作品得当地“展示”于环境之中,就必须在设计时使它服从于环境。

挂毯艺术也是如此,它要求设计者具有整体设计的观念,不应追求作品孤立的材质美、工艺美、结构美,而应立足于空间环境,进行与环境相对应的软装饰设计,使现代装饰挂毯获得良好的展示效果。

图(1)为一别墅客厅的效果,设计师设计了一幅布满了整个客厅主墙面的大型挂毯,挂毯上的图案为古埃及图形,与客厅和过道间的圆柱上的装饰纹样协调统一,再有壁炉相配,使得整个室内充满着神秘的欧洲古典主义色彩。

从整体来看,这幅挂毯艺术作品达到了其所要表现的审美情趣、格调、空间体量与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

(图一) (图二)二、外形色彩美无论什么装饰艺术品,外形与色彩是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色彩是通过图形表现出来的,不论是具象图形还是抽象图形,色彩总是以它独特的魅力来美化世界,妆点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空间。

外部形态包括作品的外在结构也包括观者可视的图案、纹理。

挂毯艺术的外形结构必须适合于其所在的环境,大小尺寸适宜,给观者的体量感必须适度。

色彩与图案也必须和环境相和谐,起到烘托、美化环境的作用。

挂毯本身的色彩如果与环境色彩对比过强会让人感觉刺眼,以至“喧宾夺主”;如与环境色彩过于雷同,隐蔽于环境中,人们又会视而不见。

图(2)为一休闲茶楼的一角,环境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式风格,用挂毯艺术作为区域间的隔断是一种创新。

挂毯的外形如垂帘又似屏风,典雅大方,正适合于做隔断之用,大小得当;图案色调为咖啡色,与室内环境色相配,美化了环境,增强了古典美,体现了茶楼的品味。

三、材料质地美在挂毯艺术品的审美中,我们往往对表面的图案、色彩等视觉要素予以很大的关注,而对毯面纤维的材质肌理在无意中忽视,其实材料本身的粗糙、柔细、板硬、松软、艳丽、吸光、反光等质感影响着作品情趣的表现。

如麻与丝给人的感觉就截然不同,前者是粗糙厚重,后者则有轻柔细腻之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