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六全套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六全套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1.对危险化学药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有警示性标志。

氢氧化钠溶液应选用的标志是()【解析】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强腐蚀性。

【答案】D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氧化性:亚甲基蓝>亚甲基白②氧化性:亚甲基白>亚甲基蓝③还原性:亚甲基白>亚甲基蓝④还原性:亚甲基蓝>亚甲基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被葡萄糖还原【解析】亚甲基蓝亚甲基白。

被氧气氧化【答案】A3.下列关于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正确的是()A.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B.少量酸或碱滴到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C.金属镁着火时,可用干冰灭火器来扑灭D.蒸发食盐溶液时,发生液滴飞溅现象,应立即加水冷却【答案】B4.(2013·日照高二期末)下列选用的相关仪器符合实验要求的是()【解析】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橡胶塞,一般用玻璃塞且用细口瓶;水和乙酸乙酯互不相溶,用分液漏斗分离;用量筒量取液体只能精确到0.1 mL;向试管中放块状固体时,应遵循“一平二放三滑入”的原则。

【答案】B5.以下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适合于吸收易溶性气体,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是()【解析】A、B装置不能使气体流入;C装置极易发生倒吸;D能使气体溶解,且球形干燥管的“球形”部分能起到防止倒吸的作用。

【答案】D6.下列蓝瓶子实验,振荡周期最短的是()水葡萄糖0.1%亚甲基蓝NaOH溶液温度A50 mL 1.5 g8滴 2 mL40 ℃B50 mL 1.5 g10滴 2 mL40 ℃C50 mL 1.5 g8滴 2 mL25 ℃D50 mL 1.5 g10滴 2 mL25 ℃【解析】温度高,反应速率快,振荡周期短,C、D两项被排除;亚甲基蓝含量越少,越容易被还原,振荡周期越短,所以选A项。

【答案】A7.(2010·上海高考)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事故处理正确的是()A.实验室制溴苯时,将苯与液溴混合后加到有铁丝的反应容器中B.实验室制硝基苯时,将硝酸与苯混合后再滴加浓硫酸C.实验时手指不小心沾上苯酚,立即用70 ℃以上的热水清洗D.实验室制乙酸丁酯时,用水浴加热【解析】B项,先将浓硫酸与硝酸混合;C项,手指沾上苯酚后,应先用乙醇洗涤,再用水冲洗;D项,实验室制乙酸丁酯时,应直接加热。

【答案】A8.(2013·中山高二检测)甲、乙两同学进行课外实验,各取250 mL无色透明饮料瓶一个,依次加入4 g氢氧化钠、4 g葡萄糖、半瓶水、3滴0.2%的亚甲基蓝溶液旋上瓶塞振荡,溶液呈蓝色,静置后溶液变为无色。

甲再次振荡,又呈蓝色,静置后又变为无色,多次反复可重现上述现象。

而乙在蓝色消失后,向瓶内加满水旋上瓶塞,振荡却不再出现蓝色,乙认为是物质浓度不同引起的。

甲设计并完成了一个实验,否定了乙的说法。

你认为甲实验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振荡后出现的蓝色主要与________有关(填写化学式,下同);蓝色消失又与________有关。

【解析】甲既然否定了乙的说法(由物质浓度不同引起,即水量多少),再分析甲同学实验中饮料瓶未充满(有空气)而乙同学实验中饮料瓶充满(无空气),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将乙瓶中溶液倒掉一半(一部分)后,振荡即可出现蓝色。

也可向乙瓶中通入氧气或空气,即可出现蓝色。

【答案】将乙瓶中溶液倒掉一半(一部分)后振荡即可出现蓝色;也可向乙瓶中通入氧气或空气,即可出现蓝色O2C6H12O69.根据下图所示装置和操作,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按图Ⅰ所示装置,用两种不同的操作分别进行实验,观察B管中的现象。

①操作1:先夹紧止水夹a,再使A管开始反应,实验中观察到B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操作2:打开止水夹a,使A管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夹紧止水夹a,实验中观察到B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说明造成两种操作现象不同的原因(如两种现象相同,此小题不用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装置实验结束后,取A管内反应所得的溶液,隔绝空气小心蒸干后,再高温煅烧(有关装置和操作均已略去),最后留下红色固体,将分解时产生的气体按图Ⅱ所示装置依次通过洗气装置,结果试管甲内出现白色沉淀,试管乙内品红溶液红色褪去,回答: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试管甲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现象写出A管内溶液蒸干后,在高温煅烧分解时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Ⅱ中丙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束时,在装置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当夹紧止水夹a使A试管进行反应时,产生的气体会将FeSO4压入B管内,与适量的NaOH反应生成白色Fe(OH)2沉淀,但由于系统中含有空气,生成的Fe(OH)2很快被氧化为Fe(OH)3,出现一系列的颜色变化。

当先使A管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打开止水夹,由于产生的H2将系统中的空气赶尽,使生成的Fe(OH)2不再被氧化。

由于A管内H2SO4不过量,最后生成的溶质应为FeSO4,由信息知,FeSO4分解产物有SO3、SO2和Fe2O3。

【答案】(1)①液面升高且生成白色沉淀,且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②液面上升,有白色沉淀生成,且保持较长时间不变色③产生的H2将系统内空气赶尽,避免了Fe(OH)2的氧化(2)①SO3+H2O+BaCl2BaSO4↓+2HCl②2FeSO4Fe2O3+SO3↑+SO2↑③吸收剩余的SO2气体导管内倒吸一段液柱1.(2013·苏州高二检测)某地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查获了一大批盗版光盘,并进行了“绿色销毁”。

以下做法中,属于“绿色销毁”的是() A.泼上汽油焚烧B.倾倒入江河中C.深埋于土中D.碾压粉碎后再回收利用【解析】A项中,泼上汽油焚烧,浪费能源,并产生污染大气的气体;B 项中,倾倒入江河中,会造成水污染;C项中深埋于土中,会造成土壤污染;D 项中,碾压粉碎后再回收利用可节约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同时减少污染。

【答案】D2.在下列制备环氧乙烷的反应中,最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是()【答案】C3.下图是SO2性质的微型实验,在注射器中加入少量Na2SO3晶体,并吸入少量的浓硫酸(以不接触纸条为准)。

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B.蘸有KMnO4溶液的滤纸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C.品红试纸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D.蘸有酚酞和NaOH溶液的滤纸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解析】SO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但不能漂白,A错;SO2使KMnO4溶液因氧化还原反应褪色,B错;蘸有酚酞和NaOH溶液的滤纸褪色,证明了SO2为酸性氧化物,D错。

【答案】C4.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Ⅰ图中:如果MnO2过量,浓盐酸就可全部消耗B.Ⅱ图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能褪色,将硫酸溶液滴入烧杯中,至溶液显酸性,结果有Cl2生成C.Ⅲ图中:生成蓝色的烟D.Ⅳ图中,量筒中发生了加成反应【解析】稀盐酸不与二氧化锰反应,所以当二氧化锰过量时,浓盐酸变稀后不再继续反应,最后剩余盐酸,A错;氯气溶于水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使有色布条褪色,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与次氯酸钠,加入酸后氯离子与次氯酸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氯气,B对;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色的烟,C错;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D错。

【答案】B5.(2013·揭阳高二检测)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接触氯气后,其颜色变化为()A.变红B.先变红后变白C.变白D.不变【解析】氯气溶于水生成HCl和HClO,其中HCl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而HClO又具有漂白作用,故先变红后变白。

【答案】B6.(2011·北京高考)下列与处理方法对应的反应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用Na2S去除废水中的Hg2+:Hg2++S2-HgS↓B.用催化法处理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CO+NO 催化剂C+NO2C.向污水中投放明矾,生成能凝聚悬浮物的胶体:Al3++3H2OAl(OH)3(胶体)+3H+D.用高温催化氧化法去除烃类废气(C x H y):C x H y+(x+y4)O2──→催化剂高温x CO2+y2H2O【解析】A项S2-可与Hg2+结合生成沉淀,从而除去Hg2+,故A正确;B项反应应为2CO+2NO催化剂,F2CO2+N2,故B错误;C项是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水解反应的方程式为Al3++3H2O Al(OH)3(胶体)+3H+,故C正确;D项是烃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通式,故D正确。

【答案】B7.两位同学根据电解原理,利用塑料瓶、9 V电池、大头针进行电解污水的实验。

实验装置如下图。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电浮选凝聚法处理污水的净化原理写出阳极区和阴极区上各自的电极反应式:阳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阴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不能参加反应的污物是如何沉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悬浮物为什么会形成浮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同学模拟该原理进行污水处理实验,在电压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发现产生气泡速度缓慢,无法使悬浮物形成浮渣。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同学为甲同学提出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是向污水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溶液。

【解析】其原理是与电源正极相连的大头针(Fe)失去电子生成Fe2+,进一步氧化,并生成Fe(OH)3胶体,Fe(OH)3有吸附性,可吸附污物而沉积下来,具有净化作用;与电源负极相连的阴极产生H2,气泡把污水中的悬浮物带到水面形成浮渣。

溶液导电性强弱与气泡产生的速度即电解的快慢有关,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差,电解速度慢,则产生气泡速度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