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内容摘要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21世纪的新型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讲授的一些课文,甚至是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涉及一些法制常识。
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科学渗透,巧妙地融法制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关键词转变观念利用教材抓住情节语文教学语文活动阅读写作法制教育正文“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
”——邓小平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尤其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育人不仅要进行智力教育,还要进行道德、法制教育。
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年轻后代,让他们从小就受到守法的教育,懂得和善于履行社会主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是德育的内容之一。
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和个人的安危。
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中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21世纪的新型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讲授的一些课文,甚至是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涉及一些法制常识。
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科学渗透,巧妙地融法制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我觉得语文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转变观念,利用教材,渗透法制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载体。
利用教材中的文章向学生渗透法制知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而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熏陶,却忽视了法制方面的引领。
试想:语文教学中只注重情感因素,感情用事,不注重法制观念的培养,学生的心态是健康的吗,这个社会是和谐是吗?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利用好我们的教材,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法制知识,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比如,我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上《羚羊木雕》一文中,“我”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送给了“我”的朋友万芳,以此来表示小伙伴之间的友谊。
家长则因为物品的贵重而要求索回,这就形成了一个从道德与伦理角度都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
究竟是顾及孩子们之间友谊重要,还是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话重要?我让学生展开了讨论,事实上,如果仅仅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讲,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孩子与家长双方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似乎谁都没错。
怎样才能对此给出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呢?只能从法律的角度寻求答案。
我国的《民法通则》对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有明确的规定。
《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由此可见,课文中“我”把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就送给别人这件事究竟是否正确,首先应该看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定。
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
课文中的“我”在并没有取得法定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就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送给别人显然是不对的。
因此,对课文中提出的“我”究竟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正确的回答是首先应该按法律办。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做事情前应同父母商量沟通,不能自作主张。
又如,在讲到《木兰诗》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一讲社会主义新中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履行兵役的的义务,但是已经远远不像以前的封建社会一样,国家想什么时候征兵就什么时候征兵,想征用谁就征用谁,而是具有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并且十分合理化和人性化。
二、抓住情节,理解法制,学会保护自己中学语文课本中,既有情感丰富的散文,又有情节扣人心弦的小说和文学剧本。
平时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利用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用法,进而保护自己。
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录的《威尼斯商人》便是一个最佳范例。
课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原作的第四幕第一场,这是一场完整的法庭审判。
选文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原、被告双方激烈的法庭辩论的全过程,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学生在感受作品惩恶扬善的深刻主题、领略莎翁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了解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以法官为行使法制权力的中心、以法律条文为裁决的依据和准绳、以诉讼双方的法庭申诉和辩论为审判的主体,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公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打击剥削、欺诈、陷害等罪恶。
总之,这篇闪烁着西方现代文明初期法制的耀眼光辉的文章,用最直接明了的手段,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在他们的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完整、明晰、坚固而严密的法律框架,勾勒了现代文明社会即法制社会的思维雏形。
这对于中学生走上社会后法律意识的养成不能不说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除了带领学生们了解作者、分析形象、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之外,还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西方法制史、经济法、民法等法律常识,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法律书籍、撰写法律文书、写出心得体会等,从而把从课文中得到的法律理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维意识的深处。
不过,初中语文教材中像《威尼斯商人》这样直接表现法律事件的课文并不多。
但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
如《变色龙》一课,我引导学生质疑:“奥楚蔑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受害者赫留金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学习《孔乙己》一文,我又启发学生思考:“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他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他犯了什么罪?将受到怎样的惩处?”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的叔叔有权继承自己应得的遗产吗?在如今的法制社会,你能为他指出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吗?”此时,我就会给学生们讲解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让他们知道,在我们不触犯法律的同时,还可以用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
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轻松,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语文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每单元后都有一次: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
例如在学完前文提到的《威尼斯商人》之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
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
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结合人教版九年级上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
我在班级里举行“珍惜青春,远离网吧”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
结合八年级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
开展一些学生辩论赛,如“金钱是不是万能的”,“当官就一定要贪污吗”……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的遨游。
四、在阅读中进行法制教育学生读书阅读,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个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有很多篇目,《水浒》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是学生非常愿意阅读的古典名著。
如《智取生辰纲》一节中,学生们佩服智多星吴用的足智多谋,梁山众好汉的义气。
作为教师,分析课文后要让学生明白:劫夺生辰纲这样的大抢劫案,无论古今中外,案犯都应被处以重刑。
从《水浒传》第十三回、第十四回的具体描述中,不论是晁盖这位为首者,刘唐、公孙胜、吴用等出谋者,还是阮氏兄弟等协从者,既知是犯法的大罪,有不肯错过机会。
无论他们有多少理由,劫取生辰纲晁盖等人这一作为的实质正是为利而犯法。
又如武松为兄长报仇,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是因为这一行为符合人们心中的伦理道德规范,然而要让学生们在为梁山英雄的侠义行为拍手称快的同时,又不能忽视他们身上残暴的一面,为了泄私愤,武松将谋害他的张都监及其一家十五口全部杀死。
此时,让学生讨论武松是否应随便杀人? 是否应由个人快意恩仇?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
可以说是罪大恶极,我本人也给学生说:武松是《水浒传》中最大的杀人犯。
要知道,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
试想:学生们都认可晁盖、武松等人的激情犯罪,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都加以效仿,对构建和谐社会是多么的不和谐?所以,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是历史的产物,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必须由公安机关依靠严格的程序,用铁的证据来裁定。
今天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如果凭个人的情感、好恶来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命,必将付出代价。
这种在阅读中的法制教学,会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考虑,自觉增强法制意识。
五、在写作中进行法制教育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就是:“教作文和教做人的统一”,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
写作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又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而且它们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
教师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实践证明,把法制教育引入语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法制教育,让学生根除大脑中的各种贪心邪念,不违法乱纪,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想办法,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