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
诊法与辨证部分
1.面色黄而虚浮多见于脾虚湿蕴
2.体胖食少,多属形盛气虚
3.颈前结喉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或一侧或两侧,可随吞咽移动,为瘿瘤
4.外感热病,邪热深入营血,多见绛舌
5.舌淡胖大,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6.嗳气声低断续,无酸腐气味,食欲减退,多属寒邪犯胃
7.自汗与盗汗并见者,多属气阴两虚
8.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者,属胃强脾弱
9.大肠湿热的表现肛门灼热、泻下黄糜、里急后重
10.浮大而有力,来盛去衰的脉象是洪脉
11.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
12.头晕心悸,气短乏力,面唇色淡,舌淡嫩,脉弱。
证属气虚证
13.心悸与下列哪项同见,对诊断心阳虚证最有意义头晕目眩
14.两目干涩,视物不清,面部烘热,脉弦细数,宜辨证为肝阴虚证
15.病色的特点是晦暗、暴露
16.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
17.真脏脉的特点是无胃、无神、无根。
18.肾精不足证以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
19.地图舌是舌苔不规则地剥脱,边缘凸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图,部位时有转移者。
20.假神是久病、重病之人,精气本已极度衰竭,而突然一时间出现某些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者是为假神。
是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的表现。
21.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食物的症状。
病久体弱者见之,多属脾虚、肾虚;新起者多为食滞胃肠。
22.金破不鸣指久病重病音哑或失音,属虚证。
23.癥积指凡肿块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为癥积,病属血分。
24.肝胃不和证与肝郁脾虚证,均系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犯中焦所致,均有情志抑郁,胸胁胀满疼痛,善太息等表现。
但肝胃不和证兼胃失和降,常有胃脘胀痛,嗳气,呃逆等症;肝郁脾虚证兼脾失健运,常有食少,腹胀,便溏等症。
25.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的相同点:两者均属于热证,均有火热上炎之象,临床可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
不同点:肝火炽盛证纯属火热过剩之实证,多由于火热之邪侵扰或气郁化火所致,以发热口渴、便干尿黄、舌红脉数等实热证为主要表现。
肝阳上亢证为肝阳太过,阳亢阴耗,上盛下虚的虚实夹杂证,以眩晕、面赤、烦躁、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为辨证依据。
教室:6304教室
时间:2014-12-28(星期天) 8.3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