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实验探究题汇总(2019河北)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
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
探究Ⅰ: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作出猜想】小组同学经查阅资料和讨论,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中含有__________三种元素,作出如下猜想:①氢气;②二氧化碳;③氢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1】取适量镁条、100 mL Na2CO3溶液于反应装置A中,按图1所示方案进行实验。
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C处气体燃烧,烧杯内有水珠。
说明猜想①正确。
(1)反应装置A应选用图2中的________(填写序号)。
(2)小组同学讨论认为,上述实验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证据不可靠。
为使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1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
你的改进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Ⅱ: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查阅资料】镁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Na2CO3溶液显碱性,其溶液中除Na+、CO32﹣外,还有OH-。
【作出猜想】可能是Na2CO3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实验2】按图3所示方案进行实验。
G、I中缓慢产生气泡,H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说明是CO32﹣而不是Na+、OH-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1)G中实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剂X是。
探究Ⅲ: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MgCO3?【实验3】取实验1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试剂Y,根据。
试剂Y及实验现象为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MgCO3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反思交流:有些伟大的发现就是从异常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深入研究而实现的。
(2018河北)小明怀疑自家菜地因施用硫酸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壤酸化问题,于是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究。
【查阅产品说明】小组同学根据图1所示产品说明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和硫酸铵的组成,推测硫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生成氨气,使肥效降低。
【探究Ⅰ】土壤的酸碱性实验1:按图2所示溶解土样,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用pH试纸测得土样浸出液的pH约为4,说明土壤呈酸性。
【探究Ⅱ】硫酸铵具有哪些性质实验2: 25 ℃时,将30 g硫酸铵加入50 g水中,完全溶解,此时所得溶液对应图3中________(选填序号)点的状态;测得其pH约为5。
实验3:为证明硫酸铵受热分解生成了氨气,小组同学进行了图4所示的实验。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①硫酸铵固体减少;②用酚酞溶液浸湿的滤纸________;③小气球胀大。
小明依据现象①和②,小红只依据现象③,都得出了“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
小组同学认为小红的依据不合理,小气球胀大可能是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所致。
若要通过小气球的变化得出“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还需继续进行观察,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得出这一结论。
实验4:按图5所示进行实验,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硫酸铵能与熟石灰发生反应。
【拓展应用】(1)为保证铵态氮肥的肥效,不能高温暴晒,不能。
(2)硫酸铵中的氮元素被植物吸收后,剩余的硫酸使得土壤酸化,可用熟石灰进行改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河北)小明在市场看到,鱼老板将一勺白色粉末加入水中,水中奄奄一息的鱼很快张开嘴,活蹦乱跳起来,小明对这种“白色粉末”很感兴趣,与小刚进行了相关探究。
【查阅资料】这种“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4),常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氧气。
【实验 1】小明选用如图所示装置中的(选填序号)进行过碳酸钠与水的反应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经检验该气体是氧气,检验方法是【提出问题】过碳酸钠与水反应后得到的溶液 M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作出猜想】根据过碳酸钠与水的组成作出三种猜想.猜想一: Na2CO3;猜想二: NaOH;猜想三: Na2CO3和NaOH.【实验 2】小明取溶液 M,滴加 C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他认为白色沉淀是CaCO3,溶液中一定含有 Na2CO3。
小刚提出质疑,产生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 CaCO3,他的理由是:。
【实验 3】小刚取溶液 M,滴加稀 HCl,观察到,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 Na2CO3,从而否定了猜想二。
Na2CO3与稀HCl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 4】为进一步确定溶液 M中是否含有 NaOH,他们向溶质 M中滴加 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取上层溶液,加入,无明显现象,证明溶液中无 NaOH溶液,猜想一正确。
该实验中用CaCl2溶液而不用饱和石灰水,原因是:。
【反思拓展】(1)根据过碳酸钠的性质,保存时应注意防潮。
(2)检验 A、B两种物质是否同时存在,一定要考虑二者性质的互相干扰问题。
(2016河北)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验证】方案一:小明将蔗糖在氧气中燃烧,检验到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小刚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第5题图(1)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2)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他猜测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了验证单质碳的实验。
实验过程和现象如下:实验过程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点燃酒精灯①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拓展交流】(1)方案二中,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阅资料得知蔗糖的化学式为C12H22O11。
小红发现:蔗糖分子中氢原子数目是氧原子数目的2倍,但是,蔗糖中氧元素质量却是氢元素质量的8倍。
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河北)同学们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制取结束清洗仪器,发现加热高锰酸钾的试管内壁有用水洗刷不掉的黑色固体。
问题一:黑色固体是什么?【交流讨论】同学们结合实验现象和对高锰酸钾及其分解产物的了解,进行分析判断。
判断依据不是KMnO4KMnO4能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不是________(填化学式) 冲洗试管时出现深绿色溶液,说明该物质能溶于水是MnO2其他实验用过MnO2,知道它是不溶于水的黑色固体【实验验证】向未洗净的试管中加入某种液体,产生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证明上述判断正确,加入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用什么洗掉MnO2?【交流讨论】MnO2与BaCO3、Mg(OH)2、Fe2O3、P2O5、Cu中的某一种物质组成最相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物质能与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推测MnO2也能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验证】向未洗净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黑色固体没有变化。
【交流讨论】实验说明同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
MnO2有什么化学性质,用什么试剂清洗呢?同学们请教老师后决定用草酸(H2C2O4)溶液试一试。
【实验验证】向未洗净的试管中加入草酸溶液,黑色固体果然被除去,同时发现产生许多气泡。
问题三:生成了什么气体?【交流讨论】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产生的气体可能为CO2、CO、H2、O2等。
【实验验证】经检验,产生的气体是CO2,检验CO2气体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提高】以上探究活动中,清除试管内壁附着的难溶物的思路是: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了解其化学性质,然后选择合适试剂进行清洗。
(2014河北)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有水生成。
(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提出质疑: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了碳酸钙,还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________________,析出了氢氧化钙。
同学们又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20 mL饱和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________。
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
第3题图2【实验验证】(1)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
(3)用酒精灯加热b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
(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
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2013·河北)乙炔(C2H2)气体和氧气反应能产生高温火焰,工人师傅常用氧炔焰切割或焊接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