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雍也

论语雍也

本篇通过孔子对社会人物和弟子的品评,以及与弟子的问答,进一步回答了仁德的问题。

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仁的实践,最后归结出仁的至德就是“中庸”。

【原文】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他的才能可以治理一个国家。

”【解读】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是孔子的一个弟子,是孔门“德行”科的优秀学生。

南面,是面朝南,古时候认为坐北朝南是尊贵的位置,天子、诸侯等官员坐堂听证都是面朝南。

在这里孔子既是评价冉雍的德才足以胜任治国理政的条件,又是对弟子德才的赞美。

【原文】6.2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冉雍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这个人还可以,处世简约。

”冉雍说:立身庄重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如果自己做事简单,又以这样简单的方法办事,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的话说的对啊。

”【解读】这一章是孔子与弟子冉雍很有针对性的谈话。

实际上是师徒俩探讨“简”的境界和理解问题,因为孔子赞许冉雍有“可使南面”之才,其才能之中包含了处世简约这样的品德,但冉雍感到自身的“简”与子桑伯子的“简”有不同,而子桑伯子并不被当时的人所认同,所以冉雍有这样的疑问。

冉雍是想借孔子对子桑伯子的评价,弄清楚“简”的差别。

孔子笼统地评价了子桑伯子的“简”。

但冉雍更进一步的分析了个人行为的“简”与办理行政事宜的“简”的问题,实际上说的还是一个度的问题。

孔子认为冉雍的理解是对的。

【原文】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谁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从不迁怒于人,不犯相同的错误。

可惜不行短命早死了!现在再也没有了,再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了。

”【解读】这一章是借鲁哀公之问,通过孔子的口说出什么样的学生才算好学的人。

一方面讲人的学问重要的是个人修养,不在记问之学。

张居正讲解说“迁,是移,本怒于人,而又移于他人,叫做迁怒”,贰是重复。

也就是说颜回从不抱怨、牢骚,不迁怒于人,还能不妨同样的错误。

这些大都是个人修养的范畴,正如张居正所说“圣贤之学不在词章记诵之末,而在身心性情之间矣!”另一方面,孔子言外有意,试图告诫鲁哀公作为君王迁怒于人和贰过的害处,治理国家和百姓不可不慎之又慎。

【原文】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求为子华的母亲要粮食。

孔子说:“给她一釜吧。

”冉求请求再多一些。

孔子说:“那就给她再添一庾吧”。

(结果)冉求给了子华的母亲五秉的口粮。

孔子说:“冉求这次出使齐国,坐着好马驾的车,穿着上好的皮装。

我听说,君子周济急难而不做锦上添花的事。

”【解读】《论语》记载这一段的事情很有意思。

事情发生的时间大致是孔子担任鲁国的司空司寇职务的时候,他派弟子子华出使齐国,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

冉子是孔子的学生,公西赤的同学,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

釜、庾、秉都是当时的计量单位,一釜大致合六斗四升,一庾合二斗四升,一秉为十六斛,一斛是十斗。

子华外出,冉有为同学子华的母亲请口粮,代为照顾同学的母亲,同学之情实是很难得,但问题是子华的家境并不困难,冉有却借这样的机会为子华的母亲多申请了口粮,孔子念及他二人的同学之情,和师生之间的情感,同意在增加一些。

而冉有却利用这样的机会多给了许多。

而孔子说的一句话“君子周急不继富”既是对冉有的教育,又成了几千年来人们理财借往的一个原则。

仔细斟酌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感很值得玩味。

【原文】6.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相党乎!【译文】原宪作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九百斛谷米,原宪辞谢不要。

孔子说:“不要推辞,可以给你的邻里乡亲啊!”【解读】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小孔子36岁。

与上一章对比,我们可以体会原思和冉有的为人,同样的事,孔子不给冉有却主动要,而原思是给了不要。

孔子的给,一个嫌少,一个嫌多。

两种态度,对待钱财,是不是反应了两类人呢?【原文】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译文】孔子评论仲弓时说:“黄黑色毛的牛产下全身通红两角端正的犊,即使不想用它祭献神灵,山川之神会舍弃他吗?”【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对弟子冉雍的评价。

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小孔子29岁,鲁国人。

可能是仲弓因为父亲品行不好而自卑,而仲弓仁笃厚道,孔子称赞他有“南面”临民为政之才,孔子的这句话一方面是对仲弓的安慰,另一方面则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的成长。

并非以出身看待人的成长。

【原文】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可以做到三个月不违背仁德;其他的人只能做到一个月或者一天不违背仁德罢了。

”【解读】孔子高度赞扬了颜回的学习和为人。

这里的关键是对“仁”的理解与践行,“仁”是孔子全部思想和学问的核心,它构成了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

孔子讲“君子不器”,告诉弟子要做一个全人,不可以拘泥,其做全人的重要方面就是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与“仁”密切相关,因为“仁”又是多种美德的总和,因此其本身又是很活跃的元素,但另一方面孔子有主张不违仁,实际上是说不要违背人性向善的规律。

但人性之中善与恶总是并存的,若要“仁”常在,就需克服内心里不仁的。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理想之高,而又对“仁”的把握理解之难。

【原文】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译文】季康子问道:“仲由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仲由办事果断,对于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又问:“子贡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回答说:“子贡言辞通达,对于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又问:“冉求能从政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困难呢?”【解读】我们可以把这一章看作是用人单位(季康子)来向孔子招聘从政人才的对话。

作为用人的一方询问的是这三位学生能不能胜任从政的工作,而作为老师的孔子给出的答复,则是实事求是的。

孔子极力给出的答案都是学生身上的长处,或者说是特色或者是突出的才华。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子路性格刚毅,办事果断,而子贡这个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扬自贡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可见其言语的才华畅达。

而冉求掌握了多种的技能,当然可以胜任他们擅长的从政工作的不同方面的需要了。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孔子个性化的教育结果,而从政只要用其所长,就一定会有成就。

孔子介绍弟子的长处,也在告诫选人者要用其所长。

不象今日推荐就业,常谈哪一个名校毕业、哪一个高人的学生、多高的学历,却很少问及所选的人的本事如何。

【原文】6.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译文】季氏要请闵子骞做费地的总管。

闵子骞告诉来的人说:“请替我好好的这件事吧!如果还来找我,那么我就一定会逃到汶水北岸去了。

”【解读】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因为季氏不忠于鲁国国君,所以闵子骞拒绝去他那里做官。

孔门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谋取官职,赡养父母,以尽孝道。

但在道义与富贵之间,孔子还是注重道义在先。

闵子骞为此也会经过内心痛苦的挣扎,最终选择了道义,把老师孔子提倡的仁德理想,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目标,并身体力行。

但与伯夷叔齐、伊尹、柳下惠和老师孔子相比,其修为还有差距。

德虽高,却无益于社会。

在那样的一个邦无道的社会中,其选择不过就是一种退守之策,还不能是最佳的选择。

【原文】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译文】冉伯牛生病,孔子去看望他,从窗户上拉着他的手说:“恐怕治不了了吧,这真是命啊。

这么好的人竟得这样的病!这么好的人竟得这样的病!”【解读】这一章记载孔子探望生病的学生冉伯牛的言行。

冉伯牛是孔子的学生,小孔子7岁,鲁国人。

是孔子弟子中德行科的高材生。

从孔子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对冉伯牛情感的深厚。

【原文】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真正贤德的人,是颜回啊!一盒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街巷,一般的人都无法忍受的贫困,颜回却不因此改变自己的快乐。

真是贤德啊,颜回!”【解读】这一章记载了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精神的高度赞扬。

儒家的思想很是讲究快乐的体验的,我们这里看到的是颜子之乐,看孔子之乐则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两者之乐还有高下之别,孔子之乐是圣人之乐,颜子之乐是贤人之乐。

【原文】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思想,是我没有能力做到啊。

”孔子说:“所谓的能力不足,是走到半路走不动了。

现在是你自己停止不前的。

”【解读】这一章是孔子与他的政事科的高材生冉求的对话。

反映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习做事贵在持之以恒的问题,冉求说不是不喜欢老师的理论,力不足也,说的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之难,因为畏难,所以冉求便有了放弃的想法。

孔子帮他分析问题,告诉他不是你的能力不够,实是你不够坚持之故。

做任何事,坚持到底实在是重要。

【原文】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应该做君子那样的儒者,不要做小人那样的儒者。

”【解读】子夏是孔门文学科的高材生,此章师生对话有不同的看法。

其一,是说孔子告诉子夏要做君子那样的儒者,不要做小人那样的儒者。

这里就存在了对君子与小人的界定问题,儒者是指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其二,是指孔子告诉子夏要做君子的老师,不要做小人的老师。

具体来说孔子的本意是什么样还要看子夏性格中有哪些不足,因为孔子之言都是很有针对性的。

而我的看法更接近第一类。

【原文】6.14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译文】子游担任武城的长官。

孔子说:“你在这儿得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说:“有一个叫澹台明灭的人,其行为从来不走小道,不是公事,从没有到我的办公室里来。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文学科高材生子游关于人才的对话。

古人为政一方,选贤任能,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孔子才这样问子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