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之雍也第六

论语之雍也第六


• 6.11 •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 • 【注释】 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制器具,圆形。 • 【大意】 孔子说:“颜回有好品德呀!一箪饭,一 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受不了 这种困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原来的 快乐。颜回有多么好的品质啊!”
从自己做起 从身边的四)问题思考:新时期“推己及人”有 何重要意义?该如何做起? • 在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展望 实现“民族振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从 《论语》中学习生活的智慧,始终牢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推己及人,多 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正是实现和 谐社会的润滑剂。愿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 ,都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灿烂 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 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 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这是儒 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 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 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为人处世准 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句是从“欲”的角度 来讲,后句是从“不欲”的角度来讲,两个不可 分地统一在一起,完整组成了儒家的一条道德准 则。后世儒家对忠恕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推 己及人,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
• 6.2 【原文】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 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简:简单,约简,不繁琐。 居:平素做人,为人。 临:面对,面临,这里有治理的意思。 无乃:用于反问,岂不是。 大:同“太”。 【大意】 仲弓问到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说:“他做事简 要,是不错的。”仲弓说:“若有心严肃认真, 办事简约,这样来对待人民,不也是可以的吗? 若存心粗率简易,又办事简约,岂不是太简了 吗?”孔子说:“你这话说得对。”
• 6.3 •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 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注释】 迁怒: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迁,转移。 贰:二,再次,重复。 亡:同“无”。 • 【大意】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里哪个好学?”孔子 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迁怒于别 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 没有这样的人了,再没有听说过有谁好学了。”

论语 雍也
1
教学目标:
• 1、学习孔子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做法,理解、 运用文中关于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 • 2、理解新时期“推己及人”的重要意义。 • 3、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进一步培 养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一、解读文本
• 1:学生齐读选段(材料2、3、11、18、 20、23、30)
• 2:疏通选段句意
• 6.30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 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博施:广泛施与恩惠。 济:救济,救助。 病:有所不足。 譬:打比方。这里指拿自己打比方,推己及人。 【大意】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民众施与恩惠, 救济百姓的生活,这人怎么样呢?可以说是仁人 吗?”孔子说:“何止是仁人,一定是圣人了! 尧、舜做到这样尚且不容易呢!作为仁人,自己 想立身,也要使别人立身,自己想通达,也要使 别人通达。能拿自己打比方,推己及人,可以说 是做到仁的方法了。”
•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 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 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 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 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 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 6.20 •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 【注释】 好(hào):喜爱。 乐:心里极喜欢而陶醉于其中。 • 【大意】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事业,懂得它的 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嗜好 它的人。
• (二)材料解读
东汉末年,曹操在和袁绍作战时,处于下风,他 的许多部下对胜利没有信心,都和袁绍进行联络以 备曹操失败后自己好有个出路。 后来,曹操经过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从袁绍那 里缴获了这些书信,曹操看也不看就让人烧毁了。 有人问曹操,为什么不查是哪些人和袁绍勾结。 曹操说:“这些跟我打仗的人谁没有家庭儿女, 谁 在绝望时都会找出路。当时,连我也没有信心,何 况他们?所以,不要去追问了。” 智慧小语: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始能宽容。站 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心量自然而然就会放大。
• 6.23 •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 【注释】“知”,同“智”;乐,yào喜爱的意 思。 • 智者乐水:水流动而不板滞,与智者相似。 • 仁者乐山:山巍巍屹立,厚重不迁,与仁者相似 。 • 【大意】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 有智慧的人好动进取,有仁德的人沉静寡欲。有 智慧的人成功常乐,有仁德的人恬淡长寿。”
二、交流讨论:
13
• (一)、经典语录 • 学而不厌是立己立人。 • 诲人不倦是达己达人。 • 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 孟子梁惠王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
• (二)材料解读 春秋时,有年冬天,齐国下大雪,连着三天三夜还没 停。齐景公披件狐腋皮袍,坐在厅堂欣赏雪景,觉得景致新 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几天,则更漂亮。 晏子走近,若有所思的望着翩翩下降的白絮。景公说: 下了三天雪,一点都不冷,倒是春暖的时候啦! 晏子看景公皮袍裹得紧紧的,又在室内,就有意的追问: “真的不冷吗?”景公点点头。 晏子知景公没了解他的意思,就直爽的说:“我听闻古之 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 着;自己安逸了还有人累着。可是,你怎么不去想想别人啊!” 景公被晏子说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 智慧小语:在这个故事里,晏子劝齐景公应该慈悲为怀,自 己穿暖了要想想天下的百姓是否都穿暖了,如此“推己及人” 地为别人着想,就接近仁了。
• (三)自我反思
1、记者暗访上海大超市“毒馒头”地下 生产作坊的工人,该工人“信誓旦旦 ”地说:“我是绝对不吃馒头的。” 还有,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 瘦肉精……请问这些生产者们,他们和 他们的父母子女们,吃这些东西吗? “己所不欲”,为何要“施于人”?
2、当今社会仍有不文明的行为举止,如 随地吐痰,乱丢纸屑,公开场合大声 喧哗,买东西不排队,开车闯红灯…… 更有甚者,任凭落水大学生在水中挣 扎,不给钱不打捞;任凭小悦悦生命 垂危,过往行人只顾加快冷漠的脚步 ……于是,“该不该扶起摔倒的老太太 ”这种最基本最简单的道德规范却成 了全民大讨论的话题。
• 6.18 •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 【注释】 质:质地,内在的含义、本质。 文:文采,华丽的装饰,外在的形式、礼仪。 史:本指掌管礼仪、文书的史官。这里比喻像史 一样铺陈浮夸,并无诚意,缺少实质感情内容。 • 【大意】 孔子说:“内含的质朴多于外在形式的文采,就 会显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多于内含的质朴,就会 显得浮夸虚伪。只有把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才 能成为君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