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本命年的回想

12本命年的回想

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中秋节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 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 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 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 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 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 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 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 》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 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 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小结:过年的风俗,寄 托着人们的哪些期盼?
寄予的期盼
1、享受劳动成果
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
2、祈福迎祥
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密切感情
阖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 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精读课文品味本文语言美
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请举例分析文章的语言 特色。 例:“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 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一锅又一锅”“一捆捆” 是叠词,“土炕 烫得能烙饼”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过年炒花 生、瓜子很多,渲染了过年的喜庆气氛。 “捅”形象地写出了添柴禾时的动作,表现了 人们过年享受一年来的劳动果实的豪迈喜悦之 情。
插茱萸等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
过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传统,寄予 了中国人祈求幸福,祝愿美好、和谐的美好愿 望。它渐渐成为中国人的情结,这个情结是今 天的,也是明天的,是我们民族的,也是世界 的。最后祝同学们生活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快乐。
作业布置
过年的气氛总是热闹的,你能
用一段场面描写来表现出来吗?
再 见
1.吃腊八粥时,为什么说“舍不得吃”,又说“吃 起来却又没有个够”?
2.“开刀问斩”这个词用在这里的妙处。 3.“从糖瓜上扣下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 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这
段话有怎样的效果? 4.“灶王爷也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换岗”
一次怎么理解? 5.“腊月三十的除夕夜,快乐而又庄严”这样说是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 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 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 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 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 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 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 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 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
学习探究
阅读第四段,思考: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家乡过大年 的习俗?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最喜欢哪一件?
腊月初一: 1 炒年货
腊月初八: 2 吃腊八粥
3 买糖果 4 挑绒花 5 宰牲禽 6 备食物
腊月二十三: 7 送灶王爷
热爱生活 纯真可爱
8 换门神
腊月三十: 9 除夕守岁 正月初一: 10拜新年
重阳节的由来与习俗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 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 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 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 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 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金秋送爽 ,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 ,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本命年 :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
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子年 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 的本命年。
作者简介
刘 绍 棠
现代作家,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 土文学体系》,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 “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 色”。
• 捅进(tǒng)
灶膛(táng )
• 大吃大嚼( jué) 簸箕(bòji )
• 栗子( lì)
糖黏儿(nián)
• 红火(hónghuo) 豆馅(xiàn )
• 秫秸(shújiē ) 阖家( hé )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 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全文起笔列举二十 四节气的名称的意图是什么?
衬托作用,以二十四节气衬托春 节。本文说“二十四节色彩缤纷 ,”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浓郁 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
春节”,足见春节之重要
京郊运河父老乡亲对春节具有鲜 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称
呼叫什么?
过年或大年
学习探究
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 过年感受的词语有哪些?
3.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 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 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 到年根下。
否自相矛盾?为什么?
小结:本文语言看似平淡朴实,实则韵味无穷。 或用语准确,生动传神;或幽默风趣,富有情趣
;或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某一副生活场景。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