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考古诗复习专题之李白诗歌专题
中考古诗复习专题之李白诗歌专题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修辞: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表 现了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有志难 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表现手法: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用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人生理 想的追求;“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 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意味,以 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蕴含 着无限的悲慨。
28
3.《行路难 其一》诗句赏析: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表现手法:以乐景衬哀情,通过通过描
写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以此来反衬诗 人悲愤、失望的情绪。(“斗十千”、 “直万钱”夸张手法。)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炼字:“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
作,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 感情的激荡变化。
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月影映入江 水,又随江水流去的图景。
15
夜发清溪向三峡,
【译】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思君不见下渝州。
⇒
【译】思念朋友却不得见,我只好乘船东去,直下渝州。
内容理解、情感:第 三句点明诗人正连夜从 青溪驿出发,乘船向三 峡驶去。末句流露出诗 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可谓语短情长。
主题二:思乡思亲
1.《峨眉山月歌》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 家乡山水的一首诗。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 里蜀江行旅图。
2.《春夜洛城闻笛》本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在客居洛阳 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 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18
【主旨情感】本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在客居洛阳 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 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19
【教材追踪】统编版:八年级(上)第12课
渡远荆门外,
【译】从荆门山外渡江,
来从楚国游。
⇒
【译】远去楚地漫游。
炼字:一个“从”字,凸 显了诗人的大气魄。本是诗人 乘船顺江东下,可在诗人眼里, 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杨花:漂泊无定(友人的现状) 子规啼:离愁别恨(诗人的心情) 闻道:震惊,痛惜 过五溪:偏远,艰难
愁心:同情,牵挂,关切 明月:千里可共(客观事物人格化) 随君:时刻相伴 直:不停留——急切 夜郎西:更加偏远之地
主 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
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教材追踪】统编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
23
【教材追踪】统编版: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
青山横北郭,
【译】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绕东城。
⇒
【译】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画面描述:青翠的山峦横亘在 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 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 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诗 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26
修辞:化用“萧萧马
挥手自兹去,
鸣”的典故,借马鸣之 声作为别离之声,衬托
【译】挥挥手从此离去, 萧萧班马鸣。
⇒
离情别绪。“挥手”是 分离时的动作,对于分 离时的心理,用了“萧 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译】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
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 鬼斧神工。
27
【主旨情感】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 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营造出 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抒发了作者对朋友漂 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依惜别之情。
20
山随平野尽,
【译】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
江入大荒流。
⇒
【译】江水奔流到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
21
画面描述:(白天眺望远处)起 伏的山峦追随平坦的原野,渐渐 消失,滚滚的长江奔赴无边的旷 野,依旧滔滔不绝。
炼字:“随”字将群山与原 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 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 流动感。一个“入”字,写出江 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 界。
炼字、修辞:“横”字勾勒出 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 的动态。“青山”对“白水”, “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工整 的对偶句,别开生面;“青”“白” 相间,色彩明丽。
24
此地一为别,
【译】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 孤蓬万里征。
⇒
【译】你就像孤蓬随风飘荡,踏上远行之路了。
修辞、情感:诗 人借孤蓬来比喻友 人的漂泊生涯:此 地一别,离人就要 像那随风飞舞的蓬 草,飘到万里之外 去了。表达了诗人 对友人的深切关心, 感情真挚。
内容理解、炼字:首句点
峨眉山月半轮秋,
明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以
“秋”烘托月色之美,且月只 “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
【译】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不仅写
影入平羌江水流。
⇒ 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 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
灵美妙。“入”“流”两个动
【译】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
初中选录篇目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默写) 2《峨眉山月歌》 3《春夜洛城闻笛》 4《渡荆门送别》(默写) 5《送友人》 6《行路难》 (默写)
二、复习目标:
1.背诵并准确默写其中的三首诗歌。 2.了解六首诗的大意,赏析诗中的名句。 3.体会诗歌的情感,准确写出诗的主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月亮人格化,把自己对友人的担忧 托付给明月,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 忧愁与无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 同情与关切之情。
炼字:“愁”字既有对老友遭遇 的深切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 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忱 的关怀。
闻王 昌龄 左迁 龙标 遥有 此寄
写景 叙事
抒 情
22
仍怜故乡水,
【译】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 万里送行舟。
⇒
【译】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游。
修辞、情感:运用拟 人的修辞手法,写故乡的 水不远万里送自己行舟远 游,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 热爱和依恋之情。
【主旨情感】这首诗通过对出蜀入荆沿途所见景 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 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诗词意象 流水/水流:绵绵不绝。 ➢ 漂泊:孤独悲苦愁---思亲思友思乡。 ➢ 时光易逝:感叹生命。 ➢ 惜别:愁情。
提示:绵绵流水,一去不回,如同时光。
【教材追踪】统编版:七年级(上)第4课
杨花落尽子规啼,
【译】杨花落尽,杜鹃鸟声声哀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
【译】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意象:“杨花”飘落有飘 零寂寞之感,“子规啼”暗含 悲痛、凄凉之意。诗人借用 “杨花”“子规”这两种意象, 点明闻讯的时节是暮春,奠定 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炼字:“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
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 执着追求。
修辞:借用“乘风破浪”的典故,指明终 将实现远大理想。
情感: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坚定的信念以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主题一:人生感慨与精神追求
《行路难》这首诗通过对仕途艰难的描写,抒 发了诗人政治道路遭遇艰难时的愤激之情,也 表达了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首 句写景,以“杨花”飘零、 “子规”啼鸣渲染哀伤的氛围; 次句叙事,表现出对友人路途 艰辛、贬迁荒凉之地的悲伤与 同情。
11
我寄愁心与明月,
【译】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பைடு நூலகம்
⇒
【译】一同伴随您奔赴夜郎之西。
12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明月抒 发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主旨情感】这首诗涉及五个地名,
渐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
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及对友人
16
的思念之情。
【教材追踪】统编版: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
谁家玉笛暗飞声,
【译】不知何人用笛子吹奏出悠扬的声音,
散入春风满洛城。
⇒
【译】乘着春风散落全城。
表现手法、情感:诗人 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 飞”,变客体为主体。“谁” 与“暗”照应,渲染笛声。 说笛声被春风吹散,传遍了 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 也是艺术的夸张,表达了诗 人的思乡心切。
中考古诗复习专题之 李白诗歌专题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 “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 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 《李太白集》传世,收诗九百多首。
李白的人生经历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 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 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 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 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 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 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 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 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 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 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 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 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 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