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登高》.ppt分析

杜甫《登高》.ppt分析

Page 13
不无 尽边 长落 江木 滚萧 滚萧 来下 。,
颔联:赏析写景的特点和意境
写山——远望“无边落木萧萧” 落木 生命之短暂
写水——俯瞰“不尽长江滚滚”
时间之永恒
秋风萧瑟 败叶纷扬
滚滚涛声 湍湍水势
苍凉雄浑 沉郁悲壮
经常飘泊万里,作客他乡, 更添悲秋情绪,晚年多灾多 病,更何况今天又独自登临 高台。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登高》。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代表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当时诗 人住在夔州。这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 亲吴郎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未来。杜甫感慨万端, 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律。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 大、多猿著称。当时的杜甫,已经历了安史之乱、 蜀内叛乱(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发动的叛乱),并 相继失去了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时代的苦难, 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 友的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压在他的心 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
百万 年里 多悲 病秋 独常 登作 台客 。,
Page 15
空间(万里) 羁旅愁苦 时间(百年) 晚景凄凉
自身
倒艰
新难
命运艰难,可恨鬓角又像著了繁 停 苦
霜,穷途潦倒心灰冷,因病戒酒 浊 恨
不举杯。
酒繁
杯雪
。鬓


Page 17
本诗的主旨:
《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 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 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 伤时叹己的情怀。
诗的艺术特色
1、对偶工稳,音韵和谐。 2、情景交融,意境开阔。 3、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是指其诗以精练的字 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 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 情; “顿挫”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 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 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 激难抑
首联 仰望 云天秋风

俯视 江水渚洲
解诗题
中国古代风俗,农历九月九日 重阳节登高饮酒,可以长寿消灾。 士大夫又有登高言志、赋诗抒怀之 传说,所谓“君子登高必赋”。杜 甫这首诗,其实综合了以上几层含 义。
解诗题
借助诗题登高 登高所见
把握内容
登高所感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这首诗给我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孤独、沉郁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草 木肃杀,有一种悲凉的氛围,给 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 生迟暮、功业难成的联想。杜甫 的悲秋情怀,融入了羁旅的愁思, 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 更加沉郁厚重。
课堂小结
• 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的 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愁,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仔细品读,体会杜甫诗歌的 沉郁顿挫特点。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诵读诗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
的诗歌风格。 3.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
体味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杜甫·温故知新
字( 子美)
后人称之为“(诗圣 )”
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
“三吏”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仰望 无边落叶
颔联
(扩大了视野)
俯视 不尽江水
颈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尾联
新停酒杯
悲壮而不悲哀, 激动而不消沉, 阔大而不狭小。
Page 20
朗诵全诗并试背
渚风 清急 沙天 白高 鸟猿 飞啸 回哀
不无 尽边 长落 江木 滚萧 滚萧 来下
பைடு நூலகம்
百万 年里 多悲 病秋 独常 登作 台客
潦艰 倒难 新苦 停恨 浊繁 酒霜 杯鬓
急切的秋风,高远的天空, 悲凉的猿啼在回鸣; 江水澄碧,流沙雪白,鸟儿在 小洲上飞来飞去。
渚风 清急 沙天 白高 鸟猿 飞啸 回哀
Page 11
首联:写了几种意象? 渲染了怎样 的氛围?
风--天--猿--渚--沙--鸟
急高哀清白飞 凄空凄 凄 孤 冷旷厉 清 独
秋意悲凉 境遇孤苦
无边的旷野,风儿吹 荡着落叶萧萧地坠 下,不尽的长江啊, 波涛滚滚奔流不息。
“三别”


杜甫生平四个时期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 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 《兵车行》《丽人行》等,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 《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 和“三吏”、“三别”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