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踏.实/踏.青暴.晒/一曝.十寒长途跋.涉/拔.地而起B.干劲./强劲.撤.退/南辕北辙.春寒料峭./容貌俏.丽C.贝壳./地壳.簇拥./风起云涌.三年五载./载.入史册D.擅.长/檀.木檐.漏/瞻.前顾后重峦叠嶂./欲盖弥彰.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雄跨跋涉匹敌因地自宜B.蔓延喧嚣擅长长虹卧波C.映衬歌颂翰林俯昂生姿D.料俏孵化斟酌无动于衷3.古诗文默写。
(8分)(1)微动涟漪,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采桑子》)(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________________。
(朱敦儒《相见欢》)(3)《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鹤楼》中使用了叠词,描绘了江上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1)请写出两种《昆虫记》中描绘的昆虫并分别简要概括它们的特点。
(2)在《昆虫记》中,你最喜欢的昆虫是什么?为什么喜欢?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分)我们应该明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不可割裂的,二者不是两件不相干的事,而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毫不相干,这样的传承就是十分可疑的。
我们还应该明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只是我们在民族复兴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之一,绝非全部。
我们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并非仅仅继承和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足够了。
6.桥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学完本单元后,你所在班级拟举行以“说不尽的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共8分)(1)【桥之名】结合提示,填写“桥”的名称。
(3分)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述的是诗人在________夜宿的情景。
②横跨在河北洨河之上的________,是隋朝石匠李春以无比的聪明才智建造的。
③传说中,七夕节喜鹊在天上搭的桥名曰________。
(2)【桥之美】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桥之美。
(2分)①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美在__________________②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
美在__________________(3)【桥之韵】生活中还有许多别样的桥,请你参照示例,另写一句。
(3分)示例: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传到西方,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共12分)阡陌交通的现代立交桥“有人之处必有水,有水之处必有桥。
”早在千年之前,就已传颂的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了桥的重要。
从《水经注》中的旅人桥,又到闻名世界的赵州桥,以及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他们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而今天,已经不再是那个“之乎者也”的时代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有人之处必有水”已经不一定了,高新科技使人能在任何地方居住。
“有水之处必有桥”已经不再受用了。
水下可修通道;而无水之处,一座座雄伟的立交桥拔地而起。
我国的城市几乎都有立交桥,它像一座城市的皮带,连接着每个地方。
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各式车辆的日益增多,平面相交的路口相当拥挤,所以各大城市就兴建了许多立交桥,用空间分隔的方法消除交叉路口人流、车流的冲突。
有了立交桥,城市交通开始走向了立体。
立交桥的形式多样,因为鉴于它陆地入口、出口的设计空间大,自然也就显得与一般桥更不同了。
青岛海尔立交桥是立交桥中的佼佼者,它是继杭州路立交桥、流亭立交桥、海信立交桥之后的又一大型立交桥。
它起于海尔路,北至合肥路,南至同安路,全长1 657米。
其中跨线主桥全长312米,以东372米,以西560米。
主线为双向八车道。
海尔路因为它在原27米行道的基础上改为31米行道,总宽为44米。
立交桥采用全苜蓿叶形。
从空中俯视,它宛如比翼齐飞的一对蝴蝶,正在青岛这朵花上休息。
它是青岛市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近几十年来,有了立交桥,城市环线和高速公路网的连接畅通无阻。
它使交通不再繁忙,它是我们城市必不可少的朋友,也是我们伟大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见证!7.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2分)8.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加以说明。
(3分)9.“我国的城市几乎..都有立交桥”一句中加点的词语“几乎”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10.现代立交桥发挥着怎样的作用?(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共16分)观莲拙政园周瘦鹃拙政园的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三,池水沦涟,正可作为莲花之家,何况中部的堂啊,亭啊,轩啊,都是配合着莲花而命名的,因此拙政园实在是一个观莲的好去处。
从东部新辟的大门进去,迎面就看到新叠的湖石,分列三面,傍石植树,点缀得楚楚可观,略有倪云林画意。
进园又见奇峰几座,好像是案头大石供,这里原是明代侍郎王心一归田园遗址,有些峰石还是当年遗物。
这东部是近年来所布置的,有土山密植苍松,浓翠欲滴;此外有亭有榭,有溪有桥,有广厅作品茗就餐之所。
从曲径通到曲廊,在拱桥附近的水面上,先就望见一小片莲叶莲花,给我们尝鼎一脔;这是今春新种的,料知一二年后,就可蔓延开去了。
从曲廊向西行进,就是中部的起点,这一带有海棠春、玲珑馆、枇杷园诸胜,仲春有海棠可看,初夏有枇杷可赏,一步步渐入佳境。
走过了那盖着乡绮亭的小丘,就到达远香堂,顾名思义,不由得想起那《爱莲说》中的名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八个字来,知道堂名就由此而得,而也就是给我们观莲的好地方了。
远香堂面对着一座挺大的黄石假山,山下一泓池水,有锦鳞往来游泳,堂外三面通廊,堂后有宽广的平台,台下就是一大片莲塘,种着天竺种千叶莲花,这是两年以前好容易从昆山正仪镇引种过来的。
原来正仪镇上有个顾园,是元代名士顾阿瑛“玉山佳处”的遗址,在东亭子旁,有一个莲池,池中全是千叶莲花,据说还是顾阿瑛手植的,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珍种犹存,年年开花不绝。
拙政园莲塘中自从把原种藕秧种下以后,当年就开花,真是色香双绝,不同凡卉;第二年花花叶叶,更为繁盛,翠盖红裳,几乎把整个莲塘都遮满了。
并蒂到处都是,并且一花中有四五芯,七八芯,以至十三个芯的,花瓣多至一千四百余瓣。
只为负担太重了,花头往往低垂着,使人不易窥见花芯,因此苏州培养碗莲的专家卢彬士老先生所作长歌中,曾有“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之句,表示遗憾,其实我们只要走到水边,凑近去细看时,还是可以看到那捧心西子态的。
今夏花和叶虽觉少了一些,而水面却暴露了出来,让我们欣赏那水中花影,仿佛姹娅欲笑哩。
远香堂西邻的倚玉轩,与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而北面的斜坡上有一个荷风四面亭,三者位于三个角度上,恰恰形成鼎足之势,而三处都可观莲,因为都是面临莲塘的。
香洲贴近水边,可以近观,倚玉轩隔一条花街,可以远观;而荷风四面亭翼然高处,可以俯观,好在莲花解意,婉娈可人,不论你走到哪一面,都可以让你尽情观赏。
穿过了曲桥,从假山上拾级而登,就见一座楼,叫做见山楼,凭北窗可以看山,凭南窗可以观莲,并且也可以远观远香堂后的千叶莲花了。
走进别有洞天,就到了园的西部,沿着起伏的曲廊向西行进,就看到一座美轮美奂的花厅,分作两半,一半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庭中旧时种有山茶十八株,而曼陀罗就是山茶的别号,因以为名。
另一半是三十六鸳鸯馆,前临池沼,养着文羽鲜艳的鸳鸯,成双作对地在那里戏水,悠然自得。
池中种着白莲,让鸳鸯拍浮其间,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画面;正如宋代欧阳修咏莲词所谓:“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真是相得益彰,而大可供人观赏,供人吟味的。
向西出了三十六鸳鸯馆,向北走过一条小桥,就到了留听阁,窗户挂落,都是精雕细刻,剔透玲珑。
我们细细体味阁名,原来是从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古诗句上得来的。
这个阁坐落在西部尽头处,去莲塘不远,到了秋雨秋风的时节,坐在这里小憩一会儿,自可听到残荷上淅淅沥沥的雨声的。
1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拙政园的?重点介绍了拙政园的哪几处景观?(4分)12.文中大量引用诗句,增添了莲景的风韵。
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4分)13.作者为什么说“拙政园实在是一个观莲的好去处”?对远香堂的莲花他又做了哪些方面的介绍?(4分)14.从观莲的角度看,作者介绍完留听阁便停笔不写是否有道理?为什么?(4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
(共10分)(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二)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恁么:如此,这样。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解衣欲.睡欲:想要B.月色入户.户:窗户C.念无与.为乐者与:和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罢了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7.“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18.语段(一)和语段(二)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3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
(共4分)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9.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__________,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__________之情。
(2分)20.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山随平野尽”中哪个字用得好?试做简要赏析。
(2分)四、作文(50分)21.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50分)(1)题目:记忆中最美好的片段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5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