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泸州市市情概况

泸州市市情概况

泸州“156”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是泸州市未来5年“156”发展战略的“1”,即“一大战略目标”。

这一大战略目标,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立意高远,内涵丰富。

“五大战略任务”即到2016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个翻番。

“六大战略重点”即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城市、构建大枢纽、繁荣大文化、推进大开放、改善大民生。

泸州市市情概况地理环境四川省辖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渝黔滇结合部。

地理坐标东经105°08′41″-106°28′,北纬27°39′-29°20′。

东西宽121.64千米,南北长181.84千米。

东邻重庆、贵州,南界黔、滇,西连宜宾、自贡,北接重庆、内江。

辖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

幅员面积12243平方千米。

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低南高。

北部为河谷、低中丘陵,平坝连片,为鱼米之乡。

南部连接云贵高原、属大娄山北麓,为低山,河流深切,河谷陡峭,森林矿产资源丰富。

海拔高度240-520米。

合江县九层岩长江江面海拔203米,为最低点。

叙永县罗汉林羊子湾梁子主峰海拔1902米,为最高点。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北部为准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南部山区气候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气候之分,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17.1℃-18.5℃,年平均降雨量748.4-1184.2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无霜期300-358天。

土地肥饶,物产富庶。

具有春荣夏艳秋实冬秀的江南特色。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沱江、永宁河、赤水河、濑溪河、龙溪河等交织成网。

境内长江航道133千米,入境水量2420.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2691亿立方米。

近30年,长江最高洪水位18.86米。

历史沿革泸州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

夏、商时属梁州之域。

周代属巴国辖地。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春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有包括泸州在内的大片土地。

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

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

西晋仍置江阳郡。

南朝刘宋、齐置东江阳郡,萧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三年(620年)置总管府,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

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

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战35年,元属重庆路。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泸州直隶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使司。

清嘉庆七年(1802年)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

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置永宁道,1935年设置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解放泸县。

1950年1月设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相当于省级,1952年8月撤销)。

1949年12月设置泸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称泸县区专员公署,1952年3月改称隆昌专员公署,同年12月改称泸州专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泸州专员公署)。

1960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泸州专区,所属市县划归宜宾专区。

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市。

国家荣誉称号1994年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泸州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泸州市为"双拥模范城"。

1997年1月第二次批准命名,2000年1月12日第三次批准命名。

1995年12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批准泸州市为"国家卫生城市"。

2000年4月再次批准命名。

行政区划江阳区,区人民政府驻市府路、辖街道办事处4个,镇8个,乡6个;龙马潭区,区人民政府驻小市镇新街子,辖街道办事处2个,镇6个、乡1个;纳溪区,区人民政府驻安富镇友谊街,辖街道办事处1个,镇8个,乡5个;泸县,县人民政府驻福集镇,辖镇16个,乡8个;合江县,县人民政府驻合江镇百花亭,辖镇14个,乡15个;叙永县,县人民政府驻叙永镇南大街,辖镇11个,乡15个(民族乡5个);古蔺县,县人民政府驻古蔺镇府前街,辖镇12个,乡17个(其中民族乡4个)。

行政区划得名由来江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阳县枕带双流,据江(长江)洛(沱江)会(汇流)也.(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赵相苏嘉为侯国."江阳县(治今江阳区)属益州犍为郡。

建置历史2152年。

《春秋谷梁传·禧公二十八年》;"水北曰阳。

"因治所在长江之北得名。

泸州南朝萧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置泸州,领江阳郡。

江阳郡领:江阳县(治今江阳区)、汉安县(治今纳溪区大渡口镇)、绵水县(治今长宁县北)、安乐戍(治今合江县合江镇).州、郡治今江阳区.得名历史约1456年.得名"泸水说"。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梁大同中置泸州,远取泸水为名。

"[清]李元《蜀水经》:"郡得名为泸者,盖始因梁大同中尝(曾经)徙(迁移)治马湖江口(金沙江、泯江汇流处)置泸州。

马湖(金沙江下游自雷波至宜宾市一段,因流经古马湖县得名)即泸水(雅砻江下游)下流,因远取泸水为名。

"泸县[民国]王禄昌、高觐光等纂修《泸县志》:"民国二年(1913年)改(泸州为)县,设泸县知事公署。

"治今四川省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址,属永宁道。

从泸州得名。

合江西汉元鼎二年(前115年)设符县,治今合江县城南关,属益州犍为郡。

建置历史2116年,因符关(巴蜀入黔要隘,今合江城区南关)得名。

南朝萧梁文帝五年(564年)撤销安乐戍,设置合江县,治今合江镇,属江阳郡。

《永乐大典·泸州志》:"合江县……前方位在江(长江),右(西南方)枕安乐溪(赤水河),二水相合,因名其县。

"纳溪西汉至西晋本江阳县地,成汉(304-347年),时江阳郡为夷僚(少数民族)所据,江阳郡寄武阳县地(今井研县南),后寄治武阳县治(今彭山县东北),称西江阳郡,后复故土。

东晋穆帝(在位345-361年)于此(今纳溪区大渡口镇)置汉安县,初属江阳郡,后为东江阳郡郡治。

建置历史约1640年。

《永乐大典·泸州志》:"[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于纳溪口置军寨,元丰元年(1078年)徙都巡检使主之,绍定中(绍定五年,即1232年)升[纳溪]寨为县,县治距州城下流三十里。

"属泸州泸川郡。

《永乐大典·泸州志》:"纳溪,古寨名。

……昔诸葛武侯平云南,于溪右立寨[招]降。

……纳溪县,县名。

古之有溪,上控永宁界首,下注泸江,昔诸葛武侯平定云南,蛮夷(少数民族)纳贡而出此溪,因名纳溪,又曰云溪。

"叙永唐朝元和元年(806年)于纳州以南至赤水河中上游北岸置羁縻蔺州。

近人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唐朝置羁縻宋州,州治今兴文县中城镇,领牁龙、牁支、宋水、卢吾四县。

以彝族首领为州刺史,属剑南道泸州。

建置历史1195年。

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置永宁路。

明末置叙永同知,隶叙州府。

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叙永厅升为叙永直隶厅,治今叙永镇,以贵州永宁县来属。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以永宁县移治于古蔺场。

民国2年(1913年)改永宁直隶州为叙永县,治今叙永镇,属永宁道。

《叙永厅志》(清朝康熙年间著):"改土归流,以叙(州府)郡丞驻永(宁)治之号叙永厅,即以'叙州府'之'叙'、'永宁'之'永'为'叙永'。

"古蔺唐朝元和元年(806年)于纳州以南至赤水河中上游北岸置羁縻蔺州。

约于同一时期,彝族扯勒部落二十七世不结布歹,在柏雅妥洪袭君长(彝称)职,属剑南道泸州。

建置历史1195年。

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以永宁县移治于十蔺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名古蔺县,治今古蔺镇,属下川南道永宁州。

古蔺得名:(一)蔺境为唐代羁縻蔺州地。

蔺州盛产蔺草(灯心草),唐宋之世地无珍重,每岁土人以草织花席,故名。

(二)"古蔺"与"永宁"同义。

民国余达父《且兰考》:"按蔺即宁之转。

"龙马潭[清]常明、杨芳灿等纂修《四川通志》卷百六十八:唐朝王昌于梓州遇落魄仙,落魄仙姓张。

后王昌入泸州,落魄仙呼昌为"易元子",授以道术,取马送昌归至家,马化龙入潭。

昌后遂仙去。

1996年1月设置县级区。

从龙马潭得名。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面积12242.9平方千米,折算122.429万公顷,其中耕地47.14万公顷,林地41.88万公顷,园地3.1万公顷,草地3.71万公顷,水域6.74万公顷,城乡居民厂矿用地6.24万公顷,交通用地3.22万公顷,未利用地10.67万公顷。

重视综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工业、城镇、交通、商贸发展很快,促进多种经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水资源每年地表径流量55.8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储量10.625亿立方米,可开采地下水资源4.252亿立方米。

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保持水土,减轻洪涝灾害,为国民经济各产业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保证。

泸县流滩坝电航工程3台机组装机容量1.8万千瓦。

矿产资源探明储量煤43.32亿吨,天然气407亿立方米,硫铁矿32.17亿吨、方解石20.1万吨。

大理石计数亿立方米。

还有铜、金、石油、铀、镓、锗、铝土、耐火粘土、熔剂白云岩、盐、石灰岩、高岭土、玻璃用砂、陶瓷用粘土、石膏等20多种。

能源资源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2.8万千瓦。

可开发量25.2万千瓦。

无烟煤探明储量19.85亿吨,预测储量52.2亿吨;烟煤保有储量5296.2万吨,预测储量1.3067亿吨,近年天然气产量7.3亿立方米。

生物能源秸杆、沼气注意合理开发,充分利用。

气候资源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光热水资源组合好,作物生长季节长,积温有效性高,给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农业生产潜力大。

生物资源自然环境优越,资源丰富,门类齐全。

盛产水稻、糯高梁、荔枝、桂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