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定市山药病害种类及危害特点调查初报

保定市山药病害种类及危害特点调查初报

保定市山药病害种类及危害特点调查初报 1 2 3 4 5 陈红岩,刘晓芸,齐红茹,王丽萍,袁丽然(1.河北保定市植保植检站,河北保定071051;2.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51;3.河北蠡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河北蠡县071400;4.河北保定市蔬菜技术推广站,河北保定071051;河北安国市农技推广中心,河北安国071200 )摘要2006 年-2008 年,通过调查,基本上摸清了当前全市麻山药生产上发生的病害种类及其危害特点,明确了威胁生产的病害线虫类2 种,叶斑类 4 种,地下部病害 4 种和病毒病。

重要病害是短体线虫病、炭疽病、镰刀菌枯萎病,具有潜在危害性的病害是根结线虫病、镰孢褐腐病、病毒病。

关键词:麻山药;病害;调查;研究山药Dioscorea opposite Thunb.,当地称麻山药是保定市的特色农作物,全市种植面积约9333.3 公顷,涉及10 个县(市)。

山药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由于受土壤条件的限制,轮作倒茬困难,连作种植,导致病害发生普遍并逐年加重,是制约麻山药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

笔者于2006 年-2008年开展了山药病害种类、危害特点的调查,明确了重要病害和潜在的危害性病害,以期为指导山药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1 调查研究方法以蠡县大曲堤山药种植区为重点,结合全市其它种植区域,在其生长期和收获期分别进行定点调查和全面普查,对染病的具有典型症状的植株,采集标本,拍摄照片;在实验室,通过保湿培养,分离培养(常规病组织分离法,在PDA 培养基上分离培养),镜检鉴定。

2 病害种类及发生危害特点2.1 线虫病类2.1.1 短体线虫病病原薯蓣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dioscoreae sp.nov. Yang Chao)⑴是短体线虫属的一个新种。

发生危害特点、短体线虫病又称根腐线虫病,俗称“水疔”“红斑病”。

近年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一般发病田产量损失在10-30严重的产量损失50左右。

病原线虫只危害麻山药的根状茎,染病的根状茎初期表皮上生少量圆形红褐色小斑点,斑点直径约1-2mm,随着线虫的继续侵染及虫量的增加,病斑数量不断增多,病斑面积逐渐扩大,直径约2-4mm 浅褐色至黑褐色,病斑边缘稍凹陷,剖开皮内病组织呈红褐色,深度约2-4mm。

严重染病者,病斑可连成大片,甚至环绕根状茎,表面有微细龟裂纹。

最后,病部皮色暗褐,凹陷,干裂,作者简介:陈红岩(1963—),男,河北定州市人,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植保技术推广研究工作,E-mail:。

此项工作得到了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赵来顺老师、河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刘信义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汪来发研究员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内部病组织呈褐色干腐状;深度可达0.5-1cm,根状茎变脆,极易折断。

土壤和带线虫种栽是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连年重茬,线虫虫体数量不断增多,导致病害逐年加重。

沙质土壤适宜线虫的生存、繁殖和侵染危害。

2.1.2 根结线虫病病原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

发生危害特点根结线虫病俗称“水痘”,是近年发生的新病害,目前该病仅限于蠡县留史镇东奇庄和西奇庄一带发生,一旦染病危害较大,一般减产80左右。

6 根结线虫只危害麻山药的根状茎及其表面着生的毛根(吸收根)月上中旬即可侵染,染病初期仅个别植株发病,受害根状茎表面的毛根染病,形成球状、棒状或不规则状的瘤状物,瘤状物白色至黄白色;到8 月份,只是病株率和毛根感染数量增加;9 月下旬,病情明显加重,病株率接近100,大部分毛根染病,根状茎上也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瘤状物;10 月下旬,发病已极严重,根状茎上形成大量的瘤状物,相互连接,甚至重叠,成疙瘩状,部分毛根上的瘤状物已变褐坏死,根状茎上的瘤状物也有的坏死并开裂,内部组织变红褐色坏死,甚至大面积腐烂。

2.2 叶斑病类2.2.1 炭疽病病原薯蓣炭疽病菌Coll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Gloeosporium ⑵pestis Massee Colletotrichum dioscoreae Tehon。

其他中文名称: 胶孢炭疽菌,盘长孢状刺盘孢⑶,薯蓣圆盘孢⑷,薯蓣盘长孢⑸。

发生危害特点炭疽病是麻山药最主要的叶部病害,常造成叶片大量干枯脱落,茎藤和全株枯死,是需要重点防治的病害。

危害叶片及茎蔓,多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和上年遗留田间的山药豆萌生的自生苗叶片上发病,渐向中上部茎叶发展。

叶片染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症状类型。

急性型病斑:发展快,危害大,叶片上病斑较少,多在叶片与叶柄或叶柄与茎蔓的连接处出现不规则形的黑褐色病斑,很快叶柄病部干缩,呈黑褐色不规则形较大的病斑,叶片干枯。

慢性型病斑:叶片上初期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渐扩大成黑褐色,边缘清晰,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0.2-0.5cm 的病斑,稍凹陷,后期病斑中部呈灰色或灰白色,有不规则的同心轮纹,病斑边缘色暗,外围有黄晕,常多个病斑连成大斑块,病部易穿孔破裂。

茎蔓染病产生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斑,病部略下陷或干缩,最后导致病部以上茎蔓及叶片枯死。

若近地面茎基部发病,病斑较大或多斑连接,会引起茎基部腐烂,全株枯死(死秧)。

无论叶片或茎蔓上的病斑内,均可产生散生的黑色小颗粒(分生孢子盘),空气潮湿时病斑产生淡红色粘稠状物(分生孢子团)。

以往有人将茎基部发生黑褐色病斑,造成全株枯死的症状认为是疫病,经我们多次镜鉴和分离培养,查到的均为炭疽病菌,未发现疫霉菌。

炭疽病的发生流行与当年气候条件有极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雨湿状况决定流行的早晚和轻重(见附表)。

附表2006—2008 年度7—9 月份降水与炭疽病流行关系表河北蠡县降水2006 年2007 年2008 年降水量(mm)177.8 59 139.7 7 月份降水次数(次)12 10 12 降水量(mm)46.1 80.7 165.7 8 月份降水次数(次)14 12 14 降水量(mm)13.6 68.5 82.9 9 月份降水次数(次) 3 9 12 流行程度较早轻度流行偏晚中度流行偏晚严重流行2.2.2 斑枯病病原薯蓣壳针孢(Septoria diocoreae)发生危害特点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生褐色小点,后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6-10mm,中央褐色边缘暗褐色,上生黑色小粒点,即分生孢子器。

斑枯病秋季发生普遍,发生较晚,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危害,结合防治炭疽病可兼治。

2.2.3 褐斑病病原薯蓣叶点霉(Phyllosticta dioscoreae Cooke)。

发生危害特点主要危害叶片,病斑近圆形或椭圆形至不规则形,大小不等,边缘褐色,中部灰褐色至灰白色,斑中生黑色小粒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该病发生普遍,危害性不大,一般结合炭疽病可防治。

2.2.4 灰斑病病原薯蓣色链隔孢(Phaeoramulana dioscoreae )异名薯蓣尾孢(Cercospora dioscoreae)。

发生危害特点危害叶片,叶斑出现在叶片两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2-21mm,病斑中心灰白色至褐色,常有2-3 个黑褐色细线轮纹圈,有的四周具有黄色至暗褐色水浸状晕圈,叶背色较浅,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层。

一般不会造成较大危害,结合炭疽病可防治。

2.3 地下部病害2.3.1 立枯病(茎腐病)病原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发生危害特点主要危害地中茎,发病初期地中茎上形成黄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后扩大形成褐色长形病斑,病部凹陷,严重时绕茎一周,茎基部干缩腐烂,致使植株地上茎叶枯萎,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及附近常生有污白色蛛丝状物,并附着有小土粒。

一般作物上的立枯病多只发生在苗期,而麻山药立枯病从苗期到9 月上中旬均可发病。

干旱年份发生轻,雨水多的年份或土壤湿度大的田块发病重。

2.3.2 镰刀菌枯萎病(死藤、死秧)病原薯蓣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 sp. dioscoreaeWellman)。

发生危害特点危害地下茎基部、须根、毛根和根状茎。

茎基部受害出现梭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斑,后病斑向四周扩展,茎基呈黑褐色干腐,腐烂部位甚至延及根状茎。

由于茎基部腐烂,导致地上部叶片逐渐黄化、脱落,全株枯萎死亡。

须根和毛根染病,一段和整条呈黑褐色腐烂。

根状茎染病后,多以皮孔为中心,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斑,剖视内部病组织亦呈黑褐色干腐,一般深度不超过0.5cm,严重时根状茎上布满黑褐色病斑,甚至整个腐烂。

该病一般在 6 月开始发生,麻山药全生育期均可受害,贮藏期间条件适宜时病害可继续扩展。

高温多雨,地势低洼,土壤潮湿条件下发病重。

该病发生较普遍,危害重,是麻山药上需要加强防治的重要病害之一。

2.3.3 镰孢褐腐病(褐色腐败病)病原腐皮镰孢,又称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

发生危害特点危害根状茎,形成大面积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内部软腐,切开可见褐变腐烂的部分常较外部病斑大且深。

严重者整个根状茎全部腐烂。

雨水多年份发病重,土壤潮湿,土壤粘重地块发病重。

目前该病仅局部区域个别地块发生严重,一般田块偶见发病。

一旦发病,损失大且不易防治。

2.3.4 黑痣病(黑皮病)为首次发现尚未见报道的新病害。

2006 年麻山药收获期病害调查时,在大曲堤村个别地块上发现。

病原甘薯毛链孢,又称甘薯黑痣串孢霉(Monilochactes infascans)。

发生危害特点麻山药黑痣病与甘薯上的黑痣病症状相同。

主要危害根状茎,表皮发生浅褐色至黑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往往许多小斑点密集在一起连成一片,严重的病部面积可占根状茎的1/3 至2/3。

病重时,病斑硬化,表面产生微细龟裂,根状茎逐渐失水干缩。

病斑仅限于表皮,不深入内部组织,对产量影响不大,但影响外观品质和商品价值。

2.4 病毒病类除表现花叶,斑驳,坏死环斑,沿脉变色,矮缩,皱缩,小叶等常见症状外,有的表现为“虎皮”的系统症状,特征是叶背密生细小的无明显界限的红褐色斑常连片,看似虎皮。

病斑一般仅在下表皮,不穿透叶正面,叶表面仅表现色淡,呈黄绿色。

病株由下而上系统发展,造成植株早衰,提早黄化枯死。

田间病毒病株率一般在30左右,其中“虎皮”类型病株占总病株的50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