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开放型经济的含义 (2)二、中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困难 (2)(一)基础设施薄弱 (2)(二)地理位置劣势 (2)(三)环境闭塞 (3)(四)人力资源匮乏 (3)三、发展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思考 (3)(一)建设良好的对外开放的软硬件环境 (3)1、推进内陆地区国际大通道建设 (3)2、推动内陆沿海沿边通关协作 (3)3、培育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4)4、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二)加强区域间互动合作 (4)1、创新贸易加工模式 (4)2、培育参与国际和引领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的新优势 (4)(三)培育和引进人才 (4)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5)2、积极引进外地人才 (5)3、建立适合人才发挥作用的体制环境 (5)参考文献 (5)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曹培琳【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研究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全国经济的加速和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我国推进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是我国加快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的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的战略重点。
本文从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就如何实现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意见。
主要有:面临的困难有基础设施薄弱;地理位置劣势;环境闭塞;人力资源匮乏。
提出的思考意见有建设良好的对外开放的软硬环境;依托本地区优势加强区域间互动合作;培育和引进发展所需人才等。
关键词:中西部;开放型经济;产业转移;区域互动;人才引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包括20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14个省,5个自治区,1个直辖市。
幅员辽阔,占我国国土面积80%以上。
目前,中西部地区仅拥有全国约13%的进出口,17%的外资,22%的对外投资,这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凸显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后劲。
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巨大潜力和回旋余地在中西部地区,拓展开放型经济广度和深度的重要方向在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已经驶入快车道,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开放型经济的含义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性经济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经济体制模式。
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
开放型经济强调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尽可能充分的参与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的比较优势。
二、中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困难(一)基础设施薄弱在基础设施方面,中西部不论在运输线路、路网密度,还是在给排水、邮电业务总量等方面均远远落后于东部,且技术装备落后。
(二)地理位置劣势中西部地区既不靠海、也不沿边,存在开放口岸少,物流费用高、区域转关难等诸多亟待破解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很大一部分是以低附加值的产业为主,以承接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衣、制鞋、玩具、来料加工等轻工业而发展起来的,这些行业往往“两头在外”,即生产原料从境外来,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再运往国外。
这类加工行业对物流费用成本非常敏感。
由于海路运输是最低廉的运输方式,所以沿海地区利用海运作为物流的主要手段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尽管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与东部相比相对较低,但是对物流成本敏感的外向型轻工业是不大可能把生产基地迁移到中西部地区的。
物流成本高是中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最大障碍之一。
(三)环境闭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梯度式发展战略,把沿海作为全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开设了一系列经济开发区,并实行了很多优惠政策。
而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长久以来被忽视。
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地区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较低,在思想认识、经验办法、人才储备等方面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相配套的“软环境”建设还很薄弱,产业结构还很单一,经济主体国有企业居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比例同东部地区相比偏低,中小微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这些都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人力资源匮乏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气候环境相对恶略,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仅难以吸引到外部人才,连已有的人才、劳动力也大量外流。
城市高学历人才宁愿到北上广及东部沿海城市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不愿意回到家乡;广大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也形成庞大的外出务工人员队伍,出现了“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
人力资源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中西部地区的人才缺乏与经济发展落后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发展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思考(一)建设良好的对外开放的软硬件环境1、推进内陆地区国际大通道建设完善投资环境,切实做到通公路、通铁路、建港口、机场、完善水电气的设施建设。
要统筹推进内陆地区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快建设面向东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航线,发展江海、铁海、陆航等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
2、推动内陆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扩大“属地申报、口岸放行”等改革试点,使内陆地区货物进出口逐步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提高口岸通行效率,降低通关成本。
3、培育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统一市场监管,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
积极对接国际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大力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保证各类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增强各类企业长期投资的信心。
4、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扎实做好产权保护、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基础工作;建立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树立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理念,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周到优良的服务环境,优美舒适宜居的生态环境,高度文明的人文环境,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加强区域间互动合作1、创新贸易加工模式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在信息、管理、资金、人才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但中西部地区在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中西部地区要利用国家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契机,全面夯实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创新内陆加工贸易模式,推进整机生产、零部件、原材料配套和研发结算在内陆地区一体化集群发展,使内陆地区成为沿海加工贸易链条的承接地。
2、培育参与国际和引领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的新优势规则和标准竞争是最高层次的竞争。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对外贸易的经验,进入了世贸组织重大经贸问题谈判的核心圈,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强劲的发展空间,可以利用其优势,结合其他发达地区对外经贸中积累的经验,改变我国作为现行国际经贸规则适应者和遵循者的角色。
在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国际经贸新课题谈判,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积极、自信、负责的姿态,参与全球性问题治理,增强我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和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三)培育和引进人才人们总认为所谓人才就是那些高学历、高文凭、高职称、高学位或高分数的“高”人,而往往忽视了人才是分层次、分类型的。
实际上,人才所具有的才能是不同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有着其各自不同的才能发挥领域,即:事得其人,人尽其才。
中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果能够与大量适当的人才结合,将会产生极大的推动力,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进而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中西部地区应在人才培育与人才引进方面双管齐下,把人力资源上升到战略定位的高度。
具体策略有如下几点: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20世纪50年代,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创建了人力资本理论,21世纪开始我国把人力资源放到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度上来认识。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国家、地区和企业的兴衰,人才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在人才使用上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的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人人都可成人才。
2、积极引进外地人才人才引进不光是人才个体的引进,而且还意味着智力、意识、知识和经验的引进。
经济发达地区发达的经济产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全球化范围的开阔视野,使得这些地区的工作人员具有更先进的思想,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及领先的工作方法,引进他们,也带回了先进理念及丰富的管理经验,甚至是资金、市场和人脉。
3、建立适合人才发挥作用的体制环境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起者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有高低不同的层次。
作为高层次的或有追求的优秀人才,更注重高层次的“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中西部地区出现的“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不止是东部沿海地区优厚待遇的吸引所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组织内部僵化的管理体制,使人才缺乏发展的空间所致。
所以中西部地区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问题上,应致力于为人才重点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以人为本”的体制环境,提供人才价值实现的工作条件,给人才提供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新时期的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将战略重点转移到广大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中西部应利用其区域特点和区域优势,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的机遇,积极建设良好的软硬环境,加强区域间的互动合作,培育和引进人才,实现使我国经济平衡发展得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1]罗勇:《区域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朱杰:人口迁移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J].江苏城市规划.2008(7)[3]李秀中.李克强:中国经济最大回旋余地在中西部.第一财经日报.2013.8.21[4]史勇进:浅谈我国中西部地区[5]张蜜:我国中西部地区人才回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豆丁网[6]张胜军.三中全会公报解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人民网:财经频道.201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