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最新】怎样读懂一篇课文-范文模板 (3页)

【2019最新】怎样读懂一篇课文-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
读懂一篇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

如何去读懂一篇课文呢?这个问题,
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一个是“懂”的标准,一个是“懂”的方法。

“懂”,是了解了,明白了的意思。

所谓读懂了一篇课文,从我们认识事物和
学习语文的规律上去看,应达到7个“标准”:①识字理词,即认识字,理解
字词的含义。

②理解句子,特别是反映人物品质、事件意义、事物特点的句子。

③认识结构,即给课文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

④了解内容,即弄清楚课文的主
要内容是什么。

⑤认识中心,即弄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⑥体味技法,
即文章的写作特点。

弄清了读懂一篇课文的“标准”,下面就是“读”的方法问题了。

如何去读懂
一篇课文,仍要从我们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上去看。

应做到“三读”:一、初读课文,整体认识。

拿到课文,先把全文初读一遍,其任务是勾画生字、生词,不懂的地方,结合
看课题,大致了解一下课文写的是什么。

这是对课文初步的整体认识。

如,我
们自学《卢沟桥的狮子》的时候,勾画了生字、生词、不懂的地方之后,再看
看课题,便会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卢沟桥的狮子和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这是对
课文的整体认识。

二、细读课文,局部认识。

这个“局部”,指对课文字词句段的认识。

如何去做呢?应分三步走:①理解字词。

通过、词典,联系上下文,认识生字,理解字词的含义。

所谓“字词的含义”指包蕴在字词中的意思,它并不拘泥于
字典、词典中的解释。

如,《小站》中“春意”一词,仅仅从字典中去看,认
为它是春天的意思,这便大谬了。

再联系上下文去看,才能理解它的含义,此“春意”,指工作人员的精心布置、热情周到的服务,给旅客带来的温暖的春
天的气息。

②读懂句子。

指弄明白句子说的是什么,它的意思是什么。

如,
《卢沟桥的狮子》中的最后一句话:“正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
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这句话写的是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
义的建筑。

它的意思是:在这里曾经发生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重大历史
事件,它是日本侵华的历史见证。

它时刻提醒我们不忘国耻,认识振兴中华的
极端重要性:落后便要挨打,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不受人欺侮,我们必
须强大起来。

在读懂句子中,我们特别要注意那些反映人物品质、事件意义、
事物特点的中心句、重点句,如上面那句话。

③弄清结构。

通过读懂每个词、
每句话、每个自然段,进一步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几个自然段
联系起来集中讲了一个什么意思,然后给课文分段,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弄
清课文的结构。

为此,这里我们主要要掌握常见的5种分段法:a、事序分段法,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b、时序分段法,即按照时间推移的
顺序给课文分段。

c、地序分段法,即按照地点变换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d、
事类分段法,即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去给课文分段。

e、总分分段法,即按照先总结后分述,或先总后分再总的文章结构去给课文分段。

在概括
课文的段落大意的时候,主要抓住段中说的是“谁”或“什么”,再分析其
“怎么样”、“是什么”或“干什么”,去归纳段落大意。

这样,段意的语句
就会精炼些。

以上三步总的来说,是对课文的局部认识。

三、精读课文,回到整体。

在局部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再精读课文。

所谓“精读”,既指细心地读,又指
有重点地读。

这一遍读课文,要达到三个了解和明白,从而从整体上认识课文: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的方法有二:a、用“段意串联法”认识课文主要内容。

即在分段、概
括段意后,用自己的话把各段段意串联起来,认识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我们读
了小语八册《中国石》一文,课文第一段讲战士们经常拣石头,并举行“赛石会”;第二段讲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第三段讲战士们喜爱并精心保管“中
国石”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将这三段的段意用我们自己的话串联起来,我们便
可以说,《中国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经
常拣石头、举行“赛石会”。

一天,他们又发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战士们非常喜爱并精心保管它的事。

b、用“问题归纳法”认识课文重要
内容。

如,读了《挑山工》一课,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三个问题去认识课文的
主要内容:一是“我”在泰山上发现挑山工身担重物,比游人走的路程大约要
多一倍,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二是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三是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因为“我”需要挑山工这种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向上登攀的精神。

这些方法,都可以让我
们较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按小语九册新教材的说法,文章的中心思想,指文章
集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的时候,要做到“二看”:
一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意图。

如《挑山工》一课,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倡
导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课文的中心思想便可以概括为:讲“我”登泰山遇到
挑山工的事,从而给我们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干什么事件,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就能达到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