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肤性病学总论-上

皮肤性病学总论-上


跨膜蛋白: 桥粒芯糖蛋白 桥粒芯胶蛋白
桥斑蛋白: 桥粒斑蛋白 桥粒斑珠蛋白
桥粒的特点:
1.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与相邻细胞张力细 丝构成连续结构网,使细胞间的连接更为牢 固。
2.桥粒可以分离,也可重新形成,使表皮细胞 逐渐到达角质层而有规律的脱落。
7. 基底膜带basement membrane zone,BMZ
4.致密下层:又称网板(reticular lamina) 主要结构有:锚原纤维 (anchoring fibril)、VII型胶原和I/III型胶 原。可维持表皮与下方结缔组织
之间的连接. 基底膜带的功能:1.表皮与真皮的连接;2.具 有渗透和屏障作用.
8.半桥粒(hemidesmosome):
4 . 透明层( stratum lucidum)
光镜: 仅见于掌跖等角质肥厚的表皮,位于颗 粒层上方;2 —3层扁平、境界不清、 无核、嗜酸性、紧密相连的细胞. 电镜: 蛋白结合磷脂与张力丝融合。
5、皮肤免疫反应
1 )细胞免疫 : L C - A g — T C 致敏—返回皮肤—T C 克 隆增殖
清除皮内—细胞因子— 巨噬细胞等 外来抗原 2 )体液免疫 IgA: 防止化脓性感染 IgE:速发型变态反应
5. 角质层(stratum cornerm )
光镜: 5 ~20层已死亡的扁平、无核细胞, 细胞器几尽消失。 电镜: 充满张力丝、高电子密度的无定形 物质,桥粒基本消失,故易于脱 落。
角质层 透明层细胞 颗粒层细胞
光镜: 在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用P A S 染色带状,厚 0 .5 —1 μM 为中性粘多糖。 电镜: 1.胞膜层:可见半桥粒穿行其间。 2.透明板(lamina lucida )主要成分是板层素及
其异构体,组成了细胞外基质和锚丝。 3. 致密板( laminadensa),主要成分是IV型胶
原和少量板层素。IV型胶原分子相互交联形 成三维网格结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基底 膜重要支持结构。
分层: 由下至上为基底层、棘层、颗 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共五 层。
1. 基底层:( basal cell
layer ,stratum germinativum , )
光镜: 分部特点、细胞特点;
电镜: 胞浆内有张力丝(tonofilament ) 桥粒 (desmosome ) 半桥粒 (hemidesmosome)
正常表皮更新时间 :
1、基底细胞分裂周
(13—19天)
期形成角朊细胞
2 天)
3、颗粒层—角质层—脱落 (14天)
正常表皮更新时间 : 41 ~ 75天
2. 棘层 (stratum spinosum)
光镜:
位于基底层上方,4—8层;细胞呈 多角形,核较大呈圆形, 细胞间桥 明显呈棘刺状,由下至上渐扁平。
皮肤的解剖和组织学
一、表皮( epidermis)
细胞的组成: 角朊细胞(karatinocyte) 黑素细胞(melanocyte) 朗格汉斯(langerhans)细胞; Merkel 细胞、
未定类细胞和淋巴细胞。
(一)角朊细胞(keratinocyte )
来源:由外胚叶分化而来,占表皮细 胞80% 以上;在分化中可产生角蛋 白, 最后形成角蛋白。
棘细胞层
6 . 桥粒(desmosome )
光镜: 主要存在于角朊细胞之间,称细胞间 桥.
电镜: 细胞间桥称桥粒,呈盘状, 直径约 0.2~0.5μm,厚约30~60nm 附着板(attachment plaque ) 细胞间接触层( intercellular contact layer )
桥 粒 结 构
1.是基底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 接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
2.主要结构有:附着板、亚基底致密斑( subbasal dense plague)、大疱性类天疱疮 抗原1(BPAG1)、BPAG2(又 称BP180)、整合素等蛋白。
半桥粒及 基底膜的 超微结构
基 底 膜
基 底 膜
基底膜在临床上的意义
电镜:
胞浆内张力增多,桥粒更加明显, 可见角质小体(Odland 小体)
3. 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
光镜: 位于棘层之上,1—3 层,细胞呈梭形;可见 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嗜碱性角质透明颗粒 (Keratohylinegranule) 电镜: Odland 小体已和胞膜融合;桥粒依然可 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