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产统计指标设置

生产统计指标设置


性别
计算公式:比例相对数=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 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4)比较相对指标:不同空间同一时间上同类指标静态对比的结果。 (反映不同地区某种现象的差异程度)
计算公式:比较相对指标= AB空 空间 间某 某指 指标 标数 数值 值(工时比较、工资比较)
5)动态相对指标:同一现象在不同时期(报告期和基期)的两个数值进行动态对 比而得出的相对数,也称发展速度,发展速度减一叫增长速度。 (反映变动方向及程度)
计算公式:动态相对指标=
某一现象报告期数值 同一现象基期数值
6)强度相对数:在同一空间内,两个性质不同而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
对比得出的相数对。 (反映基本状况和质量及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某 一 统 计 绝 对 数 计算公式:强度相对数= 另 一 性 质 不 同 有 联 系 绝 对 数
(如:人均住房、人均收入、单位工时产出千乏数与平均指标区别)
n
总量 单位数
加权平均 X
=
Xf f
2)调和平均数
n
简单调和平均数H=
1 x
M
加权调和平均数H=
M X
3)众数:总体中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4)中位数:大小排列,处中间位置之数
衡量平均数的代表性,大

1.作用
反映生产过程的均衡性、稳定性 计算抽样误差确定样本质量的依据
总体分布的重要特征值
4.平均指标的代表程度 (变异指标)
是计算其它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基础
统计指标的概念
时期指标:总体在某一时间段内连续变化工
按时间状态
程中达到的总数量,又叫流量
3.分类
时点指标:总体在某一时刻上所存在的数量 也叫存量
实物指标:以实物单位计量的总量指标 按计量单位
价值指标:以货币单位计量的总量指标 (不变价指标,现价指标)
直接计量与数数(抄表、数个)
2)将现象的绝对差异抽象化,使原来不能直接对比的总量指标 可以直接进行对比。
3.表现形式
倍数 无名数 分数(十、百、千、万)
有名数:有具体的计量单位和数值(如:全员劳动生产率)
4.种类
1)计划完成相对指标:计划期内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的比值 (反映某一时期)某种计划的完成程度
计算公式
实际完成数
计划完成相对数= 计 划 任 务 数× 100%
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特点
数量性:研究事物的数量其基本特点
(规模、水平、速度、结构、比例)
客观性:具体性、应用性强 总体性:从宏观方面研究事物的量 变异性:研究的事物在数量上有差异
作用:认识事物的工具、进行管理的手段、科学研究的工具
1-2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的概念
定义:事物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和数量的统一体
构成 要素
统计 指标 分类
按指标性 质和作用
总量指标 相对指标 平均指标
特点
数量性:统计指标都用数值表现 客观性:放映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 具体性:具体现象量的反应 综合性:说明的是总体而不是单个
1-2-1总量指标(绝对数)
1.定义:反应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某种现象的总体规模、 总水平、总成果的统计指标
2.作用
对企业来说,综合实力、规模如:资产总额、职工人数、产品 产量、产值、利润都通过总量指标来反映
1-2-3平均指标
1.定义:平均指标指同质总体某一数量指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 达到的一般水平,是总体的代表值。
同性质:不属同质总体的个体,不能混在一起计算 2.特点 代表性: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社平工资)
抽象性:抽象3个体之间的差异
平均指标
3.平均数的 类型计算
1)算术平均数
简单平均 X = X
4.计算方法
推算与估算
n
求和公式:Q Q i i
n
n
n
(Xi Yi) = Xi Yi
i
i
i
1-2-2 相对指标
1.定义:它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反映某些事物之 间的相互联系程度。
相对指标
1)可以综合地表明有关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反映比率、构
2.作用
成速度、程度和密度等;
定义: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整体,用以说明企 业生产各个方面的特征、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
1)劳动力统计指标------人力
1.生产要素统计指标 (投入)
2)劳动资料统计指标 3)劳动对象统计指标
物力
构成
2.生产成果统计 (产出)
自然实物量 1)实物量
标准实物量
不变价
2)价值量 现价
3.生产效率统计 (过程)
名称:如2012年我公司电容器单元产量为1060万千乏
计量单位:(自然单位、度量衡、专用单位、复合单位)
计算方法:一般数数、计算、估算、推算
时间限制:一定时间段或时点
空间限制
指标数值
按内容表现 形式和作用
数量指标:反映总体的数目 (工资总额)
质量指标: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
得到的派生指标,反应达
到的水平(人均工资)
2.分类及计算
1)全距 :总体中最大和最小值之差,也叫极差
δ=Xmax-Xmin
2)平均差:每个数值与其算术平均值的离差绝 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AD= X X n
3)标准差:测定指标变动幅度的重要指标
2
δ=
XX
n
4)星散系数:标准差异平均数之比
Vδ= X
×100%
生产系统统计 指标体系
第二部分 生产统计的指标体系
计划执行进度=
计划期内某月止累计数×
本期计划数
100%
2)结构相对指标:分组的基础上,多组数据与总体总数对比, 反映内部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
计算公式:结构相对数=
总体部分数值 总体全部数值
×100%
3)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均衡状况的综合指标
城乡
(人口比例
)(反映事物的构成特征)
生产成 果统计
§2-2-1 实物量指标
1.原始实物量:品种、产量、质量
1)生产要素统计指标 2)成果满足要求的指标 3)安全角度----社会效益指标
§2-1 生产要素统计指标
1.劳动
在册 数量 在岗
构成:性别、年龄、技术等级 素质: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政治面貌
生产要素指标
2.劳动资料
厂房 设备
硬实力
产能
专利
技术(软实力) 操作软件
库存
原材料
3.劳动对象
消耗
能源
§2-2 生产成果统计指标
生产统计指标及设置
1. 统计及统计指标基本概念
交流内容
2. 生产统计的指标体系
3. ----材料利用率的统计办法
统计概念
第一部分 统计及统计指标基本概念统计
定义: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分析
统计活动 内容 统计资料
统计学科
对象: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
事物的数量表现 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事物变化的数量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