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5语文高考总复习——《文言文翻译原则与技巧》
2015语文高考总复习——《文言文翻译原则与技巧》
《考试说明》明确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 句子。” 理解 B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传统的考查方法,属于必考内容。表面上看来, 它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 语),但实质上,同时也涉及内容理解的考查(要 准确翻译,必然要求理解全文、理解句子,否则就 难于准确翻译),因而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一种带 综合性的考查手段。通过这种考查方式,可以考查 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从而看出考生阅读文 言文的真实水平。
受“标准化”选择题型的影响,文言文翻译题 的考查曾安排在第Ⅰ卷,用“四选一”的选择题型。 这种题型在考查字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 概括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功效,但对考生阅读文言文 的真实水平的考查还难于判断。因此,从2002年起, 全国高考语文卷又恢复了文言文直接翻译(笔译) 的考查。即采用主观笔译的形式,让考生直接翻译 文言文句子,放在第Ⅱ卷。分数从2002年的5分发展 增加到8-10分。因此,文言文翻译要引起我们的重 视。
4、删略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仅有语法作用,无实 际意义,故无法译出,翻译时可删出不译。这些词 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 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误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也很久了。(译句中 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其实原句中的“也”是 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 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5、补充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翻译时 要添加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例句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 “不若与人。” 误译: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 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回答说: “不如同别人。”(正确翻译应是:<孟子>问: “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 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 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注意补充出省略句 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1、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 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 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保留下来照原文抄录。 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例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误译: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 国对晋国无礼。
3、替换法 在今天,古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已经发展,用 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翻译时,要根据原文 的语境进行替换,即: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通假字换成本字,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将古词换 作现代词。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 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所在。 例句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委屈 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例句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爱”有 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所谓“文言文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 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那么,怎样正确 翻译文言文呢?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标准>是“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 会,不随意增删内容; 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 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
2、解释法 对某些词该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这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它主要是对通假字、一词 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联系上 下文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来确切地加以解释,解释的 意义就是翻译的用语。一定要字字落实,该译的词 一定要译出来。
例句1:(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误译: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 才到树林中去。(“去”的古义是“离开某地”, 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 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句2: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 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 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 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 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 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 原文一致。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从着眼于表达 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 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需要意译 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将原文词语的“解释”简单地“搬进”译文 不够恰当的地方。 2.运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用典等修辞 格的语句。 3.特殊句式及一些需要浓缩或扩展的句子。
“直译”与“意译”关系 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 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只有在直译表达不 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如:<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项王、项伯面向东坐着;亚父面向南坐 着,亚父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着;张良面向西侍 坐。 <意译>项王、项伯坐在东面;亚父坐在南面, 亚父就是范增;沛公坐在北面;张良陪同坐在西面。
所谓“雅”,就是译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能 做到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能再现原文的 风格、神韵<有文采>,这是对译文较高层次的要求。 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是“信”“达”二字。 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 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 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不多余。 文从句顺: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 惯,没有语病。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 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 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 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 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 “……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 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