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分经用药大全

中药分经用药大全

中药分经用药大全分经用药大全一、肺经用药肺体清虚而主气,居于上位而治节,性喜凉润而恶燥火,肺气以下行为顺。

大凡用药,用辛味开通肺气,称为宣肺;用凉药清肺热而降肺气,称之为清肃肺气。

非轻清之品不能上至清虚之境,故肺药用量又不易过重,所谓治上焦如羽。

肺属金而脾土为之母,故肺虚应补其母,脾土健则肺有生化之源。

肾主液而肺为水之上源,二者又均司呼吸(呼为肺,吸为肾),故治肺应顾及肾水。

肺与大肠相表里,治肺不愈者,治大肠而肺病可愈。

补肺气人参——大补肺中元气,守而不走,且能生津。

(服参不投者,山楂可解)黄芪——气足而短暂,走而不守,且能固表。

西洋参——补肺而降火。

党参——补中益气,性偏燥,为培土生金法。

滋肺阴麦冬——滋肺阴兼养胃阴,生津力大。

天冬——滋肺阴而性寒,清热力多。

玉竹——平补气血而润心肺,代参地不寒不燥.沙参——专补肺阴而清肺火。

冬虫夏草——平补肺肾而止劳嗽。

蛤蚧——补肺润肾,益精助阳。

白芨——去淤生新,止吐血,复肺损。

白木耳——滋肺阴而性平。

润肺燥川贝——润肺泻火,解无形之郁。

浙贝——清肺燥,化有形之痰。

瓜篓——润肺清火,下降痰燥,荡胸中郁热。

清肺热黄芩——泻肺中之实火。

玄参——息上焦浮游之火。

桑白皮——泻火散淤血而通水道。

地骨皮——降伏火而退骨蒸。

敛肺气五味子——收肺气,生津以滋肾。

又能涩精明目。

五倍子——敛肺降火,生津化痰。

敛墙之功敏于龙骨牡蛎。

白果——敛肺益气,定哮喘,缩小便。

百合——敛肺气,润肺体。

清热止嗽,清心宁神。

乌梅——敛肺涩肠,生津止渴。

宣肺开郁薄荷——散风热,通关窍。

辛夷——通九窍之风热。

苏叶——利肺发表,且能下气宽中。

浮萍——发汗散肿,其力甚猛。

淡豆豉——发汗泄肺,且除热下气。

杏仁——泻肺解郁,降气行痰。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郁金——开郁下气,破血能除气血诸痛。

桔梗——开宣上行,化痰止咳,且能表散寒邪。

马勃——辛平而散,治喉痹咽痛。

射干——泻实火,散血肿,专疗实火咽痛。

前胡——清热化痰止咳,清热大于散风。

牛蒡子——滑利咽喉,发散大于清热。

肃降止咳紫苑——润肺下气,散寒热之结滞,通治一咳嗽。

马兜铃——清肺热,降肺气,疗热嗽之逆。

百部——利肺气而去寒嗽,润肺杀虫治一切咳嗽。

款冬花——润肺且开豁,温肺散风寒。

白前——降气下痰,善治寒痰,治肺气之壅实。

苏子——下气以消痰。

枇杷叶——清肺和胃,下气消痰。

清肺实邪牵牛子——逐水消痰,泻肺分湿热。

苇根——清热生津,去痰排脓。

葶苈——下气破结,除肺中水气。

皂角——性极尖利,通窍搜风,除湿消肿。

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辛温走窜,善搜剔经络之风痰。

白附子——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善祛头面风痰。

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善祛皮里膜外之痰。

二、心经用药心为君主而主精明,心通血脉而心包络运营之,故厥阴心包络经用药并于心经一起讨论。

心为火脏最易阴虚火旺,用药宜甘寒养阴,慎甩苦寒:补心血必佐补气药,气为血帅,气行血则充;心气虚宜辛甘化阳,禁忌重坠潜镇之品;心阳虚多与脾肾阳衰有关,故补心阳应温补脾肾。

神志贵清贵静,若邪扰神明,或清心开窍,或安神定志,火邪最扰神明,用药应苦寒泻火,少佐甘寒,心与小肠为表里,利尿泻小肠也可清心。

另外,神居深宫,若外邪尚浅,不可过早用心经药,避免开门揖盗之嫌。

补心气龙眼肉——润补心脾,血归脾而心气足。

益智仁——补心气,摄唾涎,缩小便。

茯神——得松根余气,使脏守心而神宁。

远志——散脾行气,使肾上交于心而心宁。

莲须——清心通肾,心气足而固精。

滋心阴黄精——安五脏而润心肺,填精助髓。

莲子——交通心肾,治女人一切血病。

柏子仁——气香性润,透心养阴。

鸡子黄——治血虚,心烦少寐。

玉竹——滋润心肺。

当归——润血补血,使气血各有所归。

生地——养阴退阳,凉血生血。

麦冬——连心麦冬滋阴专清心火。

丹参——去淤生新,调佐补血。

小麦——养心除烦。

壮心阳桂枝——壮心阳而舒心下水气。

桂心——大热大燥,补阳入心,又为托疮之药。

薤白——温胸中之阳,散上逆之浊气。

炮姜——补心气而祛脏腑沉寒。

和心血乳香——辛香善窜,托里护心,通行诸经。

没药——散结通气,消肿止痛。

血竭——散淤生新和血。

安息香——行血下气,安神去崇。

赤小豆——入心而通小肠,行水散血,清热。

连翘——散诸经血凝气聚,为疮家要药。

龙骨——敛浮越之正气,止汗而又固精。

清热除烦淡竹叶——清心胸之烦热。

栀子——清心肺之邪热,解三焦之郁火。

莲心——清心火,解烦躁。

泻心火黄连——泻心火亢盛,消心窍恶血。

凉血燥湿。

胡连——清热定惊,又治小儿潮热。

山豆根——泻心火,保肺金,治喉齿疮痔诸疾。

灯芯——降心火利小肠。

木通——泻心火而利小便。

透心开窍牛黄——清心透心,豁痰定惊。

犀角——开窍于心,性走而兼清肝热。

水牛角可代。

象牙——清心肾之火。

冰片——透骨通窍,散郁火。

石菖蒲——开窍宜心气,逐痰。

苏合香——性温通窍,开郁而逐寒痰。

安神定志琥珀——安神而逐淤。

真珠——清心火而定志,镇心坠痰,拔毒出肌。

朱砂——重镇解毒,邪入营分方可使用。

黄丹——镇心安魂,坠痰消积。

附:补心气药如远志,龙眼肉,茯神均安神。

三,肝经用药肝体为阴,肝用为阳,所谓“肝体阴而用阳”也。

肝虚大多为肝体之虚,味酸之药补肝体,辛味药以益肝用,使肝体柔润而肝用舒达。

肝用为阳,为肝气、肝火、肝风,此气、火、风三者为阳。

故说肝用为阳。

肝为将军,性喜畅达而恶郁结,郁则病,然而过亢也病。

肝气郁结应疏肝,疏之而肝郁仍不解者,当滋阴以柔肝,肝柔则郁解。

肝火在上者宜清,肝火在下者宜泻。

肝风为患最为激烈,如将军之盛怒,操生死于顷刻间,必熄风,或镇肝,风仍不熄则应潜阳以定风。

肝邪为患,常常祸及邻脏,单治肝不愈者尚可暖土御风,或可清金制木,或可泻木子(心与小肠)之火,以夺其势。

正肝气柴胡——升清阳,疏肝胆之气,解半里半表。

香附——香而能窜,性平调气,解郁调经。

白芍——柔肝正气,除热敛阴。

川芎——血中气药,走而不守,一往直前。

金毛狗脊——益血养气,能除风寒湿。

滋肝阴枸杞子——滋阴涵木,又生精。

山茱萸——滋阴涩精,防脱之要药。

生地黄——滋阴清血,不寒不腻,平补之品、鳖甲——补阴除热,散结软坚。

白蒺藜——凉血益阴,散肝风。

杜仲——滋肝肾,使筋骨相亲。

阿胶——滋阴养血,润肺止血。

羊肝——补肝明目。

补肝血当归——补血活血,血分偏寒者宜。

丹参——补血祛淤,血分偏热者宜。

鸡血藤——活血通络,补络中之血不足。

牛膝——甘酸益肝,引血下行。

疏肝气青皮——疏肝泻肺,破积消痰。

桔叶——疏肝而力薄。

苏梗——顺气而安胎。

绛纬——蚕丝由红花染成。

得红花之力可以养血,借蚕丝以行经络。

虚而血滞者宜。

莪术——破血行气,攻积通经。

三梭——破血行气,消积解淤。

前胡——下气降火,消痰。

礞石——平肝下气,治顽痰。

瓦楞子——散绪化瘀而消痰。

疏肝消痰破血。

红花——活血破淤,润操消肿。

延胡索——活血利气,止诸痛。

木瓜——疏肝柔筋,足腓转筋之要药。

暖肝苁蓉——补而不燥,滋而不腻。

吴茱萸——降逆定痛,治肝虚之呕,厥阴头痛,小茴香——暖肝。

凉肝丹皮——凉血活血,退有汗之骨燕。

青蒿——除骨蒸,清阴分之伏热。

菊花——祛游风,清上焦之风热。

地骨皮——除内热而退外潮。

女贞子——至静之品,治阴虚有火。

夏枯草——宣泄肝胆郁火,而通气机。

泻肝火龙胆草——大苦大寒,泻湿热。

紫草——凉血活血。

芦荟——清热杀虫,入丸散用不作汤剂用。

牛黄——解热,通窍,利痰。

羚羊角——清肝去风。

散血、镇痉。

川楝子——泻肝火,导湿热,利小便。

熄肝风天麻——通血脉,疏痰气,去上部之风。

白僵蚕——去风散结,化痰行经。

钩藤——主治肝风。

五加皮——养肝祛风,治筋骨拘挛。

蜈蚣——入肝善走,能散又去风。

全蝎——去一切风。

潜阳镇肝石决明——清肝风热而治肝阳上扰。

龙齿——镇肝治惊。

牡蛎——软坚化痰,清敛热汗。

蛤粉——同上真珠——镇肝安心。

又拔毒生肌。

另:凡治目疾诸药,如夜明砂,密蒙花,决明子,青霜子,夏枯草,白蒺藜等均入肝经,大多凉肝而去风。

四、肾经用药肾属阴脏主纳气而藏精,一般肾无表证与实证。

肾之热,属阴虚之变。

阴虚生内热;肾之寒,属阳虚之变,阳虚生外寒.凡阴虚之证,宜甘润壮水之剂,忌辛燥之品,也忌苦寒;阳虚之证,宜甘温益气之品,忌辛散之药。

肾者,精之处也,受五脏之精而藏之。

精为人之本,含真阴与元阳,统称元气。

凡久病者必及肾,故医生维持真阴与元阳,成为司患者之康否、操病员生命之主宰。

因此,真阳不足者,必将在滋阴的基础上,佐以甘温扶阳之品,才能持久。

命门火衰者,在扶阳药物中必有滋阴之品,佐以填精补髓之血肉有情之属,资化其源。

益肾气,固摄菟丝子——平补滋润而不燥。

五味子——敛肺以滋肾气。

胡桃肉——收敛肾气。

补骨脂——温下焦局部之阳气。

复盆子——收敛而坚肾,固精而起阳。

金樱子——固精。

桑螵蛸——益精固气。

沙苑蒺藜一固精又明目。

益智仁——温散脾胃寒邪,缩小便以涩精。

芡实——平补脾肾。

脐带——收敛肾气。

龙骨——煅用固涩,生用潜阳。

铅——重镇纳气,坠气下行。

温肾破故纸——温纳肾气,平上逆之喘。

肉苁蓉——温润肾命而不燥。

胡芦巴——温散内寒,止内生小腹之冷痛。

巴戟天——温肾散风,去外寒引起内寒之痛。

独活——善搜伏风,兼去湿。

细辛一润肾燥,散风寒,发汗行水气。

肾经本经药,又为心经引经药。

壮肾阳锁阳——滋阴扶阳,兴阳润燥。

仙茅——益阳道.明耳目,可用于性欲不起者,治下焦衰冷。

淫羊藿——补命火,益精气,治绝阳不兴。

绝阴不产,且疗寒湿之痹。

韭菜子——温肾助命门。

鹿茸——峻补之剂,而药性较慢。

海狗肾——壮阳治精寒。

阳起石——专治阳痿精乏。

滋肾阴熟地——独入肾家,培补下元之首药,然性腻。

何首乌——长于补益精阴,能调和阴阳刚生地——养阴凉血,也为肾家所喜。

桑葚——补水生津,又能乌发。

磁石——引肺气入肾,通耳明目。

早莲草——凉血补肾,性寒。

龟板——补益肾阴而清虚热。

秋石——滋阴降火。

莲须——清心,坚肾且能固精。

桑寄生——坚肾和血,舒筋散风热。

猴姜——一行血以坚肾。

健筋骨骨碎补——行血解淤,专治骨折。

续断——调补筋骨,在于曲节气血之间。

杜仲——培补肝肾,直达筋骨气血下边,止两傍之腰疼。

狗脊——通百脉,治中央之腰痛。

鹿角——通督而大补精血。

清肾家之热青盐——助水而散热。

元参——泻无根浮游之火。

知母——泻下焦有余之火。

苦参——大苦大寒,沉阴入肾。

鲜生地——性大寒,入心肾治诸大热症。

泽泻——利水以清肾火。

黄柏——清湿热而坚肾。

五、脾经用药脾为中土,输运沣液于五脏。

脾居中州,是为升清降浊之枢纽。

脾贵健运而恶停滞。

脾之气以升为健,胃之气以降为和。

经云:“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故脾之不升,以虚证寒(湿)证者为多;胃之不降,以实证热证者为多。

脾喜燥而恶湿,脾病则生湿,湿重反过来又困脾。

所以治疗时应健脾以益中气,必须参以燥湿、化湿,利湿之品,湿重液停成水者还要遂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