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散文阅读
㈢对照“参考答案”,取长补短,做出修订。 参考答案: ①“耕作的诗人”是对托尔斯泰创作与人生的 概括与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与 认同。 ②表达了作者扎根大地、融入人民的创作观念 和人生态度。 ③表达了对其他作家的批评以及对当今中国文 坛的不满。
我读托尔斯泰
也许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因为没有 谁能像耕作一样写下自己的诗行,没 有谁能够始终如一地走进自己的耕作 之中。 大多数人都想改变世界,但很少 有人想改变自己。
历史是昨天的生活,是走向 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 丧失了通向未来的立足点。
让我们一起回望历史长河中 的先贤圣哲的背影,打捞失落的 民族精神,为当下生活提供精神 养分。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盛衰无常感慨 鲜明的对比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借景抒情
历史文化散文阅读之
人物篇
文化散文 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 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 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 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 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 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从文化视角来关照 表现对象,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学 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 浑然一体的气度。
耕作的诗人
作者为什么称托尔斯泰为耕作的诗 人?细读文段,找出相关的句子(依 据文中隐性或显性的有效信息,找出 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 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 社会背景的词句)。
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有以 下几个方面的意图: ①点明托尔斯泰“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从而正凸现 了他的生活态度与文学特征。高度赞扬托尔斯泰永远不离 泥土,眷恋耕作,并以此为文学根本的创造精神。 ②揭示出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关注生活、体察生活”和 “脱离生活、背离生活”两种观念、两条道路。作者反对 虚假的“房间艺术”;赞同“耕作诗人”托尔斯泰所代表 的真实与真诚,认为这是文学创作成功的必由之路。 ③阐释托尔斯泰坚持的文学道路对现实的警示和启示, 在对比中,揭示出现实中一些写作者将日常劳作与写作绝 然分开的致命错误和深远危害。
• 文化散文,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 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作者以 敏锐的、现代的眼光去观照、思考和 发掘已知的史料,给予历史人物、历 史事件、历史生活以新的认识、新的 诠释,体现作者因历史而触发的现实 感悟。
《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 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 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 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 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 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 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 《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 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 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 《战争与和平》与《安娜· 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 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 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 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 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 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 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 酬的的感慨。
流放出生命的精彩
文章的题目是“流放出生命的 精彩”,这里的“精彩”包括哪些 具体内容?
飞泻的生命更精彩
----对历史人物林则徐有个性的解读
•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 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 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抒 发感慨,感伤兴衰;或借古讽今, 别有寄托;或或是理性分析,独抒 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
观点,启迪世人;或感慨身世,关
照自我 。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进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 寓情于景、拟人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含蓄地批评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寄予了忧国伤时的感慨。
越中览古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