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80年代、90年代散文

第十章 80年代、90年代散文


杨绛
1980年代有散文集《干校六记》, 它由《下放记别》《凿井记劳》 《学圃记闲》《“小趋”记情》 《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 组成。
在往事追忆中体现出浓厚的知识
杨绛
分子趣味和情怀
不回避对他们身上污垢的抉剔, 表现了浓厚的知识分子的自省反 思意识
满纸温婉言,不做愤懑语
从1978年12月开始创作至1986年8月完成,共150篇,42 万字。先于香港《大公报》单篇刊发,随后由香港三联 书店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分为《随想录》《探 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本,总题为 《随想录》。《随想录》以其深刻的思想反思在1980年 代文坛引起很大的震动,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有 不少论者认为它是巴金以散文的形式在其创作道路上树 起的又一座文学丰碑。
余秋雨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 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 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 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 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 山重水复、茫茫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 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 化内涵也就能哗地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 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 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 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叙》 )
着眼于探索文化深沉的奥秘与文化 历史的兴衰是余秋雨《文化苦旅》 创作的主要思想倾向。他的散文往 往大处着眼,微观落墨。
不管是写《道士塔》《莫高窟》 《白莲洞》《都江堰》,还是《风 雨天一阁》,作者都是通过对历史 留下的遗迹作极具个性的诗性解剖 和文化阐释。
《文化苦旅》注重开掘自然山 水和历史名城的文化意蕴和内 涵,不管是写《江南小镇》的 风光,《白发苏州的》的历史, 《贵池傩》的民俗,《上海人》 的性格,还是《寂寞天柱山》 和《西湖梦》的历史传说等, 都凸显了其中自然山水和历史 名城中隐含的历史文化符码和 文化—心理积淀。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魅力就在于 写山水不是山水,写历史不是 历史,而是浸润着浓厚的文化 精神和心理积淀的山水与历史。
《文化苦旅》也体现在文体意义上的 有意探索和突破。
大胆地在散文创作中融入文化、历史、 心灵等多方位的阐释。其旨意大开大 合,文笔纵横捭阖,显示出解放散文 的雄心和魄力。作者高屋建瓴,视野 宏阔,笔力雄健,使其散文充满着深 刻的思想洞察力和磅礴的艺术穿透力。
是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代 表
文化散文往往通过对历史文化的 考察,流露出对千古兴亡与历史 沧桑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深沉体 悟的历史忧思。
跨文体散文
跨文体散文是以作家张承志的 《荒芜英雄路》、韩少功的 《夜行者梦语》和史铁生的 《我与地坛》为代表。
跨文体散文的创作者们都是当 代著名的小说作家,他们在小 说创作的同时兼顾散文创作, 借助散文这种更直接更方便的 表达形式来对历史文化和当下 社会做独具个性的思考与反思。
也有所谓“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 的流水线生产模式的痕迹,似乎也较 为明显地形成了自我套板反应的写作 模式,有些篇章抒情也过于的泛滥和 不加节制,甚至有些过于矫情。
孙犁
1980年代有散文集《晚华集》
《秀露集》《澹定集》《老荒
集》《陋巷集》《如云集》
孙犁
《尺泽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充满着哀伤悲凉的思想情感和 沉郁凝重的风格。
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长与鲁迅 散文的韵味相融合,并明确地 认定散文是指所有那些记事和 说理的短小文章,从而拓展他 的散文创作视野,丰富其创作 内涵
80年代、90年代散文
第一节 80年代散文概述 《随想录》
以1978年徐迟发表的《哥德巴
赫猜想》为标志,1970年代末
至1980年代末,报告文学成为
一个时代的特殊文学现象。
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徐迟
黄宗英《大雁情》
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
钱钢《唐山大地震》
“老年散文”成就突出是这一 时期特有的文学现象。
这一时期不仅创作队伍和数量庞杂,同时取材风格 迥异多元,尤其分类更是五花八门。有所谓的女性 散文、学者散文、文化散文、跨文体散文和思想散 文等。
以斯妤的《心灵速写》、素素的 《女人书简》、筱敏的《西陲五题》 《家》《规矩》、张抗抗的《牡丹 的拒绝》、苏叶的《车辚辚马萧 萧》、蒋子丹的《女人四十》等都 是其代表性的作品
《随想录》的创作宗旨首先体现在 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
体现了深刻的自审意识和忏悔意识。 巴金在对“文革”十年浩劫深刻揭 露与批判的同时,也冷静严厉地解 剖自己,对自我做了真诚的自审和 批判。
无技巧的境界,构成巴金《随想录》 独特的艺术价值。
《随想录》是真话之书,也是一部 时代反思的大书。它是1980年代中 国文学创作艺术成就突出代表作之 一,终将长久地留存在中国当代文 学史上。
女性散文善于从寻常生活的叙事当 中表达女性独特的心灵感受和思想 情感。
斯妤 素素
蒋子丹
有张中行的《负暄琐话》《负暄 续话》《负暄三话》、金克木的 《文化的解说》、季羡林的《牛 棚杂忆》、陈白尘的《牛棚日 记》、谢冕的《永远的校园》等
学者散文透露出鲜明的学者特有 的个性、知识、学问、反思和独 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巴金《随想录》总序 手稿
第二节 90年代散文概述 《文化苦旅》
1990年代,文坛掀起了一股散文热,许多新老作家 学者和其他文化人士都纷纷投入散文创作中,报刊 媒体网络推波助澜,各种散文集和选本纷纷问世。
创作群体和作品数量的庞大让人瞠目结舌,有人甚 至把这一时期散文热的现象称为“世纪末的狂欢”。
(1946年8月23日-),中國浙 江餘姚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 荣誉院长,知名的学者和作家。 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 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 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 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 大影响。
散文作品分别结集为《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其 中《文化苦旅》是他的代表作, 也是1990年代文化散文最重要的 创作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