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硕士艺术学基础知识复习指南(戏曲编 第2章 中国戏曲史)【圣才出品】

艺术硕士艺术学基础知识复习指南(戏曲编 第2章 中国戏曲史)【圣才出品】

第2章中国戏曲史
【考情分析】
本章知识点是戏曲篇的重点,主要内容是戏曲的产生、发展历史,其中戏曲作家作品主要集中在宋、元、明、清四代戏曲的名家名作中。

主要知识点如下:
1.考生要了解戏曲的起源;
2.重点掌握在春秋战国到宋元明清之间,产生的戏曲类型,出现的与戏曲相关的名词和相关知识点,重要的戏曲作品与人物;
3.了解近代戏曲的发展,重点掌握京剧的产生,了解近代出现的与戏曲相关的新词。

4.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戏曲改革。

【考点归纳】
一、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一)戏曲源头略说
1.民间歌舞
民间娱乐、祀神的歌舞,如《大面》《钵头》《踏摇娘》。

2.说唱艺术
韵散相间的叙事性的民间说唱艺术为戏曲的形成提供了文学基础和音乐基础。

3.滑稽表演
自奴隶社会起,宫廷贵族之家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奴隶——优。

优的任务是以滑稽表演娱乐其主人。

春秋时代楚国优孟的精彩表演,被认为是戏曲的雏形。

唐宫廷里出现“参军戏”。

4.傩舞与傩戏
傩是中国古代以卫生防疫为目的的全民性的民俗仪式活动,有乡人傩、宫廷傩、军傩等。

(二)词语释例
1.优孟
优孟是春秋时楚庄王的乐人,“优孟衣冠”成为演戏的代称。

2.东海黄公
这是汉代百戏节目,起于长安附近的“三辅”民间,被认为是中国戏曲的雏形。

3.踏摇娘
这是唐代歌舞戏,最初的表演是男扮女装,有故事、帮腔,在唐代文献中被称作歌舞戏。

4.大面唐代歌舞戏
又称“兰陵王”“代面”,唐代歌舞戏,北齐人将兰陵王的故事编为舞蹈,配以歌曲。

5.钵头
又称“拔头”“拨头”,唐代歌舞戏,传自西域,以载歌载舞的表演来描绘情景。

6.参军戏
唐代流行的滑稽戏,代表有黄幡绰、张野狐、曹叔度、刘泉水、范传康、上官唐卿等。

7.梨园
这是唐玄宗时宫廷中所设专门训练乐工的机构。

在梨园教习乐舞的乐工以及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弟子”,戏曲界也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

二、宋辽金杂剧
(一)概述
中国戏曲发展到宋代,已经成为独立存在的艺术。

1.戏曲称谓
宋人称戏曲为“杂剧”,金人称之为“院本”。

杂剧和院本是同一个层次的戏曲艺术。

其内容多为带有一定讽刺性的短小的滑稽戏,许多滑稽表演又往往与歌舞相结合。

2.戏曲脚色
宋杂剧和金院本的脚色有5种,即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称作“五花爨弄”。

3.戏曲演出
由三部分组成:先演寻常熟事一段,称作“艳段”;接演正杂剧;意犹未尽则再加一段“杂扮”。

4.代表作品
只有两张剧目单,即《官本杂剧段数》和《院本名目》。

(二)词语释例
1.官本杂剧
即经过官府审查可以通行的宋代杂剧曲目。

一些政治色彩强烈的剧目如《三十六髻》《二胜环》等都不包括其内。

2.院本
即金朝流行的戏曲,是指经过官府审查可以通行的金代杂剧曲目,辽朝和金朝都有专门管理乐舞艺术的机构“宣徽院”。

另外艺人、妓女等人聚居的“行院”中流行的剧本也称院本。

3.勾栏
宋代出现了市民文艺的固定场所——瓦肆勾栏。

宋杂剧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歌舞、多种表演技艺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三、宋元南戏
(一)概述
1.含义
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戏文”等,是北宋与南宋之交,温州戏曲艺人首创的扮演大规模故事的戏曲样式。

其故事来源于民间说唱,可以表现复杂的情节。

首创剧目是《赵贞女》《王魁》。

(1)南戏的角色有生、旦、净、丑、外、末、贴等。

(2)南戏曲调,即民间流行的唐宋词曲调和村坊小曲、里巷歌谣等,不协宫调,随口可歌。

2.代表作品
(1)有“四大传奇”之称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即“四大南戏”。

(2)高则诚的《琵琶记》是元南戏中最成功的作品,被尊为“南曲之祖”,标志着南戏创作基本走出了以往鄙俚粗糙的阶段。

(3)《张协状元》是现存惟一的南宋戏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完整的戏曲剧本。

(二)词语释例
1.书会
即宋元时代为艺人写作剧本、曲本的民间创作组织。

其成员称“书会先生”“书会才人”。

著名的书会有九山书会、古杭书会、敬先书会、玉京书会等。

2.九山书会
即温州的书会,代笔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张协状元》剧本。

四、元杂剧
(一)概述
1.含义
元杂剧,又称“北曲杂剧”“北杂剧”,是在金末元初北方流行的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大套北曲来演唱故事的戏曲形式,其角色大致分为末、旦、净、杂四类。

2.体例
元杂剧每本大体四折,每折均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每折唱北曲一套,每套北曲属于同一宫调,一韵到底。

每一折唱是元杂剧的主要部分,剧中包括宫调曲牌名称和曲词。

3.代表作家作品
(1)元杂剧的著名作家有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王实甫。

其著名的剧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一举夺魁”的杰作),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

(2)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并称元代“四大爱情剧”。

4.元末杂剧的发展
元代末年,北曲杂剧开始有南曲加入,出现了“南北合套”。

(二)词语释例
1.玉京书会
即元杂剧作家在大都的创作组织,重要成员有关汉卿、白朴、杨显之、赵公辅、岳伯川、赵子祥等。

书会的才人大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文人。

2.四折一楔子
即元杂剧剧本的结构体制。

“折”是杂剧所演故事的一个段落,基本上是每本四折,每折用一套北曲,如果四折尚不足以完整表现全剧的情节,则加进一个楔子。

3.旦本、末本
元代北曲杂剧的演出,只有正末和正旦两种脚色有唱曲的任务。

凡是由正末唱曲的杂剧,称“末本”,如《汉宫秋》;凡是由正旦唱曲的,称“旦本”,如《窦娥冤》。

五、明清传奇与杂剧
(一)概述
1.含义
“传奇”是指以文人为创作主体的规范化的戏曲样式。

把明清以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作品归类为传奇,在明清传奇的演出实践中完整了中国戏曲的表演体系。

(1)明代传奇的音乐有四大声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

(2)“传奇”之外的“南杂剧”。

杂剧的样式不受“四折一楔子”常例的限制。

(3)嘉靖、隆庆年间,昆山腔经过魏良辅等专家的成功改良,成为很受欢迎的“昆曲”。

2.代表作
其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其中汤显祖被称为“东方曲坛伟人”,他的传奇作品有《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5种(后4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明代“三大传奇”是《宝剑记》《呜凤记》《浣纱记》。

(二)词语释例
1.出
出是传奇的情节分段,是剧情发展的一个段落。

一“出”戏有时包含不只一个场景里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