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戏曲的起源与成熟第一节中国戏剧的起源中国戏曲的艺术品貌:“以歌舞演故事”综合诗、乐、舞演故事的舞台艺术样式。
超越时空,虚拟手法,程式化,但遵循一个原则:美。
一、中国戏剧的艺术形式,追溯其来源。
一般认为,戏剧源于模仿。
1、仪式拟态:交感巫仪、图腾拟态、傩仪2、人化拟神:雩祭、腊祭、葛天氏之乐、《九歌》祭仪二、先秦歌舞和宫廷演艺,以西周辉煌的《大武》为代表。
巫与优:宗教剧演员与非宗教剧演员1、《九歌》作为楚地的祭祀歌,本身就潜存了许多后来的戏剧因素。
2、“优孟衣冠”(1)优戏之始:“优孟衣冠”。
优戏因“善肖人形容”,因而有了戏曲因素中最终要的“装扮性”,因而被很多古代研究戏曲的人认为是戏曲的重要源头,尤其是战国时期楚国宫廷乐人优孟,被我国古代戏曲研究家认为是我国戏曲表演的“始作俑者”。
后世很多戏班也将优孟视为“戏神”加以供奉。
(2)“优孟衣冠”之于戏曲史的意义。
A扮演之始:演员装扮人物进行化身表演是戏剧的主要特征之一。
优孟扮演楚相孙叔敖,惟妙惟肖,扮演的非常成功,但是,这种扮演并不是戏曲扮演,因为戏曲不仅要演人之形容,更要在规定情景(戏剧情景)中“化身表演”。
但是优孟是用自己的语气在“讽谏”,而非用孙叔敖的语气表演孙叔敖的生活,所以,优孟衣冠不是戏剧之始。
B影响了后世戏曲的功能:后世很多人将“优孟衣冠”作为戏曲的开端,“优孟衣冠”的讽谏精神和政治目的为戏曲所继承,很多戏曲非常注重戏曲的讽世功能,主张戏曲应当起到积极的现实批判和劝诫功能。
第二节自秦汉至五代的戏剧一、秦汉的百戏角抵戏 1、百戏。
“百戏”一次出现在汉代。
参考p13-142、角抵戏。
《东海黄公》:产生于西汉时期,演出时一人扮演黄公,一人扮演老虎,按照预定的情节进行打斗,是角抵戏的代表剧目,也是我国戏剧形成于汉代的重要标志。
《东海黄公》成为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
《西京赋》,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总会仙唱”,使各种技艺融汇形成了后来戏曲容唱、念、做、打、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二、唐代歌舞戏和优戏1、唐代乐舞的背景知识及对“梨园弟子”的认识唐代戏曲发展条件之一:宫廷乐部机构p18 条件之二:唐代的家班。
P19梨园弟子:梨园弟子在中国戏曲史上是戏曲从业人员的总称。
名称始于唐玄宗时期,由于李隆基本人热爱表演艺术,他挑选太常寺坐部伎子弟三百人,亲自教授“丝竹之戏”,将他们安置在禁苑梨园旁边,所以他们被称为“梨园弟子”。
后来又设宫女数百人,置于宜春北院,也称梨园弟子。
2、唐代优戏。
唐代优戏演出频繁,最有代表性的是弄参军戏。
参军戏:唐代称为“弄参军”,是以表演当时官职卑微的“参军”的故事的雏形戏曲。
最初在军队流行,后来流传至民间。
上场人物有妻妾、参军、苍鹘等,人物形象鲜明,多以插科打诨、讽喻吏治为主要内容。
中晚唐发展成为“陆参军”,戏剧性更为突出。
3、唐代歌舞戏。
突出歌舞因素的歌舞戏有《大面》、《钵头》、《踏摇娘》、《秦王破阵乐》等。
其中,《踏摇娘》是唐代歌舞戏的突出代表。
P21《踏摇娘》的表演,最初男扮女装,扮妻子的演员徐徐入场,边走边唱,以评说心中的苦,唱时还要不断的摇动身子,每唱完一段,有人合唱帮腔,扮丈夫的上场后,两个人作斗殴表演。
丈夫虽然很凶残。
但却醉步踉跄,丑态百出,从而形成一种滑稽表演,舞蹈,角抵相结合的舞台艺术。
形式上:“且步且歌’载歌载舞,还兼有“和声伴唱”说白,表情,歌舞。
角色上:有男有女,还有戏外人上场,对演员的化装也有要求,如男扮丈夫者:“著绯,戴帽,面正赤色。
”就是要穿红色衣服,戴帽子,脸要涂抹红色以示醉态。
人物形象也有简单刻画,主要突出一个“丑”:外表丑,思想丑,行为丑。
前半部分为歌舞,诉其悲苦;后半部分为角抵性质的殴斗,以动作表扬为主,追求喜剧效果。
本戏将乐舞与优人戏弄结合在一起,已经初具戏曲的综合性特点。
综合性特点,就美学风格而言,有悲有喜,从悲到喜,奠定了后世戏剧悲喜混杂的主调。
一、五代优戏的承启。
著名优伶故事:镜新磨——“李天下” p22二、西域及域外表演艺术的传入。
《弥勒会见记》:它是维吾尔族第一部戏剧文学。
它是维吾尔族第一部戏剧文学,印度传入,其分28幕,序章第一为序幕,二至二十六为正文,二十七幕为尾声。
序幕宣讲佛教内容,正文描写了未来弥勒佛不平凡的一生。
在场景安排上紧凑,结构严谨,贯穿过渡自然,语言古朴典雅。
对话具有个性特征,富动作性,塑造了释迦牟尼,弥勒等生动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它作为演出剧本而言,写作技巧达到了一定高度,它能把人物对话和舞台指示用不同颜色的墨色标写区分开来。
在《弥勒会贝记》中,每幕前都用红墨标写出该幕的场景说明和人物的神情动作等。
第二章成熟戏曲形态的出现————宋金戏曲中国第一个成熟的戏曲形态是南戏,成熟时代在南北宋之交,地点在东南沿海一带的江浙地区。
戏曲有自己的特殊形态,即,它是一种把诗,歌,舞的艺术因素统一起来,使之共同为戏剧模拟人生情境的目的服务的舞台表演艺术。
第一节宋金杂剧的准备绪:宋金杂剧兴盛的社会条件:①勾栏瓦舍文化的兴盛。
勾栏: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世俗演出场所之一,名称起自唐代,指剧场周围同观众席隔开的栏杆,后来成为表演场所的代称。
勾栏的出现在戏曲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勾栏将戏曲与生活区分开来,将观者与演者区分开来,它使戏曲有了艺术的自觉。
瓦舍:又名瓦市,瓦肆,瓦子等,是宋代大城市娱乐活动的集中地,在宋代兴起并繁盛。
它多建于大城市中的娱乐集中区域,规模较大,瓦舍里搭有乐棚,乐棚下建有勾栏。
瓦舍里除了表演杂剧,曲艺,杂技以外还有卖药,饮食等摊铺。
②专职杂剧演员的出现。
勾栏瓦舍:勾栏瓦舍是戏曲成熟之前,尤其是宋代城市里的商业演出地点,一般是用木材和砖瓦临时搭建的建筑,圆形或方形,内设戏台(乐床),观众席(腰棚、神楼),门口有人售票(座儿钱),勾栏瓦舍是民众的商业娱乐场所,为中国古典戏曲的成熟提供了重要的准备。
一.宋杂剧的播迁(宋杂剧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的《官本杂剧段数》有280中剧目分析,有滑稽戏和歌舞戏。
)1.北宋杂剧2.南宋杂剧3.辽杂剧4.金杂剧:(亦名院本,行院之本,行院,大抵是金元人谓倡伎所居,金元院本别称“五花爨弄”“爨弄”意为表演,院本演出大都由末泥,引戏,副净,净末,装孤五人组成,故名)二.宋金杂剧的体制特征:1.结构体制:一场两段,即:前面是艳段;表演的是“寻常熟事”,开场引子:后面为正杂剧:上演正式的杂剧段子,为主体。
南宋又有所发展,由两段结构改为三段结构,即除“艳段”,“正杂剧”以外加入第三段“杂扮”表演。
2.角色体制:中国戏曲在角色体制上的最大特点是行当制,宋杂剧中亦有五个固定的角色:末泥,引戏,副净,净末,装孤。
3.音乐体制:4.表演体制:三.宋金杂剧的内容:1.政治讽刺性:宋金杂剧的内容很多与政治相关,这是由于宋金杂剧继承了前代优戏的演出传统,以针砭朝政,讽刺时弊为己任,常常能够产生朝臣廷谏无法实现的效果。
例说:《二胜环》的杂剧表演。
2.广泛的社会内容四.宋金杂剧表演的美学追求。
其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风格的喜剧性;内容的讽喻性;效果的突出性。
第二节诸宫调的准备诸宫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调的许多短套联成数万言的长篇,杂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
——《辞海》诸宫调对戏曲的成熟样式——南戏和元杂剧产生了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一.诸宫调的发展历程:1.兴起2.分流:3.金代诸宫调的作品有: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唯一完整的一部;还有金代无名氏作的《刘知远诸宫调》A董解元《西厢记》分析:《董西厢》题材来源于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结构宏伟,情节富于变化。
全书分为八卷,彻底改变了故事结局,改悲为喜,把一出始乱终弃的悲剧改成了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
可以认为,金代诸宫调是元杂剧重要的题材来源,是元杂剧成熟前最后的准备。
B《刘知远诸宫调》分析:(最早的一本,比《董西厢》还古老)金代刻本。
在艺术方面。
风格遒劲浑厚,语言朴素自然。
上承宋代民间说唱技艺,下开四大南戏之一《刘知远白兔记》。
C元代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作者王伯成,元代著名戏曲家,与马致远是“忘年交”。
戏曲史意义:对马致远《汉宫秋》的创作有直接影响。
二.诸宫调的戏曲史意义:1.故事题材上:诸宫调为南戏和元杂剧提供了重要的可供改编的故事题材,对于戏曲叙事性因素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2.音乐体制上:诸宫调较为整饬严谨的曲调结构元代戏曲提供了音乐组织兴盛的范式。
3.艺术风格上:诸宫调语言通俗化,思想内容世俗化,审美情趣大众化的风格对南戏和杂剧产生了直接影响。
第三节南戏的成熟----宋代南戏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戏曲样式——南戏。
南戏成熟于浙江沿海一带,温州一带被称为南戏的发源地。
南戏还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多种名称。
一.南戏的兴起1.南戏的诞生时间:一般认为是两宋之交,学界有两种说法。
其一:南戏兴起于南北宋之交。
——P33其二:南戏兴起于南宋光宗朝(11901—1194),即南宋初年。
——P342.南戏的诞生地点:二.南戏的发展:三.南戏的体制:1.演出体制:A副末开场:宋代南戏正式开场是由副末登场,念诵两首诗词吸引观众介绍剧情,这种开场方式被以后的南戏和传奇继承下来,成为中国古典戏曲延续几百年的开场方式。
B演出范式:从剧本上看,南戏分“出”演出,“出”是戏曲的一种段落划分,每出可长可短,主要以角色的上下场作为划分的依据,全部角色都下场,表演告一段落,就成为一出。
C 下场和收场。
下场:下场的时候都要念四句七言诗,称为下场诗,可以独念,分独念,分念,合念。
收场:又称为“收煞”,一般也是用四句七言诗结尾,简要回顾剧情,或点主旨。
2.角色体制:宋代南戏的角色主要分为七种:生,旦,净,末,外,贴,丑。
3.音乐体制:调式:五音声阶:宫,商,角,徵,羽,与北方曲调的七声音阶不同。
演唱方式:以生,旦演唱为主,各个角色都可以开口演唱。
歌唱形式可以独唱,对唱,合唱,轮唱,后台帮腔等。
乐器:鼓,笙,箫,笛等“丝竹之乐”。
四.南戏的内容:南宋时期的南戏作品:《赵贞女蔡二郎》、《王魁》、《王焕》、《乐昌分镜》、《张协状元》五种。
其中《王焕》作者是太学生黄可道,《张协状元》的刊本署名为东瓯九山书会的双才人,他大概是一个下层文人,二人生平均不可考。
1.文人负心戏:《赵贞女蔡二郎》《王魁》《张协状元》三种文人负心戏社会背景:科举制度不开放,封建社会的“男权”;民间文化的兴起。
⑴《赵贞女蔡二郎》剧情:“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
实为戏文之首。
”——明,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剧情:蔡邕,字伯喈,东汉辞赋家。
他中状元后入赘相府,背亲弃妻。
其妻赵贞女在家乡独立奉养公婆;饥荒年岁,公婆双亡,贞女剪发买葬,罗裙包土,修筑攻台,后来,天上降下一面琵琶,贞女便怀抱琵琶,弹唱为生,上京寻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