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节 生物碱的结构研究

第六节 生物碱的结构研究


(一)化学成分
CH OH CH CH3 NHCH3
l-麻黄碱 (1R,2S) pka 9.58 d-伪麻黄碱(1S,2S) pka 9.74
CH3 C6H 5 H2 H1 OH N R R1
CH3
C6H 5 H2 OH
H1 N R R1
R=H,Rˊ=CH3 l-麻黄碱 R= Rˊ=CH3 l-甲基麻黄碱 R= Rˊ=H l-去甲基麻黄碱
(一)化学成分
OMe MeO H3C N H N CH3 OR O O OMe
R=CH3 汉防己甲素 R=H 汉防己乙素(隐性酚羟基)
Hofmann降解 Hofmann降解
N
N CH3
Hofmann降解
N H3C
+ N(CH3)3 + H2O
CH3
三烯
β-C上烷基取代多则β-H不易消除;β-C上有 芳环或其它吸电子基团时β-H易消除;β-H与季 N反式构型较 顺式易消除。
个别含N杂环虽有 β-H,但不能消除
如:
CH3I
N H
Ag2O
3.过碘酸氧化-乙酰丙酮缩合反应
樟柳碱分子中的羟基莨菪酸部分具有邻 二羟基结构,可被HIO4氧化成甲醛,甲醛 与乙酰丙酮在乙酸铵溶液中加热,缩合成 二乙酰基二甲基二氢吡啶(DDL)而显黄 色,故又称DDL反应。
四、苦参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 (Sophoraflavescens) 的干燥根,性寒、味苦;具有清热燥湿、杀 虫、利水等功效。苦参总碱具有消肿利尿、 抗肿瘤、抗病原体作用。同时具有抗心律 失常、抗缺氧、扩张血管、降血脂等作用 及抗柯萨奇病毒、调节免疫作用。 临床用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病毒性心 肌炎、冠心病等。
d-伪麻黄碱 d-甲基伪麻黄碱 d-去甲基伪麻黄碱
(二)麻黄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1.性状 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无色结晶,具挥发性。 2.碱性 碱性较强,伪麻黄碱pKa9.74,麻黄碱pKa 9.58。 3.溶解性 可溶于水(伪麻黄碱水溶性较麻黄碱小),也 能溶解于氯仿、乙醚、苯及醇类溶剂中。草酸麻 黄碱难溶于水,草酸伪麻黄碱则易溶于水。
(一)化学成分
O
15 16 14 13 12 11 5 4 3 2 6 7 8 9 10
O N
N
苦参碱
N
氧化苦参碱
N
1
O
O N HO
O N
羟基苦参碱
N
去氢苦参碱
N
(二)理化性质
1.性状 苦参碱有α-、β-、δ-、γ-四种形态,α-、 β-、δ-苦参碱为结晶体,常见的是α-型,为 针状或棱柱状结晶,熔点76℃,γ-苦参碱为 液状。 2.碱性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碱性较强(一元碱) 3.溶解性 极性大小:氧化苦参碱>羟基苦参碱>苦参碱
3.构象和取代基的确定
3.85
MeO
6
A MeO
3.82
3.95
2.35
7
N OMe
CH3
MeO
6
b
A MeO
3.55
2.52
C OMe
7
N
CH3
C
a
(四)13C-NMR
1、氮原子电负性对邻近碳原子化学位移的影响 N原子的吸电诱导效应使邻近碳原子向低场位移,α 碳的位移最大. 一般规律为:α-C>γ-C>β-C 。
135.7 123.6 149.8 N
35.2 134.9 123.6 148.5 138.8 149.5 N CH3 68.9 N
22.6 57.0
2 、N原子对甲基碳化学位移的影响 N-CH3较普通-CH3向低场位移 δ 30~47
3 、生物碱结构异构体的研究
4、 超导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 DEPT谱、 2D 13C-1HCOSY谱 HMBC谱等。
OH H
+
-
OR HO HOH2C C C C6H5
OR H
+
OH
-
O C6H5
C C
H CH2O;)莨菪碱
3.水解性
COOH N CH3 OH CH2OH OCO C H
-
N
CH3
+
CH CH2OH
H2O OH
莨菪醇
莨菪酸
4.碱性
由于氮原子周围化学环境、立体效应等因素,使得 碱性差异较大: 莨菪碱(pka 9.65)>山莨菪碱>东莨菪碱、樟柳碱 5.溶解性 莨菪碱亲脂性强,可溶于四氯化碳,难溶于水; 山莨菪碱亲脂性较前者弱,能溶于水和乙醇; 东莨菪碱有较强的亲水性,可溶于水; 樟柳碱亲水性较前强,溶于水。 极性:樟柳碱、山莨菪碱>东莨菪碱>莨菪碱
β

C H HO
-
C
α
N(CH3)3
+
H2O +
C
C (烯)
+ N(CH3)3
(三甲胺)
反应必要条件:N的β位应有H,其次是β-H能够在反应中被消除。 (1)直链含N化合物,一次降解
CH3 R CH2
CH2
CH2
CH2
N CH3
CH3I
R
CH2
CH2
+ N(CH3)3I-
Ag2O Ag(OH)2
R
(三)鉴别反应 1.HgCl2 沉淀反应 莨菪碱(阿托品) HgCL2 黄色 Δ 东莨菪碱 HgCL2 白色
红色
2.Vitali反应 莨菪酸部分用发烟硝酸处理时,可产生硝基 化反应,生成三硝基衍生物。此物可与苛性碱醇 溶液反应,分子内氢重排,生成醌样结构的衍生 物而呈深紫色,渐转暗红色,最后颜色消失。 反应式见P353
4.小檗碱的鉴别反应
(1)小檗红碱反应 盐酸小檗碱加热至220℃左右分解,生成红棕 色小檗红碱,加热至285℃,完全熔融。 (2)丙酮加成反应 盐酸小檗碱水溶液,加NaOH使呈强碱性,滴 加丙酮数滴,生成黄色结晶性丙酮加成物。 (3)漂白粉显色反应 小檗碱的酸性水液中加入适量的漂白粉(或通入 气) 黄色 樱红色。
(三)麻黄生物碱的鉴别反应 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不能与大多数生物碱 沉淀试剂发生 沉淀反应,可通过以下反应 鉴别:
1.CS2-CuSO4反应 在麻黄碱或伪麻黄碱的醇液中加入CS2、 CuSO4和NaOH各2滴,则产生棕色沉淀。 2.铜络盐反应 在麻黄碱或伪麻黄碱的醇液中 + CuSO4+ NaOH 呈碱性,则产生蓝紫色。
(二)PC
多选用正相PC 固定相多选用水、甲酰胺或酸性缓冲液。 用酸性缓冲液作固定相的PC,常采用多 缓冲纸色谱的方式。
多缓冲纸色谱
C
pH 低
碱性大小
展开
B
pH 中 pH 高
A > B > C
A
CHCl3
总碱
第六节 生物碱的结构研究
一、化学方法 1、Hofmann降解反应 又称彻底甲基化反应.起始物为伯、仲、叔 胺,用CH3I和Ag2O进行彻底甲基化反应,生成 季铵碱;再将季铵碱加热,消除β–H,同时伴 C-N键断裂,生成三甲胺和烯。 根据生成物烯的双键数目,可推测生物碱结 构中N的结合状态。
第五节
生物碱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物理方法主要根据生物碱的形态、颜色、嗅味 等;化学方法用沉淀试剂、显色剂等。 二、色谱检识 (一)TLC 1.吸附TLC 常用吸附剂有氧化铝和硅胶。硅胶显酸性,需 进行处理。可用稀碱液代替水制板;或在展开剂 中加入少量碱性试剂为抑尾剂。P333 展开剂以亲脂性溶剂为主,多为混合溶剂, 根据色谱结果调整展开剂的极性。 例:P334
R1 N: R3 R1 NH R2 R2 CN-Br R2 R1 R3 R1 N CNBrR2 H2O
R2
N
CN + R3 Br
-CO2 R1
N
COOH
二、波谱法
(一)UV 一般只作为辅助手段 1、生物碱母体结构为共轭系统 UV可反映分子的基本骨架和类型,如吡啶、喹啉、 吲哚等。 2、生物碱母体的主体结构部分为共轭系统 如莨菪烷类、苄基异喹啉类、四氢原小檗碱类等。 UV谱相同或相似。
4.水解性及氧化还原反应
O N
KI或 SO2 H2O2
O N
5%KOH/EtOH HCL
KOOC H N
N
N
O
N
五、汉防己
亦称粉防己,为防己科植物汉防己 (stephania tetrandra)的干燥根,为常用 中药。味苦、辛,性寒,具有祛风湿、止痛、利 水消肿、泻下焦湿热等功效。防己总碱具有镇痛、 消炎、降压、肌肉松弛以及抗菌、抗肿瘤作用, 其中汉防己甲素作用最强,乙素镇痛作用只有甲 素的一半。 近年来研究表明:汉防己甲素对肺纤维及高血 压、心绞痛等有良好疗效。
R1O R2O N OH
R1
小檗碱 药根碱 巴马丁
R2
R3 CH3 CH3 CH3
R4 CH3 CH3 CH3
OR3 OR4
-CH2H
CH3
CH3 CH3
(二)小檗碱的理化性质 1.性状 小檗碱为黄色针状结晶,加热至110℃变为黄 棕色,于160℃分解,盐酸小檗碱为黄色小针状结 晶。 2.碱性 属于季铵碱,呈强碱性,pKa为11.5。 3.溶解性 游离小檗碱易溶于热水或热乙醇,能缓缓溶于水 中,在冷乙醇中溶解度不大,难溶于苯等亲脂性 溶剂。
例:用Al2O3薄层层析,CHCl3-MeOH(10:
1)展开,则Rf:(
O
15 16 14 13 12 11 5 4 3 2 6 7 8 9 10
)>(
)>(
)。
O
N
N
A:
C:
O N
HO
N
1
N
B:
N O

2.分配TL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