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探针显微技术(SPM)
虽然STM图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原子的空间排布, 对STM图像的解释,通过量子化学的理论计算,并 结合表面分析技术(如AES、XPS等)结合起来, 综合分析,数据间相互印证等方法综合运用。
STM对工作环境要求较宽松,在大气、真空、溶液、 高温、低温等条件下均可,对各种不同状态的表面 化学研究十分便利。 例如,研究原位表面的化学反应,表面吸附、表面 催化、电化学腐蚀等。 在Si(001)表面上 SiH3→SiH2(吸附)+H(吸附)
iii 光学检测法 光学检测法中常用干涉法和光束偏转法两种。光 学干涉法的原理类似于迈克尔逊干涉仪,用两束 正交的偏振光,分别探测微悬臂的固定端和针尖, 经过微悬臂反射后,两束光发生干涉,干涉光相 位移动的大小与微悬臂形变量△Z有关。在扫描 过程中,通过反馈电路调整相位移恒定,就可以 得到表面形貌图像,分辩率在z方向为0.001nm。
三代显微镜的观察范围及典型物体
扫描探针显微镜的特点
相较于其它显微镜技术的各项性能指标比较
分辨率 扫描探 针显微 镜 透射电 镜 工作环境 样品环境 实环境、大 气、溶液、 真空 温度 室温或低 温 对样品 破坏程度 无 检测深度
原子级(0.1nm) 点分辨 (0.3~0.5nm) 晶格分辨 (0.1~0.2nm)
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具有波动性,当电子波(ψ) 向表面传播遇到边界时,一部分被反射(ψR), 而另一部分则可透过边界(ψT),从而在其表面 形成电子云,电子云的密度随距表面的距离成指 数衰减。当两金属靠得很近时,表面的电子云可 以相互渗透,即金属1的透射波ψT1与金属2的透 射波ψT2相互重叠,在两金属间形成电流,这一 现象被称为隧道效应,由此产生的电流为隧道电 流。隧道效应是粒子波动性体现,是一种典型的 量子效应。此时,如果在两金属或半导体上施加 电压,则电子定向流动,形成隧道电流。
a)未热处理薄膜样品
STM: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隧道电流的变化。 AFM:针尖/ 样品之间作用力的变化。 由于AFM利用的是针尖/ 样品表面作用力,所以不 受样品导电性能的影响。 AFM的检测方法类似于STM:恒力模式和恒高模式。
i 隧道电流法 检测原理同STM将微悬臂作为一个电极,传感器 作为另一个电极,当两者之间距离变化时,隧道 电流发生相应地变化,0.01nm分辨率通过反馈 电路,保持隧道电路恒流/恒高。 ii 电容检测法 平极电容器的电容值与极板间距离成反比,将微 悬臂作为一个极板,传感器作为另一个极板,z 方向的变化可以导致平极电容器电容值的改变, 但这种方法的分辨率较低,约为0.03nm,比隧 道电流法低。
6.3.1 AFM基本原理 1 工作原理 AFM利用一个对力敏感的传感器探测针尖与样品之 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表面成像 将针尖固定在对微弱力极其敏感的弹性微悬臂上, 当针尖与样品表面接触时,针尖尖端原子与样品表 面之间存着极微弱的作用力; 当样品靠近针尖时,两者之间是范德华引力,当进 一步接近时,变成范德华斥力,一般为10-8--10-6N。
针尖的曲率曲径约为0.1µm,可以得到原子级分辨 率的图像,在进入隧道电流状态后针尖尖端处往往 能够形成单原子尖,针尖的制备是STM中的关键问 题,常用机械加工铂铱合金针尖,或用化学腐蚀的 方法制取钨的针尖。化学腐蚀,加直流电压,在 2mol/l NaOH 溶液中腐蚀。
2 三维扫描和控制器件
原 子 间 范 德 华 力
图1、原子与原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力因为彼此之间 的距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之间的能量表示也会 不同。
微悬臂会发生微小的弹性变形,针尖和样品之间的 力F,与微悬臂的变形△Z之间服从Hooke定律,F =h· △Z h-微悬臂的力常数,通过测定微悬臂形变量△Z, 就可以得到针尖与样品表面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 当针尖在样品表面进行扫描时,记录针尖运动的轨 迹,就可以得到样品表面形貌的信息。
STM图像反映的是样品表面的局限电子结构及空间 变化,而与表面原了位置无直接关系,不能将观测 到的表面高低起伏简单地归结为原子的排列结构。 STM的图像并不直接反映表面原子核的位置,STM 图像反映的是样品表面波函数的起伏,当Vb偏压改 变时,探测到的是不同的表面波函数。
在测量Si(001)表面时,当偏压Vb为负时,是样品 占据态的电子流向针尖(针尖带正电时)反映的是 Si=Si二聚原子的最高占据轨道π的空间分布, 而Vb为正时(针尖带负电)则是电子从针尖流向样 品的未占据态,反映的是最低未占据态π*的轨道空 间分布。
STM横向分辨率为0.1~0.2nm,xy方向的扫描范 围一般在几-几百nm,与其深度分辨率0.01nm相 适应,通常用压电陶瓷管的三维控制器件。同时, 为了避免外界震动对扫描的影响,应加减震的阻尼 系统。
3 数据采集处理(微机) STM的主要技术指标是分辨率,常用高定向石墨 HOPG作为检测标样,如能测得表面的原子排列图 像,即STM仪器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HOPG中有 三种原子:A处两层原子重叠,B处只有上层而无下 层,C处只有下层而无上层。
显微技术是人们认识材料微观结构的重要途径,其 发展历程是从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 探针技术。 一般的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250nm, 扫描电子显微镜(横向分辨率3-5nm),不能用 来直接观察分子和原子。 扫描探针技术(STM横向0.1-0.2 nm,纵向 0.01nm),可以直接观察分子、原子。
6.3.2 AFM仪器 光束偏转检测型AFM仪器微悬臂形变检测系统上 节讲述。 a 微悬臂、针尖 微悬臂对AFM的分辨率影响大,其材料、设计、 形状、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达到原子级的 分辨率,微悬臂的力常数必须非常小,即nN级的 力的变化,必须能检测出来。常用氮化硅制作成 带有金字塔形针尖的V字型微悬臂,如图 b 扫描系统,同STM,压电陶瓷扫描管x、y方向 移动。 c 检测系统:光束偏转型,激光器常用670nm 0.003nm极限分辨率 d 反馈控制系统:保持光束偏转恒定,变化z方向 的距离,得到三维扫描成像。
第一代为光学显微镜
1830年代后期为 M.Schleide和T.Schmann 所发明;它使人类“看” 到了致病的细菌、微生 物和微米级的微小物体, 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 的促进作用,至今仍是 主要的显微工具 .一般 的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 250nm
第二代为电子显微镜
20世纪三十年代 早期卢斯卡(E.Ruska) 发明了电子显微镜,使 人类能”看”到病毒等 亚微米的物体,它与光 学显微镜一起成了微电 子技术的基本工具。扫 描电子显微镜(横向分 辨率3-5nm),不能用 来直接观察分子和原子。
隧道电流的变化曲线
Ro与样品表面相关的参数; ∆Z有0.1nm的变化; ∆ IT即有数量级的变化
隧道电流的变化曲线
STM有两种工作模式:恒流模式和恒高模式。 恒流:保持隧道电流I不变,使针尖上下移动而改 变高度Z。 恒高:保持高度Z,使隧道电流I改变。 针尖沿着x/y方向扫描,就可以得到表面三维的 数据,从而得到表面原子的分布,通过计算机的 数据采集系统,转化成图象直接显示出来,也可 以将数据转化成三维图象。二维图象,用景深表 示z方向的信息,三维图象更直接地表示。
STM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了电子隧道效应,用一 个曲率半径R为原子尺寸的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 当针尖与样品表面非常接近时,由于隧道效应可 在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形成隧道电流: I∝ρs(0,EF)exp(-2kZ) 式中,ρs(0,EF)为样品表面费米能级EF处的局域 态密度,Z为针尖与样品的距离,k为衰减系数, K取决于针尖和样品的平均功函数以及针尖与样 品间的电压。当Z增加0.1nm时,I减小10倍,可 见隧道电流I对样品表面的起伏是非常敏感的(纵 向分辨率可达0.01nm),当R和Z都小到原子尺 度时,就可以得到样品表面原子排列和原子形态 的清晰的图象。
第三代为扫描探针显微镜
也可简称为纳米显微镜。1981年葛宾尼和罗雷尔发明 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使人类实现了观察单个原 子的原望;1985年比尼格应奎特(C.F.Quate)发明了可 适用于非导电样品的原子力显微镜(AFM),也具有原 子分辨率,与扫描隧道显微镜一起构建了扫描探针显微镜 (SPM)系列。扫描探针技术(STM横向0.1-0.2 nm, 纵向0.01nm),可以直接观察分子、原子。 STM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实时地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 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化性质,在表面科 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世 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为表彰STM的发明者们对科学研究 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86年宾尼和罗雷尔被授予诺贝尔物 理学奖金.
STM要求被测样品必须是导体或半导体,虽然不导 电的样品可以通过镀金膜或碳膜在其表面形成一层 导电膜,但膜的粒度和均匀性直接影响对真实表面 的分辨率造成失真。 AFM可用于非导体,但要求样品的粘度不能太大, 否则将直接影响分辨率。
SPM技术的特点: (1)具有原子级的分辨率(横向0.1-0.2nm, 纵向0.01nm); (2)可以观察单个原子层的局部表面结构; (3)可以得到表面电子结构的有关信息; (4)可以实时、实空间地观察表面的三维图像, 可以观测到表面的原子的扩散、迁移等过程。 (5)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如真空、大气、常温、 低温、高温、溶液等条件下工作,不需要特别备 制样品,对样品无损伤,能在缓冲溶液中直接观 察生物样品的表面结构,能在高温环境下工作。 (6)除了用于成像、显微观测,还可以对表面 的原子、吸附的原子或分子进行移动,从而进行 表面纳米级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