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语法一PPT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一PPT课件

⑶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子路从而后》
⑷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使….产生二心
.
7
二、名词的使动
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 使我成为吴王
⑵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 使异姓诸侯建国
⑶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使动:
书》 表行为的工具;用剑
.
13
⑸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
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
表凭借;因功称王
⑹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
表行为状态;像人一样
⑺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战国策》
表态度;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⑴吾日三省吾身。
表行为的频率;每日
⑵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
1.表示比喻。
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2.说明原因。
例: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过者,冯谖之力 也。--《战国策·齐策四》
3.表示复杂关系。
例: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次地做,千次地做
⑶庾仲初作《杨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 亲族之怀,大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 四《三都》。
并列为三,并列为四
.
6
使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使动意义的用法,述语表示的动 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 或事物发出的
一、动词的使动: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 臾》
此特匹夫之勇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是皆秦之罪也。--《战国策·秦策一》
子诚奇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
19
• 关于“是”和“为”
1.是
长作代词,充当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
“是”指代颛臾 2.为
本意是“劳作”,逐渐引申成为一个意义很广泛 的动词。一般来说,用“为”充当谓语的句子是 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例:颖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隐公元年》
.
10
意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意动意义的用法,指主语认为宾 语具有述语表示的性质、状态,或认为宾语是述 语表示的人或事物。
一、名词的意动:
⑴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把我当做门客
⑵刑仁講讓--《大同》 以….为法则
⑶以功为己--《大同》 认为….有功
.
11
二、形容词意动
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齐晋鞍之战》 以….为难事
《左传》
用在句首,表示追溯.过去
14
特殊句式
• 判断句 • 被动句 • 句法成分的位置
.
15
判断句
• 定义和特点 • 基本构成类型 • 表达功能
.
16
1.定义: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 词组充当谓语,对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作出判断 的句子。
2.特点:
不用判断词“是”,往往在句末用语气词“也” 帮助构成判断。
⑴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 和夫妇。--《大同》
使….端正;使….纯厚;使…..和睦, 和谐
⑵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战国策》
使上位空出来
⑶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子路从而后》
.
9
四、数词的使动
⑴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 使其德不专一
⑵“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 之。”--《梁惠王上》 使之统一
成为诸侯 ⑷风乎舞雩。---《论语》
吹风
.
4
形容词作动词
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史记》 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梁惠王下》 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
年。--《史记.信陵君列传》
.
5
数词作动词
⑴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荀子》
统一
⑵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 认为…美
⑶以贤勇知。--《大同》 以….为贤
.
12
名词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⑴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山海经》
表处所;在路上 ⑵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战国策》
表行为方式;当面 ⑶公翰般曰:“吾义固不杀人。”--《战国策》
表行为的依据;因为义所以不杀人 ⑷会論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汉
.
20
表达功能
• 从主谓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分析,两种基本表达 功能:
1.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等同关系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史记·项羽本纪》
2.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种属关系。
例:制,严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
21
• 此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形式 逻辑来解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用判断句的形式 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习惯上称之为判断句的 活用,常见三种情况:
.
17
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构成类型
• 基本构成类型:“主语+者,谓语+也”
例: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 有时可以不用“者”,只用“主语,谓语+ 也”
例:董狐,古之良史也。
• 有时也可不用“也”,只用“主语+者,谓 语”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有时“者”、“也”都不用,只用“主语,
.
2
词类活用
• 定义: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上
下文中可以临时具有其他类词的一些语法功能和 结构特点的语言现象。
• 分类: 1.名词,形容词,数词作动词
2.使动 3.意动 4.名词作状语
.
3
名作动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⑵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齐晋鞍之战》
用肘顶 ⑶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
谓语”
.
18
• 古代汉语判断句谓语的前面可以有副词修饰
• 1.否定判断句的构成一般是在充当谓语前的名词、 代词或名词性结构前加上“非”
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庄子·秋水》(“非”表 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译为“不”。)
2.其他修饰副词
例: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语法(一)古代汉语的实词与词序
• 词类活用 • 特殊句式
.
1
古代汉语实词概述
•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使用情况的不同表现:
• 词类活用现象比现代汉语普遍。 • 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意动用法等) • 一些实词的语法功能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而古
代汉语中却经常使用(普通名词直接修饰动词, 充当状语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