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PPT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 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 这就叫词义的转移,词义转移有一下几类:
(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乙事物。例如:
“币”古义指礼物。《屈原列传》:“厚 币委质事楚。”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 思。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一般作“鼻涕” 解。
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 大致有如下几种:
1、词义扩大
特点:今意大于古意, 词义扩大有以下几类: (1)原单指某些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
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例如: “雏”《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
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 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如“雏 鸟”“雏形”等。
2、词义缩小
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 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词义缩小有以下三类:
(1)词义程度减弱。例如: “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
威胁的程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 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 度减弱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2)词义的表示范围缩小。例如:
“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 女孩都称“子”。现在“子”专指“儿 子”。
“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自指难闻的气 味。
(3)词义义项的减少。例如:
“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 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今 义中就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 如“劝人改之”。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 如列传》。“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 “国”之意
二、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 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 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来说,一词 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 如:
“食”:1吃。柳宗元《扑蛇者说》:退而 甘食其土之有。2吃的东西,食物。《曹刿 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3
(3)由专用名词扩大为通用名词。例如: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孟子》)中的“江”“河”与 “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 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 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 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 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 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 饰限制。
拿东西给人或动物吃,读si,喂。韩愈《马
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4通“蚀”,亏损。《易 丰》:“月 盈则食”。
例如:“卑鄙”一词,古义表示出身低微、 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 指品质恶劣。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下面 几种:
(1)褒义词变化为贬义词。例如
“明哲保身”。源出《诗经 大雅 烝民》: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赞扬一个人聪 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今义指不坚持 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事态度。词义游“褒” 变“贬”。
(2)感觉性质相通,从原义扩大到其他感 情相似的意义。例如:
“甘”。《说文》:“美也。从口含一。” 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味美、味道甜之外, 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
“苦”。《说文》:“大苦,苓 也。”“苓”是一种苦菜,表示味苦。现 在的“苦”,不仅有“甘苦”之“苦”义, 还衍生出“辛苦”“痛苦”等义。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语法之
词类词类文言实词 Nhomakorabea文言虚词
古今异议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代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兼词
实词
一、古今异议词
古代汉语中字形相同而异议用法不同的词。即古 今异义词。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 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
6、单音词变为复音次
例如: “前”变为“前面”。 “敌”变为“敌人”。
7、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 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 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 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 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叫化石 语素。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 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 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 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 饮。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 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形式:
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例如: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 思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 山记》。“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 “深”的意义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例如: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 攻》。“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 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的过失。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 即古义。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 思。
“祥”。古义有预兆,有吉有凶。《左传 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即古义“吉凶预兆”的意思。今义多指吉 兆,如“吉祥”。
5、名称说法改变
例如: “目”改称“眼睛”。 “日”改称“太阳”。
“衣冠禽兽”。原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 图案。现在指穿衣服戴帽子的畜生。比喻 道德败坏,行为像畜生一样的人。
(2)贬义词变为褒义词。例如:
“乖”。古义为偏执、不驯顺。《林黛玉 进贾府》中“行为偏僻性乖张”即古义。 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 子真乖”。
(3)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例如:
(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乙动作。例如:
“走”古义为“跑”“逃跑”。《廉颇蔺 相如传》:“窃计欲忘走燕”。今义的 “走”是“步行”的意思。
“去”。古义是“离开某地”。《岳阳楼 记》:“去国怀乡”。现在则指到某地去。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 转换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