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如何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血糖自我监测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病人血糖的控制情况,为指导病人合理饮食、运动及调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是糖尿病整体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更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变化的全貌,只根据一次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往往会出现偏差,因此,理想的自我血糖监测,应当是每天多时点测定血糖。
然而,从经济学和病人依从性方面考虑,这样做并不现实。
如何确定知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
这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
对于血糖控制比较稳定的患者,血糖监测的间隔可拉长一些,可以1周测定一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每隔2-3周安排一天测定全天7个点的血糖谱:即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必要时还可加测凌晨3点的血糖。
但对于近期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则需根据病情增加监测频率,每周需要测2-3次全天的“血糖谱”,具体适用于以下情况:
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尤其带胰岛素泵者)的患者;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不佳、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有低血糖发生的患者;
药物更换或调整剂量的患者;
妊娠期的患者;
各种打乱平时常规生活的情况,如:生病、手术、外出、激动等。
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随机血糖监测。
例如,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后和饮酒之后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这个时候检测血糖很有必要。
再如,糖尿病人驾车外出前也应检测血糖,因为低血糖状态下驾车是非常危险的。
另外,病人在感冒发烧、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时也需要加测血糖。
不同时点血糖监测的意义
血糖值是直接反映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功能受损情况及治疗效果极为敏感的指标。
检测空腹及餐前血糖,有利于发现低血糖;检测三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映进食及降糖药是否合适;检测晚上睡觉前血糖,有助于指导加餐,防治夜间低血糖,保证睡眠安全;检测凌晨1-3时的血糖,有助于发现有没有夜间低血糖,明确空腹高血糖的真正原因。
●空腹血糖
严格地讲,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8-12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通常不超过早晨8点),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
空腹血糖的意义
反映患者在无糖负荷刺激状态下的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可以反映头一天晚间用药是否可以控制血糖到次日晨,它受到黎明现象与苏木杰反应的干扰;
空腹血糖也是诊断糖尿病的指标之一。
空腹高血糖有三种常见情况:
药量不足:特点是睡前血糖高于空腹或与空腹血糖相差无几。
原因是晚间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不足或进食过多;
黎明现象:正常人在夜间12:00以后,生长激素和皮质醇的生成增加,该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由于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产生的生长激素多少不同,故黎明现象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
可在夜间12:00和早7:00各测1次血糖,早7:00血糖高于夜间12:00血糖1.0毫摩尔/升以上者可诊断;
苏木杰反应:常发生在夜间,是由于用胰岛素过量后引起低血糖,机体为了调整血糖,便产生了大量升糖激素,使血糖升高。
特点是凌晨3:00左右血糖低于3.9毫摩尔/升。
注意:测空腹血糖最好在清晨6:00~8:00取血,采血前不用降糖药、不吃早餐、不运动。
如果空腹抽血的时间太晚,所测的血糖值很难真实反映患者的治疗效果,其结果可能偏高或偏低。
●餐后2小时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它主要反映患者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增加糖负荷后机体追加胰岛素分泌的能力)以及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的综合疗效。
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有助于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因为许多早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并不高,但因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受损,受高糖刺激后反应较差,因而表现为餐后血糖明显升高。
此外,餐后高血糖还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提示:如检查目的是为了确定有无糖耐量异常,应给予标准餐负荷,进食100克馒头或米饭;如检查目的是为了观察糖尿病治疗效果,了解糖尿病控制程度,检查日应按平时进食和治疗用药,不要改变原有治疗方法。
●餐前血糖
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反映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持续性。
餐前血糖可指导患者调整将要吃人的食物总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的量。
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和午餐前血糖之差应大于1.0毫摩尔/升,若差值大,表示胰岛后续功能好;若差值小,表示胰岛后续功能差,或药量不足。
对餐前高血糖的治疗与餐后2小时高血糖相同,只是药量应大一些。
●睡前血糖
反映胰岛B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
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
●凌晨3点的血糖
监测凌晨3点血糖有助于鉴别空腹高血糖的原因,究竟是“黎明现象”还是“苏木杰反应”,这两种情况的临床处理截然不同。
对糖尿病人来说,凌晨3点的血糖不应<3.9毫摩尔,升,若低于该值,表示夜间可能出现过低血糖。
●随机血糖
随机血糖是指一天中任何时候测得的血糖,在怀疑有低血糖或明显高血糖时随时检查。
正常人随机血糖不超过11.1毫摩尔/升。
了解了上述各段血糖的意义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血糖情况,有目的地安排血糖监测的时间。
自我知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家用血糖仪应定期到医院或售后服务点进行校正核准,特别是当血糖监测结果与病人临床症状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不符时,建议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
当近期经常出现低血糖时,最好监测餐前血糖和夜间血糖;而当近期血糖常常较高时,应该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这样更能准确地反映出血糖升高的程度。
隔一段时间在某一天的不同时间测血糖要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监测血糖效果好。
因为前者更容易反映出一天24小时中血糖的变化规律,而如果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测血糖,那么总是不知道一天中其它时间血糖水平控制如何。
如果是2型糖尿病病人,而且一天的血糖水平稳定,则不必频繁地进行测定。
但在开始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及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更改药量时,要勤测血糖,甚至包括每餐后1~2小时的血糖。
一旦患者的血糖得到控制,每天可测1~2次,若血糖控制很好而且稳定,则可1~2周测1~2次。
点可供你选择。
1.空腹血糖(早餐前):空腹血糖的测定是监测糖尿病病情控制好坏的指标之一,反映患者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
血糖控制好且比较稳定者可1~2周监测1次,血糖一贯控制好的可酌情再减少监测次数。
但治疗初期或伴发其他疾病时可每天监测或2~3天监测1次。
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应做到禁食8~10小时,夜间保证良好睡眠,避免熬夜。
检查前晚餐应继续保持常规的饮食和用药。
次晨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抽烟和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或浓茶(可少量饮用白开水或矿泉水)。
不吃任何降糖药。
2.餐后血糖:大多测餐后2小时血糖,反映人体餐后胰岛素分泌的水平,未予任何治疗的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绝大多数高于空腹血糖,但予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则不一定是这样。
餐后2小时是指从吃第一口饭计时到2小时,在进行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期间尤要注意监测,是较重要的指标,即使对人群进行糖尿病普查(筛查)也应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
3.运动前后血糖:较为剧烈的运动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运动初期血糖会有所升高,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和体力的消耗,血糖会降低甚至发生低血糖。
监测运动前后的血糖有助于指导自己制定合适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
4.睡前及夜间3点左右血糖:睡前的血糖过高或夜间3点左右的血糖过低都会出现第二天早晨的空腹高血糖现象,但两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截然不同,前者应适当增加晚餐前胰岛素的用量,后者则应适当减少晚餐前胰岛素或睡前胰岛素的用量。
因此,睡眠中有不舒服的症状或早晨高血糖的患者应加测睡前及夜间3点左右的血糖,以指导治疗。
5.合并其他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不稳定时的血糖:如合并各种急性感染(感冒、肠炎等)或结核病的活动期、甲亢等,此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又有其他药物的影响,血糖较平时波动性大,加强血糖监测将有利于及时发现任何不利情况,便于采取积极治疗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