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经济学教学提示

公共经济学教学提示

《公共经济学》教学提示(适用于杨志勇、张馨编著:《公共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0 导论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随意点击某个门户网站的新闻网页,教师还可以随意选择一日的报纸,给出新闻标题,将逐条新闻与公共经济学联系起来。

理解什么是公共部门理解国家观或政府观,强调现代经济中,何种政府观更具有现实意义。

0.4节学科发展不适合在课堂上讲授,宜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或在期末讲完其他所有内容的时候,再回过头讲解。

本章所提供的课外阅读材料是介绍与公共经济学课程学习密切相关的资源。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授课对象,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

阅读材料提供的目的,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应该去阅读,而是帮助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想要进一步学习的学生以及需要对某个专题作深入研究的学生,提供一个资料来源。

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表现之一就是如何寻找本领域的基本材料。

《公共经济研究·国际财税理论前沿报告2005专辑》(厦门大学公共财政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财政科学研究所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介绍了公共经济学领域主要杂志,并对2004年度该杂志的主要内容作了介绍。

《公共经济研究2007》(/product.aspx?product_id=20278916)也有较多理论综述,可供参考。

登陆可获取相关资料。

总的原则是,围绕每章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够看懂的内容,尽量少讲。

课堂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讲解重点和难点,并组织适当的分组讨论。

1 市场失效与公共经济本章的目的是回顾经济学原理或微观经济学的部分内容。

学生如果已经系统学习过此类课程,教师可以只就公共产品、外部性、公平观等内容作简要介绍。

必要时需要回顾经济学原理或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内容。

本章的重点是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

这是贯穿整门课的三条基本线索,是马斯格雷夫创建的公共部门三分法。

政府的经济作用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分别对应的是效率、公平和稳定三条线索。

有的书添加了经济发展作用或功能,实则多余,因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作用好的好,经济哪有不增长发展的道理?由于课程设置原因,不少学校经济学原理课程未能就本部分相关内容展开分析。

2 公共产品本章是公共产品基本理论。

MPA学生可以只简要介绍结论。

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讲授对象的不同选择是否讲授。

如果不作详细介绍,那么教师应该简要说明公共产品理论的基本结论,并用较为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仅介绍本章的基本思想不会影响学生对公共经济学整门课基本内容的理解。

3 公共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学或者政治学的一个分支。

其内容非常庞杂。

本章介绍该理论的基本内容。

教师在讲解时,需要说明公共选择与公共部门经济活动关系的密切性。

理论发展的讲解,应该尽量穿插相关故事。

公共选择理论可能会改变一些学生看问题的视角,特别是投票悖论和阿罗不可能定理,与学生的惯常思维有较大差异。

此时,教师可以强调,经济学理论的有用之处就在于发现常规难以发现的内容,经济学的意义就在于给出让人“令人惊奇”但合理的看法。

该理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教师可以适当选择非财政活动的案例进行讲解。

案例的选择尽量结合最新发生的事件。

例如,政府是否应该干预楼市、股市?救市是否可行?案例应该避免新闻报道的形式,而应该结合专业内容进行讲解。

可以围绕展开的问题有:相关公共决策是怎么作出的?公共部门要采取什么活动,才能避免可能的负面效应?再如,体育事业的举国体制是否合理?4 公共支出理论分类主要掌握根据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不同的公共支出分类。

这部分与经济分析关系最为密切。

公共支出增长理论:瓦格纳主要是给出命题。

时间型态模型实际上是一种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思路。

教师可以结合公共选择理论进行讲解。

一方面复习公共选择理论,另一方面加深对支出增长理论的理解。

发展型理论,将公共支出从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回忆尼斯坎南的官僚理论,实际上是从供给的角度对公共支出增长作出的一种解释。

公共支出的微观模型和公共产出水平的决定以及非均衡增长模型,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对支出增长进行解释。

注意,许多结论最后都与公共选择有关。

纯理论的介绍,往往需要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分析。

这样,才能增加学生的兴趣。

中国财政支出增长与理论相悖之处都可以列为讨论内容。

未来公共支出的发展趋势又会是什么?这是一个国家或政府组织会在未来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除了教材内容之外,教师可以结合全球化、非盈利性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是一套技术方法。

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种方法。

该方法在商业上也有广泛的运用。

进一步学习,需要学习《投资项目评价》等课程。

5 购买性支出对于知识性内容介绍,学生通常不感兴趣。

建议通过专题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本部分内容。

可以将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的不同,分为行政、国防、教育、公共投资四组,给一周的准备时间,尔后着重由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论。

最后,教师还要对不同组的分析进行比较和总结,同时引出更多的相关案例。

6 转移性支出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孰优孰劣的理论分析是本章的重点。

401K计划可以引出税收筹划问题。

名义账户制值得组织一次讨论。

财政部对中石化这个上市公司的补贴是否合理?财政补贴可以与WTO联系起来进行介绍。

7 税收理论税收原则理论,需要注意的有:公平原则理论之间的争议。

一是由于对公平概念理解的偏差问题。

公平只能是社会公平。

二是公平的种类,每个社会以及不同时期所选择的公平目标可能不同。

三是实现公平的途径。

公平目标确定之后,怎么课税还要考虑可行性问题。

税负转嫁与归宿理论(税负归宿理论)是与税收的收入分配密切相关的问题。

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分离,使得仅仅考虑纳税人的税负,是不足以看清收入分配问题的。

需要了解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是看问题的两个视角。

在时间上,一般均衡理论出现较晚,但并不等于一般均衡理论就可以替代局部均衡理论。

虽然一般均衡更接近现实,但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人们多选择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税负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在实际运用中,可能需要大量的计量分析,构建CGE(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微观数据的处理显得非常重要。

关于中国税负归宿的研究还非常不够。

[有些背景性材料参见杨志勇:《比较财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税收是否有效,发挥作用依靠的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如果要作进一步的延伸,可以讨论总额税是否带来效率损失问题。

相关材料可以参考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最优税收理论是技术性较强的理论。

作为导论性的教科书,只要初步了解基本内容就可以了。

国内有的教科书没有区分清楚拉姆齐法则和逆弹性定理。

前者是一般情形,后者是前者的特例。

后者由于讲解的方便,较为流行,让人产生后者就是前者的误会。

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可供参考。

最优税收理论在1970年代开始较为流行。

主要成果发表在1972年创刊的《公共经济学学报》(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上。

80年代后该理论发展较慢。

对于最优税收理论有着不同看法,主要原因在于最优税收理论的基础是福利经济学,而有些学者更偏向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相关问题。

因此,教学时有必要与税制设计理论联系起来。

学生可能对逃避税的经济学分析较有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期望效用函数的构建有了新的看法。

近年来学术界较为重视行为经济学。

税收理论的教学可以与现实税制改革中的某些问题联系起来,重点放在改革是否和理论要求存在冲突上。

8 商品税第8、9和10章的教学,需要注意与《国家税收》、《税收经济学》、《中国税制》等相关课程的衔接问题。

目前中国没有直接以“销售税”命名的税种,美国有。

注意本书所给出的界定。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把增值税的基本原理讲解清除。

教师可以用银行业征收增值税的困难,将增值税问题和营业税联系起来。

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增值税制在数十年的时间之内就风靡全球?消费税的教学可以就中国消费税制的若干内容,结合税收原则理论进行探讨。

讨论增值税转型扩围问题。

增值税为什么要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转型受到哪些条件约束?增值税征收范围要扩大,相应地,营业税征收范围要缩小,为什么?9 所得税所得税是一个较为现代的税种,是对收入扣除成本费用之后的应税所得进行征收的。

现实中,无论是收入的确定,还是成本费用的确定,都是一个难题。

为什么个人所得税在公平方面能够发挥比财产税更好的作用?为什么支出税(直接消费税)从理论上有那么多好处,但就是很难取代个人所得税?教学中可以围绕1990年代中期美国的有关讨论进行。

中国个人所得税还实行分类所得税制,弊病很多,可引导学生讨论。

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引出相关的税制改革问题。

公司所得税结合中国的分析主要是内外资企业税制的差异为什么能够维持那么长的时间。

以此为中心,可以结合公共选择理论进行分析。

2008年,中国企业所得税制最终实现了统一。

统一之后,中国的企业所得税制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必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数据,采用适当的方法,对税制改革时机的选择作出判断。

社会保障税需要结合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行学习。

10 其他税收关注财产税的历史和现实。

中国未来的财产税制应该是怎么样的?财产税制在未来地方税系中会占据重要地位,原因何在?注意,这是一个牵涉到政府间财政关系中分税制问题。

分税制不是税制,但税制的选择设计是在分税制背景下进行的。

土地税、资源税可以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物业税开征能解决什么问题?资源税定位是否需要变化?中国资源税制问题与资源国家所有制有关吗?遗产税的开征条件是什么?在个人财产尚不透明的情况下,遗产税是否可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原因。

反洗钱法的强力推行与税制完善有关吗?可以结合陈水扁洗钱案进行讨论。

11 国有经济每一个国家,国有经济均是其公共经济的组成部分。

但是,不同国家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作用大小不一。

现实中,国有经济作用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有历史原因所导致的,在制度经济学上,所谓“路径依赖”的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

有意识形态所引起的,将国有经济视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带动了经济的国有化,在中国有19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学中宜从经济全局的视角分析国有经济问题。

最初赋予国有经济的任务,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完成。

为什么不能完成任务?是根本做不到,还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上的讨论,可以围绕国有经济改革,产权重要还是不重要进行。

现实中国,国有经济所提供的利润收入已经不再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国有经济所造成的行业垄断在多大程度上带来了效率损失?许多垄断实际上早已不是自然垄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