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 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

高考地理 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

专题三 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一.【生物】1.生物的分布与环境: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时、农事的指示作用——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干旱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刺状叶,根系发达)植物对湿润环境的指示作用——莲(叶子柔嫩、硕大,根系不发达)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矮牵牛(叶片伤害,花完好)植物对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用——铁芒萁(大量生长于酸性红壤的山坡)植物对碱性土壤的指示作用——碱蓬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改造了大气圈:原始大气成分为CO 2、CH 4、H 2、NH 3,现在大气以氮气、氧气为主。

改造了水圈:改变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改造了岩石圈: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二.【土壤】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肥力特征及重要性(1)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对人类和地理环境最为重要最具意义的因素。

(2)土壤的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理想土壤的组成3.土壤的形成(1)形成过程①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

②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③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

(2)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主导作用:在生物的生长更新过程中,伴随着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颗粒发生团聚,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并增强土壤肥力。

我国几种典型土壤的分布地区及其特点类型 分布地区 特点黑土 东北平原北部 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黄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土层深厚,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沙地。

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磷肥、氮肥,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旱、涝、碱、沙红壤 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 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加以改造紫色土 四川盆地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在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种植水稻)中形成的特殊土壤。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红壤、紫色土、水稻土均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是从地带性规律看,只有红壤是地带性土壤,是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条件下发育而成的。

紫色土是非地带性土壤,水稻土是人工土壤。

三.【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一)陆地自然带:气候是自然带形成的基础,决定着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和成因。

下面以北半球为例,将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进行对照。

1.相同气候类型不同自然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2.相同自然带不同气候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典型土壤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猩猩,河马砖红壤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象,孔雀砖红壤性红壤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长颈鹿,羚羊燥红土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袋鼠,沙漠狐荒漠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阿尔卑斯山羊褐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猕猴,灵猫红壤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和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松鼠,黑熊棕壤,褐土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黄羊,旱獭黑钙土温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双峰驼,子午沙鼠荒漠土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驼鹿,紫貂灰化土苔原带苔原气候苔原驯鹿,北极狐冰沼土冰原带冰原气候冰雪裸地北极熊,海豹未发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二)地带性地带性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呈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得明显。

低纬地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高纬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原因:以热量条件为基础。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呈南北向延伸、东西向更替。

在中纬地区表现得明显。

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岸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原因:以水分条件为基础。

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表现: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出现了自然景观的依次变化。

原因:以水热条件为基础。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特点:1.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2.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3.同一纬度山脉,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越丰富。

4.相对高度相同山脉,纬度越低自然带越丰富。

5.山地向阳坡自然带数量多于背阴坡。

6.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山地向阳坡高于背阴坡。

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

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三)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生物、土壤、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练习题1.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特殊作用有()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C、生物制约着地理环境D、动物的迁移作用2.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被称为( )A.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B、物质的迁移C、生物循环 D、能量流动3.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 )A、生物的呼吸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4.关于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的水土流失,只是土壤的侵蚀过程B、水土流失使地表形态趋于平坦C、水土流失不会导致地方气候的变化D、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等统一变化的过程5.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其上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外流河。

这种自然地理特征体现了( )A、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D、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6.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沙尘暴天气,这主要是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发生变化造成的A.土壤B.植被C.地貌D.水文7.地理环境具有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A.地形B.热量C.降水D.土壤8.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两极表现较为明显B、以热量为基础C、南北延伸,东西更替D、各自然带南北更替9.埃及尼罗河阿斯旺大坝的建成导致尼罗河下游地区地下水减少,土壤盐碱化越来越严重,肥力日趋下降,三角洲海岸后退,沙丁鱼产量锐减。

这说明了地理环境特征具有()A.整体性 B.差异性 C. 非地带性 D.地带性10.下列山地垂直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A、昆仑山B、乞力马扎罗山C、天山D、富士山下图为南美洲三座山脉植被分布的差异。

读图回答7~8题。

11.造成图中三座山脉植被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地势高低B.纬度高低C.山脉坡向 D.距海远近12.图中甲植被带的农业活动最有可能是A.地中海农业 B.混合农业C.热带迁移农业 D.乳畜业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土壤成分示意图,回答(1)~(2)题13.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A.黑土、水稻土、红壤B.水稻土、黑土、红壤C.红壤、水稻土、黑土D.红壤、黑土、水稻土14.关于a 、b 、c 三种土壤的正确叙述是( )A .a 土壤可通过掺入沙子、施用熟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B .b 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C .c 土壤和黑钙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D .a 、b 、c 三种土壤中,c 土壤的透气性最好15.右图为我国东部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

该山地可能是:A. 南岭B.武夷山C. 秦岭D.长白山下图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6.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的曲线依次是:A. ①②③B. ①③②C. ③②①D. ③①②17.多年平均雪线高度: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高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下图表示某树木年轮截面的一部分,标号①、②、③分别表示5年时间段的年轮。

该树生长区7月份气温最低,但仍高于0℃,据此回答(1)~(2)题。

(2002年江苏高考文理综合试题)18.植物生长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在气温较稳定的前提下,图中①、②、③三个时段降水 量的图依次是( )A 甲、乙、丙B 丙、乙、甲C 乙、丙、甲D 丙、甲、乙19.该树生长地区所属自然带可能为( )A 亚寒带针叶林带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 热带雨林带D 温带草原带读右面某区域自然状况分布图,回答(1)~(2)题。

20.图中反映的地理环境地域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形差异B 、水分差异C 、热量差异D 、土壤差异21.图中甲山山麓地带的自然带可能是( )A 、热带草原带B 、温带草原带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 、温带荒漠带0 ° 60 N ° 30 N ° 30 S ° 60 S° 0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2.从北京到洛杉矶铁路沿线,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B.阔叶林C.半荒漠 D.苔原23.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脉之间的绿洲属于( )A.垂直地带性现象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非地带性规律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24.包括两种气候类型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右图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25.决定该山基带的主导因素是:A.山体坡度B.海陆位置C.山脉走向D.纬度位置26.该山地可能位于:A.40°N附近B.40°S附近C.赤道附近D.极圈附近27.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A.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C.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相关主题